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庫星星
(馬邊彝族自治縣高卓營小學 四川樂山 614606)
淺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沙庫星星
(馬邊彝族自治縣高卓營小學 四川樂山 614606)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應試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在當下我國各級各類中小學中已普遍推廣,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價值追求基本已被社會各界所認同,素質教育在具體實踐環節上的要求基本得到全面貫徹。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和訓練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語文作文教學工作,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等得到較大程度提高,助力學生的健康茁壯成長。本文圍繞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工作,在簡單闡述當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問題基礎上,探討相應的優化措施。
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素質教育較之于過去的應試教育,強調和突出的是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挖掘,教育的目的和價值追求不再單單聚焦于學生對于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上,不再單純地強調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通過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育教學的過程,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綜合能力,最終的目的是增強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和能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各個學科、各個板塊的教學要緊緊圍繞素質教育而展開,小學語文中的作文教學自然也不能例外。[1]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起始和開端,同時也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一個階段,這一階段的相關教學工作為以后的中學以及高中教學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為以后的教學甚至學生的持續成長填充了“底色”,因此作為一線小學教師要理解自身工作的光榮使命。作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而言,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的“職業生涯”中,作文在語文試題中所占的分值比例是比較高的,而且重要的是,通過作文的相關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對于生活的良好感知力,較為敏感的觀察力和感受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想的生活情操,因此無論是從較為功利的角度,即從考試成績的角度還是從長遠的學生發展的角度,小學作文教學都顯示了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作為各教育相關主體,要重視小學作文教學的意義,積極參與研究,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促進小學作文教學上一個臺階。[2]
應該說,經過十幾年的基礎教育改革,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整體面貌發生了較大的改觀,教學方法得到了更新,教學內容得到了及時的優化,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和不斷深化,其中存在的問題也在不斷顯現出來,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及時發現、梳理并積極地去解決,本文作者認為當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系統性的,甚至有一些問題還需要我們及時挖掘出來,但大概存在的比較普遍的問題也不難發現和整理,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對癥下藥地指定、完善和實踐相應的優化措施。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當下小學作文教學遇到的第一個關鍵內容就是死板,更多的時候學生面對一個作文題目或主題不知道寫什么,無從下手,最終只能應付任務,胡亂瞎寫一番,長此以往,學生既沒有提高作文成績,也同時失去了對于作文的興趣,導致惡性循環。我認為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小學生沒有建立起來其自身生活、生命體驗、生活感受與作文書寫之間的必然關系。作為一個小學生,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自然有限,但其每天上下學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書寫作文的寶貴素材,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寫《我的媽媽》,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媽媽,回想實際生活中媽媽的點點滴滴,寫出真實感受即可,而有的學生沒有建立起來這個作文題目與自己實際生活中媽媽的聯系,他就不知道寫什么,最終只能千篇一律地寫諸如“我的媽媽有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之類的低等作文了。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在引導上下好功夫,讓學生知道作文應該如何去寫,不斷引導學生積極而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一花一草,觀察身邊人物的一舉一動,并在書面的作文中表達出自己獨特、真實的感受。
眾所周知,無論是專業成人作家和小學生,作文的實質是作者在經歷事件或觀察事物之后表達和訴說自己有別于其他個體的獨特感受,那么很明顯地,每一個社會個體的生命感受都應該是獨一的,因為及其根本,生活實際上就是五彩繽紛的,面對同樣的事物,因個體的不同,最終所要表達的感受可能就不同,每個個體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相應地,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就不能要求學生“整齊劃一”,教師千萬不能走入應試教育的誤區,扭曲和影響學生對生活的正確認識,不能影響到學生個體在感知和表達自身感受過程中充分的主體性。如《我的媽媽》一文,教師不能限定學生行文的主題思想,為什么每一個學生在回憶和感受自己媽媽的時候都得是感激和感恩的情感呢?我的學生可能是單親家庭,有學生的媽媽可能是后媽,關系不太融洽,這時候要容許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否則就會使本應該豐富多彩的、充滿靈氣的作文變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滿著空話、套話的應試之作。有靈性,“尚真”的作文才具有生命力。[3]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對于如何寫文章有其我們可以參考的獨特見解,“無它術,唯勤讀書而且多為之,自工。”這里面他強調的是多讀書對于作文的意義,這是由道理的,應該說,廣泛地讀書、大量地積累作文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必要手段,俗語講“勞于讀書,逸于作文”便是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開拓自己的視野、激活自己思想,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積累較為豐富的詞匯,只有如此才能在習作時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日記,講每天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感受及時記錄,也可以通過剪報等不同而多樣的形式積累素材,把平時見到的名言佳句記下來,甚至自己感覺特別好的要及時背誦,為作文做準備。[4]
[1]符秋霜,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亞太教育》2016年11期。
[2]陳娟,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寫作》(上旬刊)2015年04期。
[3]祝鳳,民國時期我國小學作文教學的理念,《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4]鐘淑娟,做一個充滿靈性的語文教師,《教育現代化》201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