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王虎挺 魏敏
摘 要:《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是機械類各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內容涉及面廣、各教學模塊內容相對獨立,并且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1]。目前,課堂教學仍是實施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質量評價反饋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構成了教學的過程,因此,研究并實踐新型教學模式,如互動共享式教學模式、項目研究性教學模式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創新精神;探索客觀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方位培養學生實踐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精神[2]。
關鍵詞:機械制造基礎;教學模式;課堂教學質量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5.256
0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對理論課堂教學仍然沿襲傳統的以灌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生產實習和在制造企業中看到的產品并不是老師課堂中闡述的對象,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以義務或敷衍了事之態度學習,無法將學到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最后形成學習與生產嚴重脫節的情況。使機械制造基礎課程難以實現其應有的課
學生普遍反映《機械制造基礎》這門課名詞術語多、概念多、內容繁雜。針對這種情況,課程組教師精心組織教學,充分利用機械制造基礎精品課程網絡教學平臺豐富的資源,學生自主儲備相應的預備知識,引導學生個性化“探索式”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混合式教學過程的課前準備環節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互聯網及時、快速、便捷地進行交流。教師在更多地注重學生主觀學習意愿的前提下,將自身的知識、技能、經驗以及其他信息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共享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教學的雙主體“師”和“生”全方位互動,教與學相輔相成,共同完成教學任務[1]。
1 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1.1 構建互動共享式教學模式
機械制造基礎精品課程網站經過多年的建設,學習資料豐富,不僅有與教材相配套的課程講義和幻燈片以及課堂內外的習題,更補充了相當豐富的常用工程材料金相組織圖片,晶體結晶模擬動畫,鋼的熱處理、熱加工和機械加工等各個環節的視頻資料,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自學資料,有助于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習題的完成。學生自主儲備相應的預備知識,一方面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另一方面為互動共享式教學模式的建立做好充分的準備[4]。
1.2 探索項目研究性教學模式
機械制造課程組教師目前承擔多項科研項目,結合課堂內容探索基于項目的研究性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綜合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科學思維訓練和實踐能力提高的機會,使其盡早地進入專業學科前沿。
以機械制造教學團隊為契機,結合課程教學內容,以教學團隊中教師的科研項目和大學生訓練計劃項目為載體,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以科研促教學。基于項目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自主性。項目實施過程的調研、論證、研究、交流、總結、答辯、成果展示等環節,是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由學生自主完成,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根據課程組教師承擔的有關熱處理裝備改進,焊接輔助器設計,隨焊錘擊裝置的設計等科研項目,設計相關的調研論證題目、設計題目等,促使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幫助理解課堂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解決科學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探究精神,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將學生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管理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個性發展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有利于加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語言交流表達能力的綜合素質。
1.3 SRP項目計劃的實施提高學生科學研究的綜合素質
目前已實施的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P項目)有“番茄籽皮分離機滾桶軸轉速監控系統研究”,“基于庫爾勒香梨幾何特性參數的質量分級方法研究”,“隨焊錘擊裝置的設計”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自主探索、運用已知、并突破已知,檢驗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互動,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自主性。教師把握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向,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問題解決和協助交流,提高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綜合素質。
2 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的成效
構建互動共享式教學模式,探索項目研究性教學模式,在機械制造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2013級、2014級和工業工程專業2012級,2013級的機械制造基礎課堂中進行了實施和逐年改進,利用機械制造基礎精品課程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結合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采用教師引導,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且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題目。學生根據自己的選題,到圖書館查資料,消化吸收,分析綜合,寫出小論文,最后師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學生普遍反映這種形式鍛煉了自己查找資料,和匯報表述的能力,獲得一種成就感,有利于創新思維的活躍與開發。利用教師的科研課題,設計難度合適的SRP大學生研究訓練項目,有利于教師將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起來,以科研活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意識。
總之,本項目實施以來,在兩個專業的4屆學生的機械制造基礎課堂中進行實施和改進,不僅受到學生的歡迎,也得到了督導專家和同行教師的認可,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魏敏等.《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學生能力的培養[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3):4-6.
[2]李娟.互動共享式教學方法在有機化學實驗課程中的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05):64-66.
[3]陳安軍.基于項目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11):15-16.
[4]趙晏.課堂授課模式和內容的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7):177-179.
基金項目:兵團級精品課程“機械制造基礎”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胡蓉(1981-) ,女,新疆石河子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