李超彥
(吉林省德惠市大青咀鎮中心小學 吉林德惠 130318)
淺談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上網
李超彥
(吉林省德惠市大青咀鎮中心小學 吉林德惠 130318)
21世紀是網絡時代,網絡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它改變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同時也給學校的教育帶來了沖擊。由于學生的未成熟性,缺乏自我辨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會不由自主的將網絡的用途片面化,只是攫取其中的網絡游戲功能和QQ聊天功能,甚至于有人涉足不健康的網站,有人沉迷于網絡游戲而整天泡在網吧里,有人癡迷于網戀而離家出走……一時間網絡對于家長和老師而言成了洪水猛獸,人人談網色變。那么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學生上網,讓廣闊的網絡世界給孩子們帶來更加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呢?
網絡世界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打開網頁就等于與世界握手。我們要讓學生了解網絡的虛擬性,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
學校要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網絡知識的同時,也要學習相關的網絡法律知識。倡導網絡文明,大力宣傳《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開展宣傳公約的系列活動,養成良好的網絡文明習慣,增強少年兒童網絡安全方法意識和網絡道德意識。
教師要時常與家長取得聯系,做好家長的工作。可以利用家長會及家訪,用收集的數據和實踐的效果向家長說明正確運用網絡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變化。讓家長樹立適合孩子的計算機教育觀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計算機玩電子游戲,要幫助孩子利用計算機滿足自己的特別需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網上安全規則,鼓勵孩子使用做出安全承諾的網站,對孩子開展網絡素養教育,提高他們判斷信息、有效的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
面對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誘惑能力,才能保護自己。因此,培養學生在網絡交往中的自我保護意識是當務之急。
1.我們要讓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的兩面性,用其所長,避其所短,發揮網絡交往對生活的積極促進作用,享受健康交往帶來的樂趣。
2.網絡交往對象看不見、摸不著,我們要教育學生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識:不輕易泄露個人資料,不輕易將自己的一些真實情況如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告知對方,更不能與網友單獨見面。在申請一些游戲及服務時,如果涉及到自己的真實情況,如身份證號碼、電話等,也不要輕易填寫;如果真的需要填寫,也需在父母的監護下慎重填寫。
3.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盡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師長解決,不要依賴網友。更不要通過網絡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不要隨意答應網友的要求,不要隨便和網友見面,以免上當受騙。
網絡雖具有虛擬性這一特點,但并不是可以擺脫任何約束、為所欲為的。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讓學生明白,網絡雖然是虛擬空間,也是大家共同的生活空間,大家都有責任共建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在網絡交往中要遵守道德:如在貼吧、微博、論壇、網絡聊天室,公告欄等公共場所要語言文明、幽默風趣,不羞辱他人;與網友交流要真誠友好,不欺詐他人;在遇到有人求助時,先要認真求證,必要時要傾囊相助等。
在網絡交往中也應該遵守法律,不惡意制造,傳播流言,不侮辱他人人格,不進行詐騙活動;不泄露國家機密;不制造,傳播病毒,不利用網絡破壞公共設施等等。
學生時代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容易受到不良傾向的影響,此時引導學生在網絡中學會判斷與自律至關重要。
網絡信息浩如煙海,多數信息是健康的,但是也有許多不健康信息充斥網絡。要讓學生避開這些有害信息,一味地勸阻并不可行,只有讓他們具有分辨能力、學會判斷才是最好的辦法。
(1)要明辨是非。
要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要從多方面來思考問題。不能被事物表象所迷惑,從而控制自己的私念和欲望。比如能不能在自習課上控制自己講話的欲望,能不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拋棄上網的想法,能不能在升旗時始終保持嚴肅的態度,這些都需要自律。
(2)要有頑強的意志力。
沒有頑強意志力的支撐,自律只是一紙空文,也許你有了自律的意識,但行為表現的卻與自律所要求的不相稱。這時就需要頑強的意志力作助推劑,將內心的意識變為行動。
(3)要從小事做起。
自古以來,“律己”的人都是注重小節的,他們明白“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道理。如果讓小的陋習任其發展,不加以控制,那么它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造成嚴重后果。
(4)要經常反思。
只有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才會不斷積累經驗,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觀念,而且也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學習,鼓勵中學生參與本校的信息化建設,讓中學生的網絡信息素質得以體現。在教師的組織下,在享受學校現有網絡信息等信息化成果的同時,讓學生參與學校信息化網絡建設,對中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起到了反饋作用,比如建設班級主頁、個人主頁等等。通過網絡加強團結,推動網絡道德素養的建設,寓教于學,既可以讓學生更多、更深地去了解網絡,又能使學生逐漸認識到自己才是網絡的真正主人。
總之,作為教師的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引導學生學習網絡知識,形成正確的網絡意識,學會判斷與自律,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希望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讓學生學會正確上網,讓網絡為其所用、助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