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瓊
(四川省金陽縣城關幼兒園 四川金陽 616250)
民族地區幼兒的語言能力的培養策略
李 瓊
(四川省金陽縣城關幼兒園 四川金陽 616250)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然而,民族地區的孩子,連漢語都聽不懂又談何發展呢?為貫徹實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作為一線教師,怎樣培養少數民族幼兒的語言能力,更顯得至關重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民族地區 語言能力 途徑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通過語言獲取信息,幼兒的學習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然而,民族地區的孩子,連漢語都聽不懂又談何發展呢?為貫徹實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作為一線教師,怎樣培養少數民族幼兒的語言能力,更顯得至關重要。[1]
1.環境因素
有關環境因素對語言發展影響的研究很多,如對狼孩的研究等。在孤兒院長大的兒童開始說話和“會組句”的年齡均較晚。就普通兒童而言,關心孩子、多和孩子說話有利于語言的發展。有些家長不停地批評、指責孩子的說話方式和語調,或很少回答孩子的問話,都會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2]
2.智力因素
語言的理解與認知能力有密切關系。而認知能力是人類智力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智力低下會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反過來,語言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兒童的智力水平。智力低下會影響兒童的交流能力。這些兒童精神不能集中,模仿能力差,不能理解詞的意思,也不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愿望。智力低下的兒童開始說話的年齡晚,而且詞匯量少,表達能力差。年齡較大者表現為說話不切題,以及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模仿語言或重復語言。
3.聽力因素
聽覺對兒童的語言發展非常重要。如果在語言發展期間存在聲音語言輸入障礙,如中度以上聽覺障礙,就會影響兒童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導致語言發展障礙。其語言障礙的程度與耳聾程度平行。有些兒童僅對某些頻率的聲音感受障礙,如聽不到高頻聲音,就會影響兒童對高頻聲音的聽覺分辨能力,導致兒童出現構音障礙(發音不清)。
4.發音器官的影響
腭裂兒童雖然聽力和理解不受影響,但腭裂兒童會出現構音障礙。患有腺樣體增生的兒童,其鼻音較重。上下頜咬合不良也能影響到兒童的發音。
1.創設環境,提供機會,培養興趣
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語言符號系統具有地域的、民族的差異性。幼兒期是學習語言、形成口語的關鍵時期,孩子好模仿,想講但不知從何說起,喜歡與人交往,因此,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幼兒園,教師可為幼兒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比如在幼兒周圍的事物上貼上文字標簽或符號、圖片,如在門窗上貼上“門”、“窗”,在“水”字下畫上水波、在教室里貼上圖文并茂的字卡等,讓幼兒感受到文字的無處不在;在日常交流時鼓勵幼兒習慣使用普通話,交流時能使用較規范的語言。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通過觀察不同的圖片、文字符號,了解了圖片及文字的基本功能和重要意義,并萌發自己使用漢語言、文字的愿望。教師要重視幼兒口語發音的矯正工作,用普通話與幼兒交談,做到發音正確、說話完整、清晰,語速要慢,以便幼兒模仿。積極為幼兒提供練習發音的機會并對個別幼兒不正確的發音和不到位的音進行重復訓練,對發音部位、發音口形、語感、語義都應找出弊病、解釋清楚。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在家與孩子交流時反復用本民族語言和漢語雙語轉換,讓幼兒逐步理解每個詞語分別用彝、漢語該怎么講,使幼兒在園內形成的良好語言習慣得到鞏固。
2.遵循學科規律,拓展語言能力
(1)把語言學習活動貫穿到有趣的游戲之中。利用游戲這一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形式開展語言教學,充分利用游戲化手段,教師創編各種語言游戲,將游戲寓于一日活動之中,在晨間活動、自由休息時巧妙地安排語言游戲,如:小班以“幼兒園里真好玩”為主題進行游戲,激發幼兒語言興趣,中大班,可以選擇彝族民間傳統游戲或自編游戲中進行語言學習,讓游戲成為孩子語言學習的有效途徑。
(2)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語言教學活動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辟圖書角,投入圖文并茂的畫冊,也可以鼓勵幼兒從家中帶來相關書刊與同伴共享。開展幼兒講故事、編故事、創編故事等活動,會說完整、通順的語句,會使用一定數量的學過的文字,適當開展比賽活動激發幼兒的競爭意識和表演才能。教學中為幼兒提供有圖片有文字的圖書,并配以故事錄音帶,讓幼兒邊聽錄音邊看圖與文字,調動幼兒的多種感覺器官,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與獨立閱讀能力。通過開展“故事大王”活動,選用幼兒熟悉的彝族民間故事讓幼兒在自然輕松,毫無拘束的狀態下用普通話講述,幼兒對故事作品感興趣,能記住故事的發展順序及主要情節,把握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充分調動了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在活動結束時幼兒評出“故事大王”,并舉行頒獎儀式。通過這種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大膽表現的機會,平時膽小的幼兒也能積極參與,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學習傾聽別人講話的習慣。
(3)在數學活動中注重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如在數學活動中有一首兒歌《小兔子,開鋪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師先把兒歌抄下來,和幼兒反復朗讀兒歌,加深對量詞:“個”、“把”、“張”等的印象,同時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兒歌中的秘密,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兒歌中有“一”至“十”十個數字,每一句里都有“小”字,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地去思考、發現,同時幼兒的閱讀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調動起了幼兒主動閱讀的學習興趣。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教育部,2012.9
[2]丁文樓.對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幾點思考[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