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國
區級廣電新聞節目的困境與對策
張士國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廣播電視局)
區級廣播電視臺面臨著覆蓋面窄、市場有限、內容短缺、受眾轉移等諸多困難,如何做到新聞立臺,發揮區級廣播電視宣傳優勢,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隨著新興網絡媒體逐漸的發展,區級廣播電視臺的發展現狀很不樂觀,可以說生存都舉步維艱,有些有主見的廣播電視“掌門人”積極尋求新的發展之路,但大部分區級電視臺依舊是依靠政府的扶持過著聽天由命的生活,發展的路子越來越窄。
區級電視臺;新聞節目;困境
在區級廣播電視臺所有的節目中,最重要的還是新聞節目。新聞節目不僅僅是區級電視臺的核心內容,更是區級廣播電視臺的工作重心。就拿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廣播電視局來說,每年收視率調查,新聞節目依然是名列前茅,是受眾最喜歡的欄目。但近年來,區級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也出現了較大問題,主要原因是新聞報道模式化、思維僵化、新聞針對性不強、報道不分主次以及限制條件太多等。作為最核心的競爭力,新聞節目一旦出現問題,區級廣播電視臺就很難在市場上立足,因為沒有受眾的媒體是不可能生存得下去的,所以新聞節目一定要以內容為核心,立足創新、突破重圍,把新聞節目辦出當地特色,讓老百姓愛看。這樣的區級廣電,才能使自己重新煥發生命力。
1.1新聞內容缺陷
內容為王既是廣播電視媒體生存的根基,也是廣播電視新聞核心的競爭力。而在區級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報道中,新聞往往是落后的,今天發生的事情明天才報道,當新聞事件已經被人們所熟知,新聞報道也就失去了傳播的意義。
1.2節目定位不明確
作為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節目,首先要了解受眾群,根據受眾調查分析廣播電視欄目的受眾群,即是哪些年齡段的受眾在關注新聞欄目,然后針對大部分受眾群做好節目定位。調查發現,區級廣播電視臺的主要受眾群是來自本地的城鎮居民和農村群眾,因此,區級廣播電視臺的定位應該是服務于社區居民和農村群眾,在精簡時政報道的同時,只有鏡頭向下,對準老百姓,深入社區,深入農村田間地頭,才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1.3報道模式化思維僵化
在區級廣播電視視臺,新聞報道模式化較為嚴重,部分區級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人員少,時政活動多,應付于一些副區級領導的調研、視察活動,一些套詞、陳詞經常被拿出來使用,新聞報道重視按照一種套路出現,導致新聞節目單調、缺乏新鮮感。
2.1貼近群眾,從需求出發
一般來說,百姓對國家大事還是比較關注的,但他們更關心柴米油鹽、身邊瑣事。作為區級廣播電視臺,應該進一步了解受眾群的需求,從群眾角度出發去發現問題,幫助群眾解決事關民生的問題,幫助民眾尋找解決協調的途徑,可以把他們所想、所期望的信息傳遞出來,引起社會、政府的關注和重視,從而推動問題的解決,這既是媒介的責任,也是民生新聞的核心報道內容,這樣關注民生的新聞才是群眾最需要的[1]。
2.2節目要精心策劃
作為新聞類節目,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如果是一味地模仿、抄襲或者毫無新意的節目,群眾看完之后只會產生厭煩。如果區級廣播電視臺想要獲得長久的發展,就必須要創建自己的特色。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做好節目的策劃。立足本地發展狀況,不斷創新報道,這樣才能創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聞節目,才能增加新聞類節目的觀賞性。
2.3實現內容發布渠道的整合
電視新聞的內容價值在不斷被分化,傳統電視人在面對這一現實挑戰的同時,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去迎接挑戰,去探索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才能讓內容生產者獲得合理的回報,并依托渠道獲得產品價值,其中比較重要的方式就是通過多種渠道的傳播獲取更多渠道的收益。渠道,一方面需要自己來建設,另一方面可以與商業網站形成開放式合作。一檔高質量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如果只在廣播電視臺固定時段播出,其競爭力遠遠弱于多渠道播出的新聞節目,因此廣播電視媒體更需要吩咐自身的新媒體傳播平臺。構建“全時空”的多渠道傳播體系,實現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微博、微信及新聞客戶端的同步直播,只有與新媒體攜手并進,才能保證競爭力。
對區級廣播電視臺來說,以后將要面對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區級廣播電視臺求生存求發展的路還很長,任務也很艱巨。區級電視臺也有自己的優勢,有著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但前提是必須做好自己的核心——新聞類節目。區級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只有緊貼民生,不斷改進節目形式和內容,為自己的受眾做出更多的服務,做到百姓愛看,才能更好地發展。新媒體一方面給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帶來沖擊,另一方面也是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發展的機遇。只有面臨新機遇,迎接新挑戰,積極適應新媒體特征,積極尋找區級廣播電視發展的契合點,才能為區級廣播電視找到一條重生路徑。
張士國(1968-),男,山東濱州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宣傳。
[1]劉文英.淺析縣級電視 臺新聞節目的突圍之路[J].華章,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