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慧
論奧利弗·斯通導演“越戰三部曲”的創作及意義
石 慧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越戰三部曲”是指由奧利弗·斯通導演的關于越南戰爭題材拍攝的三部影片,《野戰排》《生于7月4日》和后來的《天與地》,因其中前兩部影片都榮獲了多項奧斯卡金像獎,所以使導斯通名聲大噪。本文重點對《野戰排》《生于7月4日》兩部影片進行論述和分析。
奧利弗·斯通;生于7月4日;戰爭;人性;反思
《野戰排》中奧利弗·斯通以一個出道越南戰場的新兵泰勒,來開始影片故事的引述。新兵從不了解戰場到步入戰場并深得體會的過程就是觀眾了解戰爭殘酷的過程,偏重用大量的殺戮鏡頭,真實地再現了由戰爭導致的人性兇殘的凸顯,由自私極度和軍閥作風及各種摩擦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仇恨。
越戰使傳統的美國夢,美國人的自豪感,美國人的樂天派精神都變成泡沫。這場戰爭使這個一向充滿自豪感的國家分裂為兩半?!兑皯鹋拧氛且粤钊苏鸷车膶憣嵤址枥L了這種分裂在戰場上的體現。沒有人知道這是一場為了什么的戰爭,卻有那么多人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生命。導演以真實再現的手法詮釋了片中的人性殘暴的一面,巴恩斯一伙人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們扮演的是典型的侵略者形象,毫無人性道德可言,在西貢壞事做盡,燒殺搶掠,強奸幼女,無惡不作,即使這樣他們也認為這是應該的。對美國常以正義衛士形象出現干涉他國內政的丑惡行徑進行了一次極大意義上的嘲諷。他們有這樣的意識和信仰是完全相悖的。最終,泰勒活出了影片的主旨:是美國人自己打敗了自己,其實是美國文化自身的矛盾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一次師出無名的“正義”之戰單靠軍方的掩蓋事實是不可能瞞天過海的。戰爭始終都帶有殘酷的血腥味,而對于交戰雙方從人性的角度上來講任何一方都是失敗者。同時,影片還時時反映出美國的一些人道主義精神。如美軍搶救傷員和泰勒組織美軍士兵強暴小女孩,并強調說:“她也是人類!”信仰和人道主義精神方面提升了泰勒的人格魅力。電影描述的泰勒在越戰中命運,導演賦予了電影足夠的真實感,而且毫不留情地描繪了虛無的愛國主義及戰爭的瘋狂與混亂。其他的越戰片往往帶有很強的故事意味,然而在奧利弗·斯通卻毫不留情地接了這個瘡疤,這是一個痛苦的反思。影片中心實際上不是美國人與越南人之間的可怖的相互殺戮,而是兄弟之間、戰友之間的殘殺。這就使得影片具有更為深刻的反省意義。
1977年,奧利弗·斯通又依照海軍陸戰隊老兵的真實自傳改編成了電影劇本《生于7月4日》,這部影片描寫的都是朗恩·科維克在越戰中的真實經歷。《生于7月4日》和《野戰排》雖然都是關于越南戰爭的影片,但導演想要表現的有著明顯不同的側重點,創作手法也有著不同之處。
第一,《生于7月4日》和《野戰排》關于戰斗場面作用的對比?!渡? 月4日》只用了很少的篇幅來展現戰爭,更多的時間是留給戰爭之外的空間。在片中,導演有意將主人公從無意識狀態中解脫出來,讓他一步步走上英雄之路,用他對國家信念的崩潰和對自我個體的社會覺醒做出鮮明對比。以此鞭撻整個國家制度的虛偽。全篇敘事空間多變,力求真實大氣,場面調度很見功力,最重要的是,這是奧利弗·斯通和爛根·科維克——兩個同樣經歷滄桑,有著共同心愿的人合力打造的心靈史詩。
二是在《生于7月4日》中越南戰場上的戰爭體驗是主人公遺憾終生的,同時,整個影片也是將重點放在科維克退伍后的對越戰的反思態度的轉變上,在戰場上的點滴對于主人公來講更像是難以磨滅的夢魘,因為政府的政治欺騙令多少無辜的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那些記憶深刻的碎片深深的刺進科維克負罪的心靈中,他永遠不能原諒自己在戰場上為服從的那些毫不人道的命令所付出的行動,殺害嬰孩、手無寸鐵的婦孺,甚至誤殺了自己的好兄弟。影片更多的是通過心理的情緒展現外化的過程。由主人公崇拜戰爭到厭惡戰爭到改變對戰爭的觀念。直至對國家政治的懷疑和親身加入反抗越戰的示威隊伍中去。這場悲劇最終的劊子手還是發起戰爭的美國政府,這些由外部肢體殘缺而引發的內心情緒刻畫是這部影片的動人之處,這些真實的情緒變化過程,政府對戰后傷殘人員的無視態度,主人公對政府發動戰爭的反思是整部影片的重點。而與《野戰排》相比,戰斗場面就少了很多,因為《野戰排》是從影片的一開始就將鏡頭投向西貢,導演用直觀的鏡頭展現戰爭的殘酷,更主要的是對人性的拷問。也許《野戰排》是關系到一代人的命運和人性的道德體現,而《生于7月4日》就與整個美國民族美國社會政治和民主民權民生有關了。更重要的還是兩部影片對越戰情節的反思和對美國當局政府的嚴厲譴責。
“越戰三部曲”給予越南戰爭的大背景下,通過三個不同角度的故事展示了戰爭對人心理、對社會、對生命不同程度的摧殘,和對戰爭、國家政治言論及人性善惡的反思。讓人們清楚地認知感知戰爭的殘酷性,徹底揭穿美國的政治黑幕,從影片所描述的真實情境中反思出和平的珍貴,從人性和社會兩方面總結了越南戰爭的真正意義——美國最終暴露了政治侵略的真正目的,而侵略者必將失敗。
[1]陳沿西.奧利弗·斯通電影的敘事與視覺表達[J].電影文學,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