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麗華,崔建京
(大連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2014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12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等四個相關文件,為此,大連教育學院高中教師教育中心專門成立了“大連市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研究小組”,在對有關研究和實踐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針對大連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本文將對有關研究結果做相關介紹。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實施綜合素質評價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全面發展、促進學校轉變人才培養模式,而且有利于轉變唯分數論的觀念,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參考。那么,什么是綜合素質評價?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五個內容,本研究以《意見》中界定的范圍為依據,將綜合素質理解為受教育者在先天遺傳品質的基礎上,通過接受教育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所形成的人的主體性品質,它是人的生理、心理、文化、能力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系統整合,并把綜合素質看作是學術性能力與非學術性素質的綜合[1],綜合素質評價是在評價原則的指導下,以素質教育為目標,按照綜合素質的組成內容而進行的評價。
在厘清綜合素質和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等概念的基礎上,我們認為還應區分作為高中畢業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和作為高校招生錄取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2],因為只有將二者區分開,才能明確評價主體和相應的責任。作為高中畢業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責任主體是高中學校,綜合素質評價是作為合格畢業生的重要參考,學校不僅有權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高中三年還承擔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義務。作為高校招生錄取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責任主體是高校,因此高校有責任制訂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以保證公平、公正。
目前,國內各省市依據2002年12月27日教育部下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主要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采取學生、教師、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形式,但在評價指標設計、評價標準、評價結果的使用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2014年9月上海、浙江作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地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分別出臺了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上海注重材料收集與匯總,以寫實記錄報告作為最終評價結果;浙江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分成A、B、C三等,以等級評價結果和材料匯總相結合的方式作為最終評價結果。二者均將自主招生參考作為評價實質結果的使用方式。國外很多國家都很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評價: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對高中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將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分為學生的學術能力或者學業成績和非學術能力;評價標準具體,操作性強;評價形式適合學生發展,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對難以外顯量化的學生素質采用多樣化評價方式,如平時課程成績、典型行為證據,以及評語式材料,既是對傳統紙筆測驗的補充,又是對新的評價指向的探索;評價結果都是為錄用單位(主要是大學)選擇候選人提供重要信息的。當然,由于國情和各自面臨的教育問題迥然,各國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也有自身的特點。
據我們關于現行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對高中教育作用的看法的調查發現:首先超過半數的教師、學生認識到綜合素質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其次是轉變教育模式,具有教育作用,這與2014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中提出的“全面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認識自我、規劃人生,積極主動地發展;有利于促進學校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切實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促進評價方式改革,轉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參考”觀點是一致的。
既然教師、學生能夠認識到綜合素質評價在教育中的功能和意義,那么他們希望怎么做呢?如何保證客觀公正?據我們關于教師、學生對綜合素質評價與高考關系的看法的調查發現(調查結果參見表1),由于教師、學生能夠認識到綜合素質評價在教育中的功能和意義,所以希望綜合素質與高考掛鉤。因為只有與高考掛鉤,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才會對此問題更重視,這也反映了“要什么考什么,考什么做什么”的現實。但是要與高考掛鉤,教師、學生關注的是如何保證公平公正、如何實施?其關注的問題首先是保證評價的公平性、客觀性問題,其次是評價標準統一、管理制度嚴格,第三是操作問題等(參見表2)。對于評價指標關注得較少,這是因為評價指標是行政部門和專家制訂的,學校、教師只是執行人員,所以很少去思考評價指標的對錯與合理性。
至于操作問題,據我們的調查發現,教師、學生一方面希望用自己熟悉的評價形式和方式,一方面希望采用上海、浙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中肯定的要素,如采用上海的全面、真實、客觀的過程記錄形式,不分等級、不量化、易操作的方式;或采用浙江的統一標準、分等級、量化、不走形式的方式;或者二者兼顧。
據我們對《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的使用情況、評價實施的依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狀況、綜合素質評價電子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的情況、教師的培訓狀況等幾個相關問題的調查,我們了解到課改初期綜合素質評價還是受重視的,各校都建立了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和學生成長記錄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評價結果在高校招生中不被使用,評價實施無依據標準,無專業和技術支撐,一些學校雖然也開展了培訓,但大多是布置工作,講解工作思路和流程,無論是《手冊》的使用,還是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的開展都在漸漸弱化,現有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實施力度遞減。

表1 關于教師、學生對綜合素質評價與高考關系的調查(多選)

表2 關于教師對現行綜合素質評價存在問題的調查(多選)
因現行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是依據2002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六大基礎發展目標(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制定,不僅很少有教師對其質疑,而且把綜合素質評價理解為這六個方面內容的組合,但很多學者認為,不應把綜合素質理解為學習成績以外的素質[3],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絕不是簡單的羅列或者組合,而應該是一個全面綜合的整體[4]。
有學者提出,應正確區分作為高中畢業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和作為高校招生錄取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畢業資格的綜合素質評價應由高中學校負責實施,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綜合素質評價應由高校組織實施,也就是說高校招生錄取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的結論不需要高中學校來做,高中主要負責作為合格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負責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教育,負責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一些必要的、可靠的原始證據。[5]但由于校長、教師不能區分這兩個概念,使得高中既當教練員,又當裁判員,教師承擔繁重的評價負擔,不能把綜合素質培養和評價納入學校常規教育教學工作中,不重視現行綜合素質評價的管理,或不作為,對新高考模式下的綜合素質評價持觀望態度,等待有關政策出臺。
現行綜合素質評價指標是依據2002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制定的,遼寧省將其中的六大基礎發展目標進行了細化,設計了二級指標,研制了《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以下簡稱《手冊》)。對于六大指標的設計,專家提出了很多質疑,如指標之間相互重疊等問題,具體到二級指標問題就更多,如以“學習能力”為例,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應當包含注意、感知覺、記憶、問題解決、批判性思考和探究能力等多種復雜的能力,但在遼寧省的《手冊》中,“學習能力”下所設計的二級指標有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創新意識,而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本身不屬于能力,顯然,這樣的設計存在內容效度問題。[6]另外,《手冊》還存在學業修習狀況占用了大量的篇幅、操作煩瑣、無評價標準等問題。由于指標設計存在諸多問題、無實施標準,導致綜合素質評價難保公正公平、不易操作。
盡管校長、教師對綜合素質評價在教育中的作用認識到位,但現行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情況確實不容樂觀,簡化評價過程、集中突擊、走過場現象尤為嚴重。[7]一些學校常常是到學期末或檢查臨近,集中填寫,一些學校甚至把綜合素質評價簡化為高三畢業時填一張表,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簡化為蓋一個印。實施綜合素質評價一方面需要社會支持,社區服務、社會實踐需要社會提供崗位和場所,保證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安全;另一方面需要社會監督,需要有嚴格的管理制度、監管制度和社會誠信制度,確保其公平公正。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評價不能僅僅靠學校來完成,而是需社會的支持、家庭的配合,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協作才能完成。
現行綜合素質評價與高考不掛鉤,評價結果在高校招生中幾乎沒有任何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約了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我市高中的深入推進。當然,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要想在高校招生中得以有效使用還涉及一系列誠信問題,需要有良好的社會誠信文化作為支撐。[8]因此,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也影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使用。
綜合素質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很強、難度很大的工作,需要眾多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結合運用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評價者不僅要對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還要掌握收集學生信息的多種科學方法,更要了解和遵循評價的倫理原則,在評價中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和個人權利,而這些要通過系統培訓和實踐指導才能實現。由于現行的綜合素質評價缺乏專業培訓,科學性和操作性都很差,難以達到評價規范和質量的要求,無法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9]
建議成立國家級綜合素質評價研究專業機構,以國家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為依據,定期對評價指標和標準進行修改和完善。
建議各省有關行政部門制定綜合素質評價與高考掛鉤有關政策,使綜合素質評價發揮其作用,評價結果得到有效使用。同時,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懲罰制度、監管制度和誠信制度,保證評價公平公正。另外,由政府牽頭成立校外教育聯合體,保證學生社會實踐的場所、崗位,使得綜合素質培養和評價有效實施。
建議市級專業部門為實施綜合評價提供專業支持,包括教師培訓、教育技術支持,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的理論和課題研究,建立綜合素質評價實踐研究基地,研究內容包括作為合格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評價研究、作為高校招生錄取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研究的實踐研究等,為學校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提供理論和實踐經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