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錄
機器人寫作對體育記者的挑戰
劉穎錄
(作者單位:沈陽體育學院體育人文學院)
機器人寫作在國內外得到認可和小范圍的普及,體育記者應轉變職能,成為大型體育賽事新聞報道的策劃者、組織者,賽事評論者和輿論引導者,迎接機器人記者的挑戰。
機器人寫作;數據采集;職能定位;互動
隨著社會的科技化和智能化,機器人在愈來愈多的領域解放著人類的腦力和體力,如今,這股潮流已經擴散到新聞生產部門。早在2014年7月,美國聯合通訊社就使用機器人進行財經新聞中突發事件短信息和公司業績的報道。同時,雅虎新聞、國家橄欖球聯盟也使用機器人撰寫簡單的體育新聞。新華社在2015年11月使用機器人快筆小新撰寫體育賽事和財經信息的中英文稿件。媒介技術的更新催生體育記者職能的變遷,從形成之初的“采編分離”,到融合型體育記者的出現,如今智能化媒介(如機器人寫作)又對體育記者的職能和角色定位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機器人實際上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幫助撰寫新聞報道內容的計算機軟件。機器人寫作分數據采集、數據加工、自動寫稿和編輯簽發四個流程。首先,數據采集基于數據庫內現有資料或已采集到的新聞報道素材。這一采集過程類似于搜索引擎對數據材料的抓取和鎖定,主要以新聞關鍵詞、數據指標、時空維度等作為線索;其次,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加工,包括對數據資料的系統化分析,探索數據態勢,同時,持續性地將統計結果與機器內設定的新聞點基準進行比對,以確定新聞報道的方向;再次,基于選題和新聞點,根據系統內已有的寫作固定模板生成全新的新聞稿件;最后,需要人工干預,由編輯在新聞出稿前進行稿件編輯、把關并進行發布。
在這個過程中,人工的干預行為必不可少,包括在新聞價值判斷、新聞點選擇、新聞報道角度等方面。在機器人記者生產新聞的過程中,因自然語言生成技術算法的限制,在提供個性化和充滿人情味的報道方面有著發展限制,擴大寫作模版、調整遣詞用句中的語言點,并有針對性地增加數據庫資料可以大范圍地幫助機器人寫作。不可否認的是,機器人可挖掘的數據源類型更多樣:圖像、音頻、視頻、地理信息等。這也幫助機器人寫作新聞形成更靈活的樣式。
新華社的快筆小新在2015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報道的寫稿測試中生成稿件的速度和內容得到了編輯和發稿人的認可。但是,筆者認為體育記者不會消失,也不會在大數據時代被機器人記者所取代,但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記者需要面對更多挑戰。
2.1體育記者職能的重新定位
機器人記者在數據的整理和對內容關鍵點的定位方面,有著優勢,但是卻忽略了“數據新聞”之于“新聞”的特點。前文介紹的機器人寫作流程中,人工干預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是在把控新聞敏感、新聞角度和新聞價值等方面。例如,對里約奧運會的各項比賽,機器人記者是無法寫出應情應景的連續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當然在對比賽的各項數據資料(包括運動員戰績、積分比較和賽事數據等等)把控上,機器人記者會比較靈活,但是在賽事分析和評論上,人工記者勢必技高一籌。
在對體育新聞真實性的甄別上,機器人記者呈現短板,也為體育記者職能定位提供新方向。在公眾的關注和新聞監督部門的監管下,真實性受質疑的體育新聞還是略見不鮮。例如,《寧澤濤疑似失去奧運資格》最初是由北京青年報刊發,在后續的轉載中將“疑似失去”演變成“失去”,雖然寧澤濤仍出現在奧運代表團的競賽成員名單中,但這一事件造成的影響是不可挽回的。專業體育記者面對海量信息尚會出現把關不嚴的情況,何況是無判斷能力的機器人?體育記者要改變思維、轉變職能,從單純的新聞采集者轉為全方位的新聞信息的提供者和甄別者。
2.2體育傳播內容的互動與反饋
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通力合作,通過不同渠道進行體育新聞信息的發布,展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特點,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互動與反饋。在需求理性思維與受眾互動方面,機器人記者顯得非常困難。分析受眾反饋信息這項工作只能由專業體育記者來完成。時下的受眾更傾向于通過使用便攜式設備接發體育賽事信息,收看賽事直播或轉播,也更傾向于對體育的熱點賽事進行評論,與諸多體育同好者進行互動。面對受眾的評論,體育記者可以進行反饋。根據賽事進行中受眾的觀點反饋整理出不同的新聞內容。由于對賽事的報道有競爭性、國際性、同源性等特點,對不同的賽事報道都有特殊性,因此,機器人記者無法成為萬能程序軟件,無法準確地分析和歸納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更無法有針對性地與體育迷進行互動。
機器人記者雖然已經在國外正式上崗,但在我國的發展還尚待觀察。由此催生了新聞業的變革,產生了新聞寫作規則的新命題。在重視數據分析和受眾互動的體育新聞業,體育記者需要以更嶄新的姿態面對機器人的挑戰。
劉穎錄(1986-),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
[1]冉明仙,劉然然,鄧利武.機器人寫作背景下新聞記者的生存空間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