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濤(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 貴陽 550028)
?
黨建研究范式的重大轉變:從革命性敘事到現代化敘事共生
□伍小濤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貴陽550028)
摘要:新時期黨建研究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范式革命:從革命性敘事到現代化敘事的轉變。這一轉變表明黨建研究從理論上和方法上都進行了改革創新。我們在肯定革命性敘事政治性強,宣傳教育功能大的同時,也應肯定現代化敘事學理性強,研究問題有廣度和深度。只有充分吸收二者研究的長處,實現革命性敘事與現代化敘事的共生,才能進一步推進黨建研究的創新,推動黨建研究的繁榮和發展。
關鍵詞:黨建研究范式;革命性敘事;現代化敘事;共生
在當前六大建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黨建)中,黨的建設尤為關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所指出:“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黨,就要確保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1]各個地區、各個單位和各個部門都一手抓發展,一手抓黨建。黨的建設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和熱點。由此,黨建研究成為當前一門顯學。各級黨校都設立了黨建教研部(室),高校設有中共黨史專業碩士(博士)點的學科,各級黨委都投入大量理論工作者,指導協調和組織本地區黨建理論研究。
隨著研究陣地和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縱觀當前數以萬計的黨建著作和文章,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黨建研究理論的多元化。除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外,還有西方的政黨政治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公共選擇理論、行為心理學理論和社會組織理論等。如李俊的《政黨適應性與黨的現代化性的推進》就運用了亨廷頓的政治組織的適應性原則來論述中國共產黨如何適應現代化的需要[2];崔會敏的《防止利益沖突與廉政風險防控對接機制研究》則運用西塞羅“公益優先于私益”的主張,對反腐敗中利益沖突問題進行了探討并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預防腐敗的有力措施[3]。這些西方理論的引進,大大拓寬了黨建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二是黨建研究方法的多樣化。除了理論闡釋外,還出現了實證研究、微觀研究、個案研究等如蕭鳴政的《關于領導干部品德測評的問題研究通過對浙江的慈溪、江西的德興、河北的中捷、甘肅的定西和廣西的來賓發放1700份試卷,運用英國公務員品德測評方法,對干部選拔任用中領導干部的品德進行了測評與分析[4];高瑩的《關于保持黨員干部純潔性的調查與思考》也以問卷形式,對當前黨員干部隊伍純潔性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對策[5]。可以說,當前發放問卷和實地考察成為黨建研究中一種常見的方法。
三是黨建研究的學理性和實踐性逐漸加強。以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共產黨》2015年第1-9期全文轉載的文章為例,該復印資料共全文轉載199篇文章,涉及的內容為“四風”、腐敗治理、權力制約、社區黨建、黨政“一把手”權力監督、遏止利益集團、干部道德建設、村干部能力建設、“為官不為”現象、紀檢監察機關改革、黨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法治與治黨、黨內條例、黨內監督、執政安全、執政意識、政治生態、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領導干部考核評價、干部選拔任用、中國共產黨與傳統文化及鄧小平、習近平黨建思想等各個方面;所運用的理論,除了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外,還運用了西方的政治傳播、政治參與、利益沖突、庇護網絡、集體行動邏輯、權力尋租與權力制約、社會治理、社會組織、政黨文化、政黨自律與調適和政黨整合等理論;所運用的方法除了宏觀敘述,還對社區黨建、基層紀檢、基層村級腐敗和村級干部能力等進行微觀分析,并對學習型黨組織、領導干部“為官不為”問題、村務監督委員會的運行、政府反腐敗力度與公眾清廉感知和干部跨條塊跨領域交流等問題進行實證調查。正如有學者指出:“近年來黨建理論研究發展很快,其主要特點是,改變了囿于黨章體系簡單地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從概念到概念進行注釋的空疏學風,而是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改革開放實踐所提出的新問題方面,緊密結合實際工作,開辟新的研究領域。”[6]這說明,黨建研究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范式革命。
范式,按照美國學者托馬斯·庫恩的解釋,就是:“一個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東西”“一方面它代表著一個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另一方面它指所謂著那個整體的一種元素,即具體的例題解答;把它們當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確的規則已作為常規科學中其他謎題解答的基礎。”[7]縱觀當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范式主要有革命性敘事和現代化敘事兩種。
革命性敘事,按照已故著名黨史國史專家高華教授的解釋,就是論證中國近現代革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一種范式。“帝國主義侵略”“封建主義壓迫”“階級戰爭”“革命”“人民群眾”“經濟決定因素”等成為這種敘事的基本主題[8]82。這種范式,表現在黨建研究上,主要論述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重要性和普適性,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能力的合法性。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賀國強指出:“黨建研究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應用性和現實性,必須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黨建研究工作,深入研究關系黨的建設全局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進一步深化對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規律性認識,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具體來說,一是深入學習和研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二是要深入研究新時期黨的建設的成功經驗;三是要深入研究黨的執政規律和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規律;四是重點抓好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研究;五是要注重研究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群眾工作,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問題。”[9]為此,不少研究者對中共歷代領導人的黨建思想,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環境、執政理念、執政資源、執政風險、執政合法性,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對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對腐敗治理和社區黨的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在這種研究范式下,黨建研究的政治性凸顯。這也表證了黨建學科的特點。作為國家一級學科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黨建研究更注重政治性,更多注重的是宣傳、教育和整合功能。這是由它的研究對象決定的。中國黨建研究的對象是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涉及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反腐倡廉諸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導向決定了黨建研究的價值導向。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價值導向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在這一意義上,黨建研究也是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中國共產黨在奪取政權和建設政權過程中,政治動員和政治認同一直是黨建的著力點。因此,黨建研究首先要為政權服務和現實服務。從歷史方位來看,黨建與黨史密切相關。有人指出:“黨建就是正在進行的黨史,黨史則是已經發生過的黨建。”[10]從某一方面來說,中共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研究黨史,就是使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深刻了解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艱難歷程,熟悉黨的光榮傳統,吸取黨在革命和建設中的豐富經驗和教訓,用黨的光輝歷史教育干部群眾。無疑,革命性敘事在黨史研究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黨建研究也同樣也需要革命性敘事。黨建研究要系統總結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寶貴經驗,指導當今的工作,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廣大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從現實來看,黨建與現實政治緊密聯系在一起。正如有專家所指出:“黨的建設總是與黨的政治路線和政治任務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就決定了進行黨建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必須十分注意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無論是研究思考問題,闡發理論觀點,還是提出工作建議,都要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11]堅持黨建研究的政治方向,就是堅持黨建研究的革命方向。從這一點來說,革命性敘事在黨建研究中特別重要。
與此同時,黨建研究的革命性敘事還特別注重理論的指導作用。尤其特別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正如江澤民指出:“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正確制定和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發展先進思想、克服落后思想。如果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指導思想上搞多元化,勢必導致人心大亂、天下大亂,給黨和國家帶來災難。這是絕不允許的。”[12]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我們黨要在中國這樣的東方大國實現執政為民、執政興國的歷史使命,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是根本不可能的。”[13]140“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特色社會化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3]90當前黨建研究的重點,就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化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經驗、執政規律和執政能力的研究,深化中國共產黨公信力研究,深化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方式和能力的研究,深化反腐倡廉問題的研究和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研究等。
但是,還須看到,黨建研究的革命性敘事,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些不足,完全可以借用一位專家論述黨史革命性敘事的不足,就是:“(1)預設立場,無限制地擴張歷史學的宣傳、教化功能,以權威論述或權威文件為指導,有選擇地剪裁史料來論證某種權威性論述,對復雜的歷史進程作簡化的‘必要性’的解釋,遮蔽了許多豐富鮮活的歷史層面。而事實是,歷史進程有它的多重面相,歷史學家應給歷史的偶然性留下空間。(2)在敘述方式中,頻繁性地使用某種不言自明或無法證明的集合性語匯。(3)在語言運用上,過分訴諸感情,具有某種居高臨下和訓導式的語言風格。”[8]83在一些黨建著作和黨建研究文章中,政治性、宣傳性大大超過學術性和科學性。有的在論述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對策上,不是建立在具體的實際研究上,而是泛泛而談,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有的是就文件解讀文件,就會議闡釋會議精神;有的問題意識缺乏,沒有找到研究的著力點,無的放矢;有的與其說是學術論文,不如說工作報告或經驗總結。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黨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因此,在黨建革命性敘事的基礎上,有必要引進另一種研究范式。
現代化敘事是在現代化理論被運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后逐漸形成的一種解釋架構。黨建研究的現代化敘事,就是在論證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參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經驗和教訓,論述現代化視角下政黨功能的定位與作用的發揮、思想的統合、組織的調適,制度的選擇以及執政黨的合法性、執行力、公信力、領導力和認同感等現代因子。這種范式注重的是黨的建設是如何推動現代化,如何有益于現代化的發展等問題。中央黨校王長江教授的《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和《政黨現代化》就是現代化敘事的典型著作。
為了進一步說明黨建研究的現代化敘事,有必要對黨建研究現代化敘事的一些理論做一簡單的介紹:
一是西方政黨政治理論。始源于馬克斯·韋伯有關政治和政黨的論述,后經過薩托利、羅伯特·米歇爾斯和迪韋爾熱等人的發展,建立起了從政黨定義到政黨體制的設計、政黨種類的描述、政黨的轉型和政黨范疇的分析等一系列政黨研究理論框架。中國從政黨政治來研究黨建的代表人物是中央黨校王長江教授。其代表作《政黨論》從政黨本論、政黨體制和政治體系中的政黨三個部分系統闡述了政黨政治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政黨活動一般規律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關系,為研究中國政治體制與執政黨建設提供了政治學理論分析框架。當前政黨理論成為黨建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共產黨》2015年第1-9期全文轉載的199篇文章就有6篇關于政黨理論方面的。
二是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是一個關于交易成本的經濟學理論。它通過行為假定來研究交易費用、產權和制度變遷,其代表人物為科斯和諾斯。我國從新制度經濟學來研究黨建的主要有貴州省委黨校鄧獻暉教授,其代表著作《公共問題經濟學:腐敗現象與廉政建設的經濟學分析》,從“行為假定”入手,研究腐敗在交易過程中,權與錢的利益最大化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制度來遏制腐敗。由于作為政治核心內容之一的政黨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運用新制度經濟學來研究黨建必將成為一種新的黨建研究方法。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新制度經濟學關于制度存在的理由和作用、制度增加或減少交易成本、制度路徑依賴等主張,對于研究如何強化執政黨制度建設、改進執政黨決策等有重要參考價值。”“經濟學要義之一在于注重成本核算、降低成本,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作為一個執政黨,不僅存在一個執政問題,還存在一個執政成本和執政績效,以及執政績效的評價體系等問題。……所以,黨的建設研究也要運用經濟學原理和方法研究執政黨執政及其建設的成本問題,以最少的人、財、物投入取得最大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14]44
三是公共選擇理論。它是以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尤其是理性人假設)、原理和方法作為分析工具,來研究和刻畫政治市場主體的行為和政治市場的運行的一種理論。其主要特征為經濟人假設和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其中利益集團理論、多數票通過規則和理性人假設對黨建研究尤為借鑒。中央黨校祝靈君教授運用公共選擇理論分析了黨的形象。他指出:“如果把黨的形象看成一種黨內全體成員都應該共同享受的物品,那么這種物品應該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提供這種公共物品是全體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依靠每一位黨員的共同努力來保證。如果把黨組織看成一個大型組織,從公共選擇理論的角度就會發現在黨組織提供公共物品的過程中可能導致外部性或便車行為,這容易存在著黨員個人與組織之間或地方組織與中央組織之間的博弈,其結果有可能導致黨的形象的下滑。”[15]張定準、涂春光運用公共選擇理論的經濟理性和尋租治理理論對黨員利他行為的理性動機和腐敗成因進行了闡釋,并指出:“運用公共選擇理論對黨建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對我國是非常具有意義的。”[16]
四是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行為和心理的學科,它發源于1879年德國馮特建立心理實驗室,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心理學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我國運用心理學理論研究黨建是近幾年的事。如《心理學視角下黨群關系出現問題的原因及對策分析——基于勒溫場域理論的分析》(《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6期)、《運用心理學方法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企業黨建》2012年第5期)和《淺談心理學知識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運用》(《華章》2012年第16期)等。有學者從三個方面總結了心理學在黨建研究創新中的表現:研究黨的心理的涵義、過程、作用;研究黨的心理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黨的心理建設與思想建設的區別和聯系[14]44。總之,心理學已越來越成為黨建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關注點。
除此之外,還有運用西方社會學理論、法學理論、教育學理論等對黨建進行研究。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黨建現代化敘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預設理論,以西方社會科學某一原理來解釋黨建某一問題,觀點獨到新穎。其次是少訓導式語言,多學理性語言,話語比較中性。再次是研究方法多采用實證研究,個案研究。通過大量的調查、觀察、實驗,找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
現代化敘事大大拓寬了黨建研究的范圍,開拓了黨建研究的新視野,深化了對黨建研究的認識。當然,這種敘事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照搬西方的理論和話語來觀照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和黨所領導的現代化建設。一些黨建研究者把西方的理論和方法奉為圭皋,動不動西方理論怎么說西方國家怎么做。“政黨”“利益”“公共產品”“成本”“收益”和“搭便車”等成為常見的主要表達方式。這就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西方的理論、方法和話語是否與中國的實際相符合。西方的理論、方法和話語大都基于西方的社會狀況而提出的,是否具有普適性,本身就值得商榷。中國黨建問題復雜而繁窘,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從西方社會發展的經驗中產生的某些概念、方法和話語,不一定能涵蓋和解釋中國的黨建問題。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利用“人權”“自由”“民主”等話語進行意識形態滲透,以企圖“西化”和“分化”中國。對此,我國黨建研究要特別警惕,要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其次,中國的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是外發型現代化,而西方的現代化是內生型現代化,二者有本質的明顯的不同。現代化類型的差異,決定現代化理論的差異,照搬用西方的現代化理論來觀照中國,往往會忽視中國的特殊的內部因素。另一方面是現代化敘事,太注重學理性,而忽視了政治性。一些黨建研究者在黨建研究上,根本不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不是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是摘取西方理論的片言只語,就對黨建問題進行論述剖析,缺乏一定的政治導向和實踐導向。對此,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指出:“黨建理論研究是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持黨性原則,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說話,發揮正確的政治導向作用。”[17]5因此,現代化敘事必須建立在政治性的基礎上,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繼往開來,與時具進,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唯一正確的理論。”[13]6必須堅持和發展。
黨建研究之所以出現從革命性敘事到現代化敘事的轉變,是因為改革開放后,社會結構和黨情、國情、世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首先,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剛剛建立起50多個人的小黨到現在擁有8500多人的大黨,從一個領導推翻舊政權革命黨到一個領導建設與改革的長期執政黨,從一個領導計劃經濟的黨到一個領導市場經濟的黨,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這需要有創新的精神進行黨建研究。正如李源潮所指出:“現在,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新挑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緊迫。黨建理論研究要更好地服務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必須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17]4這就需要以新的范式承載和傳播其理論創新的成果,承載和傳播黨建科學化水平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
其次,中國現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和多少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事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艱巨而復雜,在其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如現代化的主體與客體的良性互動現代化的動力、速度、模式,現代化引發的結構變化和利益分化整合等,需要中國共產黨去面對和解決。如何在現代化的推進中,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黨建研究急需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因此,現代化敘事運用于黨建研究,具有現實合理性。
再次,全球化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也需要黨建研究范式的轉變。時下,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浪潮已波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一方面,全球化和信息化改變了傳統黨建的行為方式和話語結構,搭建了黨建研究的新平臺,拓寬了黨建研究的內容;另一方面,西方的一些理論通過網絡和全球化大量涌入這不得不影響著黨建研究范式的變化。在黨建研究中,出現了一些用西方政黨理論、公共政策選擇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社會組織理論等來論述中共執政黨建設的著作和文章。也就是說,黨建研究出現了革命性敘事與現代化敘事共生的現象。
總之,黨建研究從革命性敘事到現代化敘事的轉變,表明黨建研究無論從理論上還是方法上都進行了改革創新。我們在肯定革命性敘事政治性強宣傳教育功能大的同時,也應肯定現代化敘事學理性強,研究問題有廣度和深度。只有充分吸收二者研究的長處,實現革命性敘事與現代化敘事的共生,才能進一步推進黨建研究的創新,推動黨建研究的繁榮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1.
[2]李俊.政黨適應性與黨的現代化的推進[J].領導科學,2013(10):22-24.
[3]崔會敏.防止利益沖突與廉政風險防控對接機制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3(1):7-11.
[4]蕭鳴政.關于領導干部品德測評的問題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24-33.
[5]高瑩.關于保持黨員干部純潔性的調查與思考[J].黨政干部學刊,2012(11):48-53.
[6]朱華,等.關于推進黨建理論研究若干思考[J].黨政論壇,2001(1):45-47.
[7][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57-158.
[8]高華.敘事視角的多樣性與當代史研究——以50年代歷史研究為例[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3).
[9]賀國強.注重黨建理論研究[J].人民論壇,2003(2):6-8.
[10]楊德山.關于目前黨建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思考[J].新視野,2007(3):44-46.
[11]張全景.黨建理論研究要在創新上下功夫[J].黨建研究,2002(4):6-9.
[12]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13]習近平.習近平黨校十九講[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
[14]孫秀明,等.對接人文社會科學創新黨的建設理論[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4(4).
[15]祝靈君.黨的形象建設中的公共選擇分析[J].理論與改革,2003(2):9-12.
[16]張定準、涂春光.試論公共選擇理論在黨建中的適用性[J].南方論叢,2004(3):73-83.
[17]李源潮.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建理論研究[J].黨建研究,2009(5).
責任編輯何成學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6)01-0094-06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簡介:伍小濤,男,博士,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哲學、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