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 李天平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1)
兒科護理教學中通識教育探討
楊 娜 李天平(通訊作者)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1)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自19世紀被美國提出以來,到最近為我國素質教育所接納,研究通識教育大多在綜合性大學,高職院校則很難見諸報端。通識教育能夠有效地促進創新型兒科護理人才的培養。從各民族傳統思想文化中汲取其精華,最有效的通識教育的途徑是經典閱讀。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出思想自由、有擔當、有內涵、有智慧、有境界的創新型兒科護理人才。
通識教育 創新型 兒科護生 經典閱讀
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國策的實施,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敏銳的學者們認識到了專業教育之于人才培養的缺陷,積極倡導培養知識廣厚而又具有專深研究能力的人才。高職兒科護理教學在專業教育的影響下,倡導護生的去個性化,只要把技術學好,就可以走遍天下,忽視了對高職大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而新近的高職護生大多是90后,是計劃生育中期出生的一批,那個時候中國嬰兒漸漸減少,孩子成了家庭的寶貝,父母師長對孩子言聽計從,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千萬不能吃虧,吃虧是福成了傻子的代名詞。學校老師也因為要被學生監督評分不敢得罪護生,放縱護生的思想發展,結果導致護生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專業教育本身缺乏價值導向,在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一部分人學習父母的樣子對別人百依百順,另一部分護生則只為自己而活,只為個人的利益而爭取、而不擇手段。不能顧及身邊人的感受。人才培養還存在知識面狹窄、科研能力不強、學術視野和精神境界不高等問題,創新能力不足。這樣護生畢業后擇業難、就業難、難以適應繁重的崗位工作、難以應對患兒家長對兒科護理人員的過多要求,難以承擔高難度、高強度、高壓力、繁雜的兒科護理工作,容易離職。
1829美國博德學院A.S.Packard教授首次把“通識教育”概念引入大學教育中,通識教育含義:“使學生在學習一種專門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1]我國古代教育以培養人的完善人格為主要目的,重視道德教育,不是以專業的或職業的訓練為目的的教育,與古代西方的自由教育類似。我國傳統教育是主體人格教育,強調德性修養和人性向善。培養學生理智,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1905年,中國廢科舉、興新學,培養實務人才,并學習前蘇聯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進行院系調整,培養專業人才,這是典型的“專才教育”。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在高校推行素質教育,注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西方通識教育在國內受到關注。
通識教育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是不斷變化和豐富。教育目的分為兩種:哲學性和機械性的。哲學性要達到普遍的觀念,提升兒科護生內部自身本領,讓兒科護生在獲取知識時有著“理智”的滲透,讓理智作用于知識,影響知識,理智成為知識內在豐富性的本原,教給學生的是廣泛的、非專業性、非功利性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機械教學則致力于特殊的和外在的東西,”直接為學生將來職業活動做準備。兩種教育方法都需要知識的參與與支持即,同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構成部分。
兒科護理的有關內容不僅僅涉及兒科學和護理學,也涉及其他學科。兒科護理教育工作者不僅為兒科護理教學建立學科之間的橋梁,也要建立兒科護理課程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兒科護士必須熟悉以下知識領域,包括語言、藝術、歷史、制度、工作等。如果這幾個方面能夠得到妥善的發展,就能幫助兒科護理學生了解到,他們不僅獨立于個人,而且是人類社會的一員,是一個社會人士。兒科護理學生不僅要自我修養,而且要有影響周圍人的能力,不僅要“反思內省”而且要有“外在需求”。事實上,文明面對外部事物的第一件事,就是客觀物質世界。不管護生對外界環境有興趣與否,客觀物質世界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兒科護理學以外知識和兒科護理知識有著千絲萬樓的聯系,對兒科護理學以外知識的關注恰恰是對兒科護理知識的促進。
護理界一些學者開始敏銳地意識到護生人際關系對護生的全面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意識到現實世界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兒科護生可以貼近現實世界,從身邊的人和事情做起,克服一個又一個兒科護理學中遇到的情景難題,不怕出現矛盾,解決了還會有,只是在諸多矛盾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對護生的意志力,情緒智商、心智的培養都是有很大的好處的,護生涉獵道德、宗教、經濟、政治、管理等方面的內容,汲取有益部分為自己成長所用。這樣出現了兒科護理教育新的教育理念:純粹的世俗社會需求是兒科護理教育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衡量教育知識的價值不再僅僅是內部目的(自身道德行為提高目的)作為基準,也是外部目的(兒科患者及家屬的需求)。
2005 年,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提出了疑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兒科護理人才培養困難的原因復雜,有個體素質、家庭教育、后期培養等。思想文化經典是各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精華,經典閱讀更無疑是最有效的通識教育的途徑。通過閱讀經典獲得民族智慧和知識滋養,形成敏銳的洞察力、深刻的判斷力和縝密的推理能力,培養自己健康向上而又通脫靈活的文化人格,這應該是通識教育最核心的內容和最根本的目的。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出思想自由、有擔當、有內涵、有智慧、有境界的創新型兒科護理人才。
真正的兒科護理人才,是無法在流水線上批量生產出來的。這種“研讀 + 討論”的形式,與西周官學、傳統社會工匠教育的師徒授受以及目前一流大學的博雅教育,在追求上都是一致的。這種形式可以具體到每一個兒科護生,讓每一個兒科護生直面經典、了解經典、鍛煉自己。經典不是僵化的東西,在這里,老師起了關鍵的作用,老師的言行舉止,老師的引經據典,將給護生帶來很大的沖擊。每當護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有關為人處世的難題,她就會對自己認為可以幫她解決的人說,當老師一句話難以描述問題的來龍去脈時候,建議護生閱讀經典,很快會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在工作中,兒科護生應該在經典中找到自己可以安身安心的價值取向,對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情景進行評判性思維,從深度、廣度、高度上看問題,可以更好地調節自身和周圍人群的關系,更好地適應兒科護理工作,更好地幫助患兒家長處理患兒的家庭護理問題。
改革現有課程形式,通過高等教育能夠培養出具有兒科護理專業素養、兒科護理專業精神。有學者認為大力提倡職業教育的今天,專業教育一定要努力做好。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厚德載物則是對自身德行的修養。一間房子灰塵滿布、凌亂不堪,雖然貴,又有什么可以讓人敬佩的地方?而我們優秀的護生學成后,把房間打掃干凈,物品擺放整齊,體現了很高的人文修養。面對身邊復雜的兒科護理人文和技術環境,我們智慧的兒科護生也在學習通識教育后,虛懷若谷,把復雜的問題努力處理得很好,是同樣的道理。如何在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間保持可貴的平衡,是擺在教育工作者身邊的突出問題。護生的技術精湛、思想境界崇高,多才多藝,不怕苦不怕虧,踏實勤奮,是教育成功的表現。而長時期以來,我們培養目標與要求大都集中于兒科護理專業教育的部分,而單純強調兒科護理專業教育、將兒科護理專業教育推向極致的做法的弊端,現在已然顯露無遺。要想糾正這種弊端,就迫切需要通過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部分來加以彌補,與兒科護理專業教育一道,回答“錢學森之問”,共同培養卓越兒科護理人才。
[1]張瑞英, 楊甜. 論通識教育與創新型研究生人才培養[J]. 中國成人教育, 2017, (04): 67-70.
[2]徐明. 職業院校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反思與重構[J].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7, 16(01): 16-18.
[3]周光禮. 論高等教育的適切性-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分歧與融合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02): 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