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李福健(重慶市秀山高級中學)
?
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道德教育
李晶晶李福健
(重慶市秀山高級中學)
摘要:在高考指揮棒下,教育往往變成了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利益;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學生終生發展至關重要的道德教育,這是對學生的不負責,更是對國家和社會的不負責。鑒于此主要闡述了在地理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的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地理教學;道德教育;案例教學
德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赫而巴特曾說過:“教學產生思想,而教育則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脫離教學,這就是我教育的全部。”由此可見,教育教學過程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至關重要,教學活動的宗旨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康的思想。
憑借學科優勢滲透道德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主題,地理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中包含著眾多的道德教育素材。有資源、環境、人口、發展和科學態度等內容;也有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國際主義、災害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責任和人生態度等內容。這些內容有的很明確,有的卻滲透在各章節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正確處理教材,做到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的完美結合。在地理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有以下幾種效途徑:
歷史故事和當前發生的時事要聞,使地理教學充滿活力和時代氣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國情國策和世界形勢,從而拓展德育知識。如,在講授“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時,可聯系當今時事指出我國南海黃巖島和東海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客觀的、發展的、全面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
世界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共同的家園,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這方面的知識很多,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酸雨的危害;臭氧層破壞可能造成的危害;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及生態的影響;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跨國公司;經濟全球化等。通過學習這些內容,使學生認識到:在科技飛速發展的21世紀,不僅地球的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密不可分,任何一個國家的沖動行為都有可能對他國和全球帶來影響。借鑒他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吸取他國經濟發展中的教訓,培養學生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合作與競爭的意識,自覺保護地球環境。
案例教學,不以他國他鄉為背景,就以學生所在城市或鄉鎮為背景,這樣學生不但有親切感,也便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例子,設置引導性的問題,通過開展主題討論、角色扮演、實踐調查、綜合比較等方法來開展道德教育,使學生在探究中悟出德育內容。如,在學習“固體廢棄物污染”時,課前將學生分為甲、乙、丙三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到所在的城市或鄉鎮進行調查、搜集材料,課上各小組派一個代表展示所調查的結果,介紹實地調查所獲得的感受和發現的問題。教師對各組的觀點及時進行點評,最后引導學生分析固體廢棄物污染產生的原因及危害。緊接著進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該區域的領導,你將如何解決本區域的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學生積極討論發言,教師及時給予點評、總結。通過這樣的案例學習,使學生掌握固體廢棄物污染產生的原因及危害,并探討了解決措施。
純理論的教學總是那么蒼白無力,沒有說服力,使得課堂非常枯燥。將課堂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是地理新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體會地理的價值,并從中感悟道德教育。例如,在學習“城市風”時,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用經濟觀和環境觀,科學合理地解釋如何規劃城市綠地和污染嚴重的工廠,讓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在課堂上讓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城市或自己所看到的城市進行規劃時應該考慮的因素,樹立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始終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一意識,善于深入挖掘、精心設計,教材中許多素材都可以滲透道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避免本末倒置,不要過于講解理論,應換位思考,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在學生的認知能力范圍內多做些文章。
參考文獻:
[1]楊國武.中學地理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2]劉慧磊.中學德育教育方法創新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
[3]王露.胡錦濤德育教育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編輯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