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生創業和創業教育已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工科類大學生以先進的專業技術為依托,理應是大學生創業的主體力量,擁有先天的創業優勢。然而,也正因為工科的專業特點,使得大部分工科學生創業意識淡薄,創業知識短板,創業能力欠缺,因此解決工科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困境,需要進一步強化其創業理念,完善知識體系并搭建實踐平臺,以此實現工科類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文章具體分析了工科類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困境及其對策。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創業教育;優勢、不足;對策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導致其國內就業市場供需矛盾加大,彼時創業教育作為就業的一道緩沖劑在美國興起。相比而言,我國的創業起步較晚,自1998年清華大學發起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到2002年教育部把清華大學在內的9所高校(其中5所為工科類高校)確立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創業教育在我國方興未艾。及至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總體目標,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刻不容緩。作為發展中國家,工科是我國的第一大學科,專業設置眾多,學生體量最大,對工科類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探索意義重大。
1.工科大學生的特點及創業優勢
在我國,工科類大學生數量多,專業分布廣。目前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1000多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90%以上。與文科生相比,工科大學生以先進的專業知識和科學技術為依靠,更容易創造出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產品,并通過資金、人力等市場資源的整合,實現成功創業。根據麥可思調查可知,工科類大學生占自主創業的學生比例最高,擁有先天的創業優勢。
1.1高知識群體創業
與普通的創業者相比,工科大學生具備更高的文化素養,理論基礎扎實,思維敏捷,動手能力突出,視野開闊。特別是主修信息計算機、機械設計制造、電氣自動化、建筑設計等專業的工科大學生,掌握與當今時代緊密相關的先進專業知識和前沿技術,通過4年的大學歷練,具有更多的科技創業潛力和更高的實踐創新能力。可以說,工科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人潮中高起點群體的代表,屬于高知識群體創業。
1.2高技術含量創業
區別于文科類大學生,工科大學生具有專業技術的支撐,在一些前沿科技領域的敏感性和信息獲取、捕捉能力更強。同時,在校期間他們往往需要跟隨導師在實驗室主持或參與各類科研項目的實際調研,而大部分的科研課題是校企合作的項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不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地斷論,因而更符合時代要求。當軟件開發、新材料科研成果成功轉換為科技含量較高的創業產品時,其核心技術享有絕對的排他優勢,在市場上具有不可模仿性。
1.3高平臺支撐創業
相較于一些政府部門單純地對創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工科大學生創業的強大助推者高校不僅能提供先進的硬件設施,還能協調雄厚的師資力量作為軟件扶持。高校部門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引導工科大學生準確定位市場,挖掘創業資金,搭建創業團隊,完成產品轉化和升級等,為工科學生群體搭建了良好的實踐平臺。此外,高校廣泛設立的大學生創業苗圃、大學科技園等也在為大學生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管理服務等方面做出了努力。
2.我國工科類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如上所述,從理論上來說,工科類大學生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擁有絕對的創業優勢和平臺,但實際操作中,工科類大學生創業教育依然困難重重。
2.1創業自主意識不強烈
傳統觀念中,很多中國大學生往往把創業錯誤地理解為就業的補充,只有就業無望的狀態下才會將創業作為職業選擇。工科類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在相應的工程領域從事規劃、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和管理等實際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相對而言,這類應用型、技術型的工科專業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普遍較好,因而絕大部分工科學生處于被動地“等待”就業的狀態。同時,受到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專業創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缺位,導致很大一部分的工科大學生職業意識模糊,創業意識淡薄。學生無法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就業與創業之間作出科學判斷,缺乏開拓創新的勇氣。受此影響,對工科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常常淪為走過場的形式主義。
2.2創業知識結構不合理
通常來說,創業知識結構不單單涉及專業技術知識,也包含了經營管理知識和人文綜合性知識。實踐表明,一個以掌握專業知識為基礎,對文學、藝術、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法學等綜合知識領域廣泛涉獵的大學生在創業方面的成功率更高。而工科大學生在平時的教育學習中,往往單純地偏重對專業技術的訓練,忽視對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法律法規等創業必備知識的培養。知識結構的短板也容易使工科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受到“木桶原理”的限制。此外,即使部分工科類院校將創業教育作為通識課引入了工科大學生的課程體系,但這些知識的教授也大多是理論性、原則性的,浮于表面而不深入。
2.3創業能力品質不完善
除了理論知識的短板,工科大學生在創業能力品質方面也相對薄弱,特別是創業者必須具備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領導能力、耐挫力和心理素質等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大凡創業成功者,一般都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品質,敢冒風險。與文科生不同,工科學生受到的理性思維影響頗深,在校期間的學習主要集中在實驗室與物打交道,絕大多數的工科學生交際范圍狹窄,人文社科活動的參與機會較少,比較安于現狀。盡管少部分活躍的工科生通過擔任學生干部、參與學生活動等形式使能力品質得到了一定的鍛煉,但受惠的全體只局限于一小部分。創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文化熏染中潛移默化地被激化和開發的,因此,有必要在工科學生群體中廣泛搭建實踐平臺,提升其能力素養。
3.解決工科大學生創業教育困境的對策
3.1強化創業理念,激發創業興趣
創業從來不是就業的緩沖劑。尤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工科大學生的就業優勢正在逐漸縮小,新的時代呼吁創新,期待創業。因此,高校創業教育首先需要改變以往功利化的目標定位,促使學生從生涯規劃的角度出發,重新認識并接受創業理念。其次,工科院校可以通過廣泛開展創業教育的報告、講座等,通過創業校友、創業名人講壇等形式激發學生創業熱情,強化創業理念。最后,進一步深化創業課程教育,將以理論講授為主的創業通識課教育與工科大學生的專業相結合,使理論學習更接地氣。
3.2完善知識體系,夯實創業基礎
在充分利用原有專業優勢的基礎上,完善工科學生管理、財務、法律等其他學科知識,增強其人文素養及綜合素質。一方面,在開展專業課程教學的同時,通過公選課、限選課的形式廣泛設立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心理教育等公共課,使工科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創業所需的其他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在全體工科學生中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通過創業大賽、模擬營銷、法律知識競答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增強工科學生參與社科知識學習的熱情,從而進一步完善創業知識體系。
3.3搭建實訓平臺,提升創業能力
結合工科學生的實際特點,高校創業教育服務系統的建立除了理論教學,更加離不開實踐基地和平臺的搭建。第一,以大學生科創項目、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為契機,從課堂講授轉為實踐操練,激活理論教學內容。第二,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實習、實訓基地,鼓勵學生參與企業課題,進一步了解市場需求,熟悉科技成果市場化和產業化的過程演變過程。第三,搭建大學生創業苗圃、創業科技園等創業孵化平臺,為有創業想法的工科學生提供試航的機會,并通過減免稅收、房租、水電費等形式鼓勵工科學生將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實踐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