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河南許昌 461000)
留守兒童心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李小燕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河南許昌 461000)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務工人員涌入城市成為“農民工”,而由此又衍生了大批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易出現冷漠、自卑、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學習動力不足等心理問題。而對待留守兒童的這些心理問題,我們要從社會環境上進行改善和引導;從學校教育方面著手加強教師素質、注重心理引導、完善寄宿制度;從家庭方面完善家庭教育、提高監護人素質;更應該從孩子身上著手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調控能力。
留守兒童 心理問題 表現 對策
1.冷漠
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這就使孩子從小失去最親密的依靠,生活中遇到問題沒有人可以傾訴,行為上得不到正確的引導,遇到麻煩也很可能因為缺乏引導而無法正確的解決。而生活上,大多孩子由爺爺奶奶負責照顧,隔代撫育難以填補的代溝,更會助長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而父母只負責寄錢回家,孩子只有物質滿足卻沒有精神上的交流,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研究表明,這種從小的愛的缺失將會給孩子的一生造成嚴重影響,很多孩子因此對人對事冷漠任性,既不懂愛更不懂付出愛,缺乏同情心,凡事以自我為中心。[1]
2.自卑
由于留守兒童從小的親情缺失,他們容易缺乏安全感,當看到同學的父母在同學身邊噓寒問暖,陪她們嬉戲玩鬧,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而自己卻形單影只,留守兒童會因此不自覺的感到自卑。長期如此有些留守兒童會封閉自我,逃避現實,若是長時間自閉,甚至會導致抑郁等各種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2]
3.人際關系敏感
留守兒童的冷漠、自卑會直接影響到其人際關系的發展。據已有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參加班級活動上,16.7%的“留守兒童”認為對活動不感興趣,不愿跟同學一起參加,顯得不合群,人際關系十分敏感,不愿與人接觸,喜歡獨來獨往,孤僻自閉;46.6%的表示別人叫我去才去,顯得內向,不積極;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參加。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對待人際關系上更為退縮和敏感。
4.敵對
留守兒童的自卑、冷漠、敏感導致很多留守兒童對周圍產生敵對情緒,在與其他人發生矛盾時,因為沒有父母在身邊庇護和聽他們訴苦,這就使他們在處理此類沖突時表現的更為強勢和極端,多以吵架、打架來解決矛盾。
5.學習動力不足
留守兒童大多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監護,隔代的教育更多的是溺愛,往往不夠嚴格,加之大多留守兒童年齡小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很多留守兒童因此很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查,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不到成就感,也不知道要為什么而學習,因此極易產生厭學、逃學、學習動力不足等不良心理。
1.社會方面
(1)加強農業建設,減少“農民工”
“留守兒童”的數量之所以不斷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農村經濟建設落后,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卻又沒有條件把孩子帶在身邊。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政府應鼓勵發展農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減少農村勞動力外流的現象。
(2)發揮社會教育職能
農村經濟建設不是短時間能夠快速解決的問題,那么針對目前的留守兒童問題,我們國家可以建立一些校外鋪導站和農村保健機構,發揮社會與社區功能。無償為留守兒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心里的困惑。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健康講座和輔導。另外各村建立對留守兒童的長期監測體系,時刻全面、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動態。及時的解決留守兒童遇到的問題,防范于未然。
2.學校方面
(1)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師德教育,讓每一位教師都認識到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要性,提高對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重視,因材施教,功夫做在平時,關注每一位兒童的成長。正確對待,正確引導,多施愛心;深入了解,個別對待。
(2)建立完善的教學體制,注意保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隨時關注每一位留守兒童的成長。
(3)經常組織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加強孩子之間的交流互動,發展孩子們開朗、健康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心理。讓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降低孤獨感。
(4)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度、密切聯系孩子家長。寄宿制解決留守兒童的養育問題,密切聯系家長將孩子在學校的動況及時告知家長,共同關愛和管理留守兒童。讓他們健康成長。
(5)建立駐校社工, 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障礙和生活困擾。
3.家庭方面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留守兒童”大多處在小學階段,一般都是未滿12歲的兒童。這個階段,正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親子關系的正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長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應該完善家庭教育環境,盡量父母一方在務工,或者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不因工作而忽視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2)提高監護人的素質
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打開他們的心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留守兒童多由祖父輩進行監護,而祖父輩的監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給予幫助,生活上又過于溺愛或者放任,可以在農民工進城務工錢聘請專門的教師對祖父輩監護人進行教育或者由社會統一進行專門的監護人教育,提高監護人的素質。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關系到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全社會都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和愛護,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1] 馬恩明.撥開“留守心靈”的陰霾,再見艷陽天——農村學校“留守孩子”心育的跟蹤研究.課堂經緯,2010年,(637)
[2]肖富群.留守經歷對兒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影響.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