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濤
農村節目理應成為縣級電視臺的重頭戲
王俊濤
(作者單位:山東省海陽市廣播電視臺)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農”問題既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廣播電視新聞宣傳的重中之重。縣級電視臺處于三農建設的第一線,是覆蓋農村的主流媒體,不僅輿論引領作用日益彰顯,還擔負著記錄農村發展進程,展示農村風貌和服務三農的任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據一項農村調查顯示,農村受眾在空閑時,對媒體的選擇是電視排在第一位,報紙排在第二位,均值分別為4.14和3.79。另一項調查也顯示,幾乎每天都看電視的農村受眾達70.7%。
農村節目;策劃;創新
電視幾乎是農村受眾獲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徑。在信息傳播手段日趨發達和多樣化的今天,作為縣級電視臺,如何在強手如林的眾多頻道和眾多媒體中立足,辦好自己的農村節目,為農村受眾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呢?
作為縣級電視臺的農村節目更應該注重地域性,因為農業生產本身就受地域性的影響,由于不同地區的緯度、地形、地勢、氣候、土壤和水利等自然條件不同,再加上社會經濟、生產條件、作物種類和技術水平的差異,構成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可以說,地域性既是農業生產的一大特點,也是采訪、編輯、傳播農業新聞和辦好農村節目的關鍵。與省級或市級臺相比,縣級電視臺唯一的優勢就是地緣優勢,縣級電視臺身處農村最前線,在地理和心理上都容易與農村和農民建立緊密的關系,為農民提供的也是本地需求的信息和具體的手把手式的技術指導。從某種意義上說,突出了地緣就突出了特色,抓住了地緣就抓住了觀眾。
但僅靠地緣優勢是遠遠不夠的。電視是視覺藝術,在發揮地緣優勢的同時,只有將節目做得“好看”,才能引人入勝,提高節目的收視率。
策劃是做好節目的前提,策劃要從高處著眼:有內容、有看點、具有思想深度和感染力;從小事入手:百姓身邊的人和事,具有鄉土氣息,通俗易懂,具有親和力和吸引力。
海陽電視臺開辦了農科欄目《農村天地》,主要以農科講座的形式向農民群眾傳授科學種養知識和實用新技術,播出效果不錯。但一段時間后,觀眾開始覺得內容單一,節目呆板了。欄目組根據農民的需要,不斷調整節目設置,豐富內容,增加信息量。先后設置了宣傳農科知識、提醒注意事項的《農時要事》報道農資動態、農科新信息的《農商行情》,推廣農科技術的《農科講座》,介紹農民致富奔小康典型的《小康之路》和回答觀眾問題的《農民信箱》。2013年,更名改版為《鄉村四季》,又增加了《致富有道》《和諧新農村》《鄉土風情》等版塊,節目的觸角延伸到農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改版三年多來,觀眾盛贊節目越來越有看頭了。
近年來,電視動漫節目以其形式新穎、形象生動、妙趣橫生受到觀眾的歡迎。以前,《農民信箱》是請專家、農科技術員回答農民的問題,比較呆板。現在節目引入動漫制作,在《農民信箱》中塑造了一個“聰明農博士”的動漫形象,農民提出的問題由“聰明農博士”一一解答。電視鏡頭難以拍攝的、難以表達的,動漫可以表現的淋漓盡致,且效果更為理想,更容易為一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理解、接受。在此基礎上,要盡量采用農民樂于接受的方式,既要有符合觀眾口味的內容與包裝,又要有表現農村風味的技巧,表現手法、欄目形式、風格和主持人服飾等要盡量體現地方色彩。
“講故事”是一種最容易讓人接受、最容易感動人的表現手法。把農村群眾身邊的致富事跡、風土人情當故事來講,特別是突出細節描寫,用細節刻畫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內心世界,表現和深化主題,能給觀眾巨大的震撼力。如今的農民已成為在生產和生活上越來越依托于社會的公共人群。他們不僅需要農業科學技術及相關的農機、農資信息,也不單單關心自己的衣食住行,還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態、生活質量和精神文化,他們也希望自己受關注、是主角。因此,對農節目要以人文的精神去關照他們,展現他們的精神風貌。2015年,我們的對農節目《鄉村四季》也對此做出了嘗試,新開設了“鄉村紀事”這一版塊,主要以展現改革開放以來鄉村上演的一幕幕感人故事為藍本,以電視紀實的手法、講故事的方式來表現大歷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從而增加節目的人文關懷。節目播出后,不僅得到農民朋友的喜愛,還吸引了不少城市觀眾的目光。充滿鄉土氣息的對農節目,不僅大大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更拉動了頻道的影響力,同時也成為本臺對外宣傳的主陣地。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信息資源與受眾資源會更加豐富,不論是從媒體自身的責任來看,還是從爭取農村受眾群體的角度來看,電視傳媒,尤其是距離農民最近的縣級電視媒體都應該創造性地通過農民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積極主動地開拓并占領農村這個市場。
[1]魯鋒.地方(市、縣)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生存力研究——以濟寧電視臺《直播民生》為例[D].湖北:華中農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