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瑩琦 郭玉強
摘要:武漢理工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均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同為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院校。這兩所高校結成戰略合作關系將為兩校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為構建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創造了管理機制上的前提條件。兩校可以以資源協同建設-一知識協同服務一-人才協同創新的合作模式達到互為補充、強強聯合、1+1>2的積極效果。
關鍵詞:高校;戰略合作;圖書館;資源共享;協同創新
1 高校戰略合作背景
2011年12月26日,武漢理工大學與華中師范大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兩校將在學科建設、教學及人才培養及資源共享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和協同創新。根據合作協議,兩校將發揮自身學科優勢,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充分吸納對方學校人才、科技優勢;雙方將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通過雙方校園網的互聯互通,實現信息互訪;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免費接收對方的網上課程,實現圖書資源共享,更好地為兩校師生服務。
與多所高校共創聯盟比較,僅兩所高校之間成立戰略合作關系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首先,兩校合作的雙方應是關系比較緊密、相互了解比較深入的學校,其合作的針對性更強;其次,合作方數量較少,有利于制定明確高效的政策體系,減少組織機制為開展合作活動帶來的阻力;另外,少量的合作方也能夠較順利地統一資源建設標準、均衡管理水平、平衡雙方利益。
2 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
國際上文獻信息資源共享主要是通過建立圖書館聯盟來實現的,他們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國是圖書館聯盟的發源地。20余年前,斯坦福大學與伯克利大學決定合并他們的圖書館資源,向兩所大學的學者開放,而現在隨著電子技術以及交通系統的發展,在兩所大學運送信息、資料、孤本、善本變得十分容易,這對于教職員工也相對便利了許多,學生可以選修對方開設的課程,兩校之間的資源共享節約下來的資金,就能夠在其他方面進行投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在國內,2005年7月8日,參加由武漢大學牽頭主辦的中國大學圖書館館長論壇的國內50多所高校圖書館館長聯合簽署發表了《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武漢宣言》。該宣言闡明了信息社會中圖書館與信息的重要性和數字時代圖書館合作的必要性,確立了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終極目標與近期目標,提出為實現目標而需采取的具體行動方向及實施策略。
2 合作雙方的對比
2.1 兩所高校的學科對比
武漢理工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雖然都是教育部直屬綜合性大學,但其學科偏向較為明顯,如表1所示,就兩所高校的一級學科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武漢理工大學含一級學科57個,華中師范大學含一級學科39個,其中25個為兩校相同學科。武漢理工大學的32個不同的一級學科以工科類為主,華中師范大學的14個不同的一級學科則以人文社科類為主。
2.2 圖書館數字資源對比
同為教育部直屬綜合性高校圖書館,也同為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武漢理工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的圖書館均在各校教學科研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文獻保障中心的作用。隨著數字資源占館藏資源的比重越來越大,各高校圖書館也將越來越多的經費投入其中,數字資源的讀者使用量也連年提高。如表2所示,就兩所高校圖書館的外購數字資源進行對比。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兩校涵蓋學科有所不同,兩所圖書館外購的數字資源也有相應的學科偏向。不論是中文資源還是外文資源,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都更加偏向理工類資源,而華中師范大學都相應的偏向人文社科類資源。這也充分體現出圖書館對學校教學科研的支撐作用。
3 資源共享,可持續發展
通過對兩所學校一級學科和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對比,我們認為兩所學校存在非常明顯的學科互補,其資源共享、雙方受益的可行性和發展前景都非常好。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文獻實體共享、數字信息資源共享、書目資源共享、圖書館業務共享、人力資源共享和資金協調共享。兩館可以推動建立以用戶需求和服務為導向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持續提高信息服務質量和效率。從資源協同建設出發,進而發展到知識協同服務,最終達到兩校人才協同創新的目的。具體實施合作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文獻信息共享機制必須明確高效、共享方式靈活多樣、法律政策提供保障等,這樣才能保障高校間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效果。
4 協同創新,共同進步
資源共享只是戰略合作的第一個層次,兩所圖書館之間可以進一步實施知識服務共享的深度合作,從而真正實現兩校的科研人員協同創新。目前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主要表現在知識的檢索與獲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學科化服務。然而學科化服務是面向重點用戶的高端服務,實現知識服務向規模化轉變的關鍵,一是要借助信息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力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必要的、順暢的服務渠道;二是提升科研用戶的自我服務能力,提高其信息素養。因此,通過兩所高校及其圖書館的戰略合作,我們完全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構建一個面向兩校科研人員協同創新的資源共享和知識服務平臺。
構建一個服務于全體用戶的、使他們可以基本自主完成知識的獲取、交流、創新、分享的知識環境是知識服務的必然方向。這個面向協同創新的知識服務環境基于知識關聯及組織、知識發現和用戶行為分析,經過對知識與用戶需求的精準映射,為每一位用戶賦予個性化的知識屬性,并由此實現知識獲取、知識推送、團隊構建與交流、知識分享、知識評價等功能,其根本目的是幫助用戶進行目標定位『生超強的知識協同和創新。事實上,這樣的知識服務環境就是一個開放的知識大環境,隨時隨地從外界吸收信息并進行專業處理,經過用戶的選擇、吸收、加工和創新,又將新的知識反饋到知識大環境中,周而復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