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 100081)
我國建筑業農民工就業待遇歧視問題探究
王 玲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 100081)
在中國的就業食物鏈中,農民工處在食物鏈的最底端。他們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忙碌著,卻得不到本應屬于他們的權利和利益,農民工就業歧視現象普遍存在,這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格格不入,嚴重影響了社會正義公平的實現,威脅了社會的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阻礙。因此,需要分析造成待遇歧視的深層次原因,提出消除農民工就業待遇歧視的對策與建議,為農民工就業待遇歧視問題的解決集思廣益,進而消除歧視問題,從而加快和諧社會構建的腳步。
建筑業農民工 制度性歧視 非制度性歧視 消除就業歧視
2.74億,一個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正在城鄉之間徘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了中國制造的奇跡。黨中央曾多次明確表示,保障農民工權益,是經濟穩健增長的基礎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外出農民工的生活支出同比增長5.8%,在工地工棚和生產經營場所居住的農民工比例下降,拿到住房補貼的農民工增加,參加五險一金的農民工比例提高。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農民工就業歧視現象仍然存在,數以億計的農民工仍處在城市的“邊緣”位置,沒有獲得與自身付出相稱的回報。而其中,鑒于農民工在建筑業從業人員中的舉足輕重地位,故而建筑業農民工的歧視問題不容小覷。[1]
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內出現的具有鮮明特點的群體。所謂農民工,主要是指具有農民戶籍身份且在農村擁有承包土地,卻長期在城鎮工作通過從事非農產業獲取工資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特殊勞動者。同時,他們又被人稱為“進城務工人員”“新興產業工人”。其中建筑業農民工是指那些具有農業戶籍的從事建行業的工人,包括體力型農民工、技能型農民工及包工頭。[2]
通常學者們認為就業待遇歧視是就業歧視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可筆者認為這是狹義的理解。“待遇”除了有物質報酬,工資福利的含義,通常還指政治上所給予的權利、地位。所以筆者認為本文所研究的應是廣義的就業待遇歧視。廣義的就業待遇歧視就是指各項應聘條件相同或相似的兩個求職者在就業過程中,因某些與工作能力無關的因素而不能享有平等的就業待遇,如在工資、升遷、培訓機會、享有的權利,社會保障等方面得不到平等的對待,其包括就業過程或就業之后的在各種待遇方面歧視。
我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同工同酬勞動者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農民工的高工資不是因為其工資的上漲,而是由于農民工的勞動時間普遍要比城鎮職工的勞動時間長,因此,農民工的小時工資水平相對于城鎮職工的小時工資水平會更低。有調查研究表明,農民工的實際勞動小時工資只相當于城鎮職工的四分之一。盡管農民工與城市職工之間的工資差異中可能有一部分要歸因于他們之間的個人能力等個體特征差異,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工資歧視是造成農民工與城市職工之間工資差異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許是因為建筑行業的特殊性,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日是 28天左右,每天的工作時間平均在 12個小時以上,通常沒有節、假日,只有到過年才能回家一次。雖然我國《勞動法》 明確規定:員工每周工作 40 小時,每月加班不超過 36 小時,職工平日、休息日、假日加班要按規定支付 1.5 倍、2 倍、3倍的工資,然而建筑業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普遍超過了規定時間。加班費根本達不到規定要求,甚至有的根本沒有加班費或補貼。而一些工種由于實行計件工資,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加大了勞動強度,農民工為了賺取工資,拼命加大工作量,嚴重影響了農民工的身心健康,也給工傷事故埋下了發芽的種子。近年來,農民工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了,這與現在的社會大環境是相悖的。這些年雖然經濟飛躍、社會進步,但農民工的境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糟糕,不得不承認這是社會的悲哀。
由于從事的是最重、最累、最苦、最危險的建筑行業,建筑業農民工普遍處在不良工作環境中。高空作業,粉塵漫天,地下陰冷,噪音嚴重似乎是他們工作的常態。常年在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生存,導致很多農民工患上職業病或者受到職業病的威脅,調查顯示:幾乎百分之八十的農民工們曾受過或大或小的外傷,有的甚至曾經從高處摔下或被建筑材料砸傷。而從農民工住宿條件來看,建筑行業的特殊性決定農民工必須得在建筑工地居住,一方面節約成本,另一方面也方便工作。建筑行業農民工普遍在工地臨時搭建的工棚居住,室內空間狹小、潮濕。這也將增大其老年退休后患病的概率,為今后的晚年生活埋下深深的隱患。
作為城市建設的貢獻者,農民工本應得到社會的接納與包容,而他們在就業待遇方面所遭受的種種不公反映出歧視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探析其形成原因,不能單一的只看其表面現象,而要從多角度去思考與分析。
因為與生俱來的“農民身份”,農民工兄弟們受到種種歧視待遇,進入城市后根本無法融入到城市中去。而這都是因為戶口本上的“農民”二字,因此,戶籍制度是“農民工受歧視”問題產生的根源。通過分析就業待遇的各個方面來看,其歧視形成的制度基礎就是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十八大以來,我國就業領域內因城鄉分割而造成的歧視其實已有一定程度弱化,可是戶口本上的居民屬性一次又一次的從制度角度提醒著企業雇主城鄉有別,也讓農名工感到與城市人民身份有別。而從生活角度來看,戶口問題直接催化了農民工面臨的就業生活環境,使農民工無法堂堂正正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而是成為地位地下的“黑工”。試問,在如此惡劣條件下建立的勞動關系,何談合法?何談保障?繼續下去的結果只能是讓勞資雙方的正當權益都受到傷害,尤其是對于處在弱勢的農民工們。綜上所述,在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也許曾有過一定積極作用,但因其時間長、程度深而成為了農民工就業歧視的直接根源。
近幾年,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政策,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城市市民、城市職工、農民都被覆蓋到養老醫療保險范圍內時,卻有一群體被忽略,他們就是農民工。根據近年來社會保障所浮現的問題來看,我國農民工社保問題表現為覆蓋率不高、保障水平低下。在養老保險方面,根據現行的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只有農民工累計繳納滿15 年以上,退休后才能按照規定領取養老金。但農民工由于從事工作的特殊性,工作地點不固定、流動性大,導致社會統籌賬戶金額無法跟隨農民工流動,僅依靠個人賬戶的儲蓄額,農民工的養老金少的可憐。所以,大部分農名工參保意愿不高、退保現象嚴重。在醫療保險方面,在繳費過高,農民工工資普遍低的情況下,使其負擔沉重,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參保意愿。在工傷保險方面,雖然農民工屬工傷事故多發的群體,但在相關行業領域內覆蓋率卻不高,如建筑行業,幾乎所有遭受到工傷事故的農民工都選擇私下解決,而不通過工傷保險。至于失業保險,農民工更是無法觸及。[3]
法律是消除就業待遇歧視的重要手段之一。雖然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作出了諸多規定,但面對處在弱勢群體的農名工們,卻未能給予特殊保護。根據目前情況來看,首先,在保障農民工平等就業和消除農民工就業歧視方面的相關法律體系仍不完善。例如《勞動法》第十二條明確對民族、種族、性別和宗教信仰四種就業歧視的情況進行了禁止性規定,卻沒有把其他情況的歧視列出來。因為條文覆蓋范圍的不全面細致,給用人單位歧視農民工提供了機會。其次,對于反對就業待遇歧視問題,一些關于勞動合同的重大問題僅是部門規章,層次低。第三,即使是已有的法律法規,在勞動力市場上也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督不力的現象。沒有了法律的監督,使得農民工在面對就業待遇歧視時即使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也沒有途徑去維護。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消除農民工就業待遇歧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農民工的付出需要得到應有的回報,他們需要社會的認同、理解和尊重。我們必須協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并切實貫徹到工作實踐中去,要讓廣大農民工和城里人一樣,在城市里實現屬于自己的個人職業理想。
(1)逐步改革戶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農民工就業待遇歧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戶籍制度,要徹底恢復農民工應享有的就業待遇,就必須廢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同時健全與之相對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協助農民工在城鎮順利落戶并享有和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要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還要推進與戶籍制度改革相關的配套改革。要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農民工失業救濟和養老保險制度,對于一些危險行業,必須工傷保險全覆蓋,農民工的職業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抓緊落實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使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并逐步享受與城里人等同的各項社會保障。
(2)加強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提升其人力資本水平
農民工作為社會弱勢群體,政府有承擔著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責任。而最為有長久意義的就是對其進行職業培訓,努力提升其人力資本水平。只有農民工積極參加培訓,才能提升個人價值。在進入職場后,可以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并取得不錯的收入。首先,為了讓農民工愿意參加培訓,政府必須完善其參與培訓的激勵機制。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考慮到農民工最為關心的培訓費用問題,政府應該制定農民工培訓的財政扶持政策。其次,政府要建立多元的農民工培訓機制。不同的行業采取與之相適應的培訓方式,而培訓地點也不要固定在室內,可以把課堂開在建筑工地、車間等,這樣方便了農民工聽課,自然而然就會提升其接受培訓積極性。
(3)構建完善的反就業待遇歧視法律制度
在中國這個法治社會中,法律是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最有力保障。制定《反就業歧視法》對于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確立就業平等、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原則有著重要作用。在法律制定之前,我們應及時地完善勞動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切實把保護農民工就業待遇不受歧視寫入相關法律,并對法律條文進行細化,具體到不同行業農民工的權益保護。與此同時,在解決就業歧視問題時,政府必須明確其定位,切實加大對勞動力市場秩序的有效監管,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使農民工就業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援助。[4]
背進離鄉、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們從安逸的農村來到城市,所面對不再是家中的一畝三分地和和藹的鄰里鄉親,而是一個充滿殘酷競爭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想生存下去,必須樹立不畏競爭和努力學習的意識,并且要捉住每一個培訓的機會。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綜合素質、各項工作技能,做到工作生活兩不誤。除此之外,農民工們來到城市,必須知道這里和農村不一樣,有很多必須遵守的規則。為了讓自己融入到城市文明之中,必須改掉一些惡習,注意言談舉止,用自身的行動去改變城市居民對農民的偏見,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
農民工之所以就業受歧視與他們自身的素質不高,法律觀念淡薄是分不開的。所以農民工在工作之余要努力學習相關的政策法規,尤其是《勞動合同法》,提高自身維權意識,學會利用法律的武器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找到一份工作后,要主動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要通過正當的手段,依靠政府、工會、新聞媒介等各方面的力量,傾訴自身的需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農民工值得關注,是因為他們用辛勤和汗水,為一座座現代化城市的崛起、為城里人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石;也為廣袤的農村大地,為自己的家鄉父老送去了財富和新觀念。基于此,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和對待農民工就業待遇歧視問題,要舉全國之力,為消除歧視思想,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國家,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1]崔傳義.中國農民流動觀察[J].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4
[2]盧海元.走進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J].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3]張慧.農民工就業歧視問題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5,(10).
[4]趙耀.對當前我國農民工就業歧視行為的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
王玲 女 1991.8—,漢族 山西省晉中市人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