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娟
(河南省滑縣實驗幼兒園 河南滑縣 456400)
讓幼兒園的數學教育動起來
宋麗娟
(河南省滑縣實驗幼兒園 河南滑縣 456400)
以往的幼兒數學教育活動,基本遵循這樣一種模式:教師制訂計劃——設計集體教學方案——準備教具——展開教學。這種一相情愿、按部就班、違背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枯燥教學,讓幼兒對數學失去了興趣,數學成了強加給幼兒的概念、記憶不完的知識和索然無味的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與實施,對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提出了新的規定和要求:即“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某些簡單問題。”依據這一理念,我園進行了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游戲化的探索研究,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積極性、變通性,促進了幼兒智能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數學教育動起來
讓孩子在玩中學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可是,到了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真的做到既讓幼兒玩得開心、又讓幼兒學得有效,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教十幾年來,我一直在這方面努力探索,這中間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收獲也有教訓。在這里,我結合幾則比較成功的案例,用以說明如何豐富引導幼兒“玩數學”的教學策略,并進一步探尋“玩數學”的教學方法和途徑。[1]
1.原始的現成的生活材料:如廢棄的飲料罐、果盤、撲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小勺等,都可用來引導幼兒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據撲克牌的花樣、數字大小進行排序、接龍、比大小、加減運算游戲;利用瓶瓶罐罐進行疊高、認識形體、辨別大小、比高低活動;運用生活中的種子、豆類進行分類、間隔排序練習。在這種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擺弄中,幼兒擺脫了正規數學活動中的任務壓力,獲得了一種更自然的無拘束的心境,表現出了強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數學經驗。[2]
2.原始材料加工而成的教學具:幼兒的周圍就有很多現成的材料,可以輕而易舉地化為幼兒自然學習數學的教玩具。如用于為小中班幼兒計數練習的材料“給小動物喂食”:空的可樂瓶裝飾成小動物并貼有數量或點子標記,上部挖一個開口作小動物的嘴巴,另備一只碗,碗中放若干數量的“豆豆”(串珠),幼兒根據數量的要求用勺子將“豆豆”喂給小動物吃。又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蓋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蓋子上分別用即時貼做成線形或者點狀或數字的標記(標記數量、形狀、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準備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讓幼兒玩點子與數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數量把相應數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戲。由于選取的這些材料是貼近幼兒生活的,對幼兒的學習來說就格外生動而有意義;在這里幼兒盡其所能地發去展、去創造、去完善,他們的自主操作、主動活動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
數學游戲是幼兒非常喜愛的,也是幼兒能主動參與的。在“分類”較為抽象的數學教學中,我讓孩子們一個個身穿用塑料袋做的背心,背心上貼了顏色、大小不同的梧桐葉、銀杏葉。現在孩子們就是一片片樹葉。“秋風吹來了,樹葉寶寶離開了大樹媽媽。”孩子們隨著音樂在秋風中舞蹈,慢慢躺到地面上。“樹葉很孤獨,開始找朋友。”梧桐葉背靠著背在仰望藍天,銀杏葉頭靠著頭在竊竊私語。接著,“樹葉們結伴一起去旅行。”他們一路歡歌笑語,來到了十字路口。該怎么走呢?路口有黃色標記、綠色標記。樹葉看看自己的顏色,便跟著與自己顏色一樣標記繼續前進......幼兒沉浸在數學游戲的世界里,不經意間已與數學成了最好的朋友,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數學。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模擬的方式再現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使得幼兒學習起來更感輕松、自然和真實。
在中班“學習順數、倒數”的活動中,我們通過幼兒“搭建樓梯”的操作活動,讓其感知樓梯從低到高和從高到低的變化規律;通過“小老鼠米里上樓梯”的情節,讓幼兒在操作擺弄中動手動口,達到手口一致地順數、倒數;通過生活中的“紅綠燈”、“倒計時”聯想,形象地感知并發現順數、倒數時的數序規律。又如主題活動《美麗的秋天》中,我們以“秋游”為主線,設計“乘公交車去公園”的情節,引導幼兒學看“路線圖”,比較線段的長短、疊加結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適的線路;在購買“車票”的活動中,鞏固數的組分成,練習應用數的加減。
由于活動內容來自生活,活動情節豐富有趣,激起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滿足了幼兒自我探索的愿望,體現了個性化的魅力,實現了幼兒快樂學習的理想。[3]
根據孩子的學習特點,有目的地創編一些相應的數學游戲,讓孩子在“玩”中學數學,讓孩子在操作中開始親近數學,感知數學從而愉悅入門。為了鞏固對形狀的認識,我們設計了“喂食”的操作游戲,請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給正方形娃娃吃,把圓形片片喂給圓形娃娃吃,從中習得相關經驗。建構游戲《造房子》中,為幼兒提供三角形、正方形立體積木若干,上面分別寫有1—6的數字,復習6以內組成,感知組分成的排列規律。玩時幼兒將三角形積木做屋頂,根據三角形積木上的數字,選擇組成該數字的兩個部分數的正方形立體積木做屋頂下面的柱子,搭成房子。操作中讓幼兒比較、感知:數字越大,它的組成房子越高。根據數學活動計劃,我們創編了一些蘊涵數學知識的戶外體育游戲,既滿足了幼兒戶外活動的需要,又達到了學習數學的目標。如結合“大小排序”的教學內容,創編了《我給球兒來排隊》的體育游戲;結合圖形內容,創編了《跳房子》的體育游戲。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戲是快樂的學習,社會是課程的資源,這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獲得的實實在在的感悟。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11年8月15日
[2]田愛奎;支持自主學習的數字化教學游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徐潔;幼兒園游戲化數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及思考[J];成才之路;201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