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松
(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實踐要求
□李本松
(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國在新常態背景下從生產領域對供給這一側進行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優質供給,以優質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提高供給適應與滿足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供給結構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及其變化,使得供給更好地滿足需求,實現經濟增長來自于供給與需求的雙驅動,從而發展生產力,提升經濟增長動力。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基本理念是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目標是增強經濟增長動力,實現方式是改革創新,改革內容是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以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使供給更加適應需求結構及變化,著眼點是通過實現增長動力的協同形成經濟增長的協同動力。其實踐要求是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為先,實施質量立國戰略,增強國產商品質量信譽和質量信心,進行政府改革,簡政放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國家推進改革的政策要綜合配套,打組合拳,突出重點,平衡好當前和長遠,注重整體效應和實際效果。
供給側;需求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在當前我國經濟增長與發展面臨困境、經濟增長動力缺乏的背景下提出的破解經濟增長與發展難題的創新思想和經濟學思想。長期以來,我國在推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投資、消費、出口的“三駕馬車”中,過于重視需求側管理,過多地依靠刺激需求來實現經濟增長,這導致我國經濟增長與發展面臨諸如產能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供需錯配與低效現象明顯等一系列問題;同時,2015年以來央行5次降息降準、發改委新批基建項目規模超過2萬億元,但投資依然萎靡,表明傳統的經濟刺激政策正在失去作用,經濟增長乏力;而且,當前我國發展進入到新常態,面對生態、資源、環境制約要求的綠色化發展、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等新特征和新要求,這就需要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新動力。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這是新常態的時代必然。正如習近平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1]因此,立足于新常態下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進行探討具有重要意義。
在經濟學上,供給與需求是一對矛盾,這對矛盾運動是經濟增長和發展中的動力之源,供給是相對于需求來說的,同樣,供給側是相對于需求側來說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在新常態背景下,從生產領域對供給這一側進行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優質供給,以優質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提高供給適應與滿足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供給結構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及其變化,使得供給更好地滿足需求,從而發展生產力,提升經濟增長動力,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用一種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來解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和動力問題,這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持久的新動力,是新常態下綠色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入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理念,具有如下的豐富內涵。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習近平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2]生產力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最終推動力量。一種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由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結構決定的,但是生產力是活躍的,是在不斷發展的。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生產力結構一定時間內的相對穩定性與生產力不斷發展變化性之間存在著矛盾,這樣就導致了決定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生產力結構在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之后最終成為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因此,必須改革生產力現有結構才能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長期以來,我國過于重視需求側管理,由此形成經濟增長及其動力過于依賴投資和刺激手段,由此也形成發展生產力的固定結構,這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日漸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制約。例如:從產業結構上來看,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附加值的產業比重過高,并造成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庫存;從社會生產要素投入來看,過度依靠勞動力、土地、資源等一般性生產要素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依靠人才、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管理、創新等要素的比重過低,等等。2015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元。”[3]這樣大的經濟總量,原有的經濟模式無法維持,進一步發展的持續性無法為繼。這樣就導致了生產力結構性僵化,制約和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要實現生產力發展就必須改變一種思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打破原來舊的生產力僵化結構,形成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新模式結構。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這樣,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改革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桎梏的當前現有生產力結構,在供給這一側從生產領域入手,改革供給要素形成生產力發展的新結構,以此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表現是在提升產業競爭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上,表現在國民經濟增長能力上。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4]黨和政府推進任何改革和發展的一切努力都最終是為了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了促進人的發展。人的需要的滿足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條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這樣,是通過改革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的需要,使得人民群眾在需要的滿足中獲得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群眾的富裕程度越來越高,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需求的品質化、多樣化、個性化的趨向日趨明顯。但是當前我國滿足需求的供給卻沒有很好地適應這一變化,滿足需求的供給結構性僵化明顯,表現為:低端和低品質的供給富余,產品過剩、產能過剩現象突出,高品質、高信譽、品牌化、個性化的產品滿足缺乏。因此,當前我國供需錯配現象明顯,供給的低效、無效現象較為突出。帶來的嚴重后果是多樣的,例如,我國國民出國掃貨、瘋狂搶購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出國游變成了購物季,旅游成了購物的陪襯。更主要的是,這種供給僵化結構直接導致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動力越來越小。同時,這種僵化供給結構直接影響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創造、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實現,直接關乎黨的執政理念的實現,這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促進實現人的發展的重要措施。當前我國的需求是旺盛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5]人民群眾通過需求滿足追求自我發展的愿望是強烈的,但是,供給側結構性僵化在導致我國經濟增長動力減弱的同時,也直接阻礙了人民群眾發展自我的愿望的實現,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涵就是以促進實現人的發展為基本理念的。曾經備受關注的國民在日本搶購的馬桶蓋原產地是杭州的事件折射出很多問題:人民群眾的需求是旺盛的,人民群眾對品質生活的追求是強烈的,但是,對國貨的品質、信譽和信心等依舊存在問題。“國貨當自強”、“質量立國”不僅是一種口號,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這是落實發展為人民的發展思想的政治要求。什么時候國人以國貨為榮、以國貨為傲,“質量立國”戰略才算是真正達到了目標,人民群眾需要的滿足才會有堅實基礎,人民群眾實現自我發展的需求滿足才會有可靠保障。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增強經濟增長動力。習近平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6]經濟增長來自于經濟增長的總量膨脹和質量提高上,經濟增長動力就是實現經濟總量膨脹和質量提高的能力。其實現的途徑既包括來自需求側的要素,也包括來自供給側的要素。從供給側結構性要素來說,增強經濟增長動力的經濟與生產的要素有: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制度、管理、工具等,這些是社會生產的供給側要素。要提高經濟增長能力就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做:增加經濟與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實現這些要素組合的有效性、靈活性、適應性以更加高效地進行生產和經營。從生產領域來看當前我國供給的無效和低效主要就是由于生產產品質量的低效化,這種低效化直接表現為生產產品在滿足需要上的無效和低效,這就必然導致包括消費需求在內的需求滿足是無效和低效的,這直接制約了經濟增長動力,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經濟效率下滑。因此,要增強經濟增長動力就只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改變經濟增長動力來自于供給這一側的制約因素和阻礙。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生產要素的有用、有效、優質的產出,生產和產品更能提高生產的效率和能力,更能促進增強經濟增長動力。同時,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使得生產和產品供給更好地滿足需求,使社會再生產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四個環節能持續循環下去,由此釋放出需求側的經濟增長動力,這必然地增加了經濟增長的動力。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現方式是改革創新。習近平指出:“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7]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通過改革創新來實現的,改革創新是消除經濟增長與發展障礙的有效方式,是破除發展僵化機制的有效方式,當前我國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動力不足和經濟的下行就是由于我國長期奉行的需求側管理導致的結果。經濟運行有其自身規律和內在機制,在世界范圍內沒有哪一種經濟模式和經濟理論是一成不變的,當經濟增長與發展遭遇到了困境的時候,只有通過改革創新闖出一條新路來,這是被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證明了一條真理。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終結了經濟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重新粉墨登場,需求側管理理論和實踐模式成為了“二戰”后世界各國政府“寵兒”,但是卻形成上個世紀60-70年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滯漲”局面,為破解困局,里根經濟學(當然也是包括撒切爾經濟學)開始大行其道,包括減稅、控制貨幣發行量、減少經濟的行政干預等供給側管理開始盛行。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創新是世界經濟變革的主旋律,每當經濟運行遭遇到困境的時候,都需要通過改革創新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來走出困境。當前我國的經濟困境就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過于重視需求側管理造成的,這導致了一方面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庫存嚴重,另一方面供給不足,優質供給、有效供給不足,供需錯配明顯,滿足需求的供給低效和無效問題較為突出。例如:高質量的產品不足,國人對國貨的信心不足,國人對國貨質量信任不足。長期的高耗能和高污染造成的我國的生態環境災難,經濟綠色化不足,人民群眾對藍天、新鮮空氣、純凈的水等基本需求是渴望的,對食品安全是渴望的。這些都是供給不足的。改善和提高供給不足只有通過改革創新的方式來實現,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的方式是改革創新。
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是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以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使供給更加適應需求結構及變化。習近平指出:“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8]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要通過加強優質供給以此來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這里必然存在這樣的問題:什么是優質供給,怎樣實現優質供給?優質供給就是質量高、信譽好、是人民群眾需要的、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可以理解為就是優級高質量產品,這是能實現有效供給的產品。優質供給就是優質產品,優質產品必然是從優質生產中來的,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這是從生產領域做起。之所以如此,這是因為供給來自于生產領域,優質供給必然要靠優質生產。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必然是要求實現優質生產,這首先要從生產領域改革做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要通過改革供給提高供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生產要素利用的全面性和要素利用的充分性。改革供給歸根結底是改革生產,就是要改革生產體系、生產結構、生產模式,實際上是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實現資源的節約,實際上是對生產方式的改革,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生產。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必然包含著改革生產,實現優質生產,通過優質生產實現優質產品,以此實現提高供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最終使得供給更好地適應需求。能滿足人的需要的供給才是有效供給,能充分滿足人的需求的供給才是優質供給,無效供給就是無效生產,低效供給就是低效生產,無效供給和低效供給不僅造成供給短缺而且浪費資源,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包含著生產,是以滿足需求為導向的思想。
第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眼點是通過實現增長動力的協同形成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協同動力。習近平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9]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在當前我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動力減弱、經濟增長乏力、舊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越來越成為經濟在新常態下的增長與發展的制約和瓶頸情況下,實現我國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新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通過實現增長動力的協同形成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協同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的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動力協同是指供給側結構改革實現的動力既來自于供給側又有來自于需求側,是雙動力。從供給側這一側的結構性改革來看能生成經濟增長和發展動力,因為供給側這一側的結構性改革是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這必然是生產領域的改革創新和科技革命,必然實現的是高效經濟,這必然能形成我國經濟新的增長和發展動力。從需求側這一側來看,由于供給側結構改革所提供的優質供給,能減少無效供給和低效供給,擴大和提高有效供給,使得包括消費需求在內的需求得到滿足,這樣能繼續發揮和增強需求側管理的消費、出口、投資“三駕馬車”的拉動作用。由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以提高和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是在供給側進行改革,但是卻是關注需求側,是為了使供給更好地適應需求,是以需求為導向和依據的,能從通過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生和釋放經濟增長和發展動力。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能實現供給與需求兩側動力協同互生,由此產生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協同動力。
通過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豐富內涵的解讀可以發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為了在新常態下解決我國發展的動力問題,實質仍然是屬于我國的發展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不僅關注供給這一側的問題,而且關注需求這一側的問題,是通過改革供給來更好地適應需求,由此實現發展動力的協調互動共生,以此來生成增強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動力,因此,要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在實踐上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為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生產領域做起來提供優質供給的,優質供給來自于生產,這要求改革生產體系、創新生產方式,實現優質生產和高效率生產,實現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改革創新是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這是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導因素和貫穿因素。生產體系和生產方式的改革創新就要求實現生產模式和生產方式的改革升級換代,實現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的改革創新,為此,要通過資金支持、政策傾斜、經濟、政治、法律等多種手段和機制實現企業等生產單位的升級轉型。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創新與改造生產是實現生產領域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關鍵。改革創新在當前我國被提到很高的高度,但是不能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放空炮,要建立改革的保障機制和創新的利益激勵機制。從改革的保障機制來看,國家要從制度上和法律上塑造改革的良好環境,為改革保駕護航,消除和減少改革阻力,寬容改革失敗。對于創新則要更多地建立激勵機制,要讓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實踐創新的主體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實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關乎供給這一側,更關乎需求這一側,這是以滿足需求為導向的供給改革,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是系統性的改革。系統性的改革就是要用革命的精神來實現革命性的變革。
第二,實施質量立國戰略,增強國產質量信譽和質量信心。在我國當前,一方面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庫存嚴重,相對于國人海外消費的日益高漲來說國內消費顯得冷清,另一方面國人國外瘋狂掃貨,消費強勁旺盛,海外購買異常火爆,旅游觀變成旅游購。這種國內外消費冷熱有別、反差鮮明表明,我國的需求是巨大的,需求的潛力也是巨大的,但是國內供給明顯存在著供需錯配、錯位現象,存在著滿足需求的供給的低效化、甚至無效化現象。其根源就在于我國的產品質量不高,產品的質量信譽不高,國人對國產產品的信心不足。要想改變這一切,只有提高國產產品的質量和質量信譽,提高國人信心,堅持實施質量立國戰略。國人在國外購買的有些產品就是產自中國,例如,國人在日本搶購馬桶蓋原產地杭州就是一個例子,為什么國人寧愿舍近求遠、甘愿付出關稅和外商的利潤?這說明國人對國產產品的信譽和信心不足。因此,“國貨當自強”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通過實施質量立國戰略,樹立品牌意識,久久為功,逐步培育和增強國產產品的質量信譽和國人對國產產品的信心,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實踐要求。我國是有很強的生產能力的,也完全有能力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來。例如,我國出口產品和代加工產品等,質量都非常高。諸如蘋果手機在我國的代加工生產,由我國生產的耐克服裝和鞋等貼牌產品就能說明問題。我們在國外經常能見到很多產品是中國產的,質量是很高的。因此,我國樹立質量的國家意識和品牌意識,質量應該成為一個國家的意識和品牌。企業追求的目標是利潤,消費者追求的是質量和性價比的滿足的效益與效率,兩者的目標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通過質量立國戰略能最終實現兩者目標的一致,最終實現個人、企業、國家都是受益者。為了實施質量立國戰略,我國應該建立質量標準體系,以此建立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以此制約企業的低效、無效生產,從而逐步實現產品的優質供給,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要求。
第三,進行政府改革,簡政放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這是實現社會生產全要素高效率的條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提高社會生產全要素生產率,這實際上是社會的一切創造活力和創造源泉的涌流,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這就要求進行政府的行政改革,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由此激發釋放最大的創造熱情,真正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樣能調動社會各種主體的創新和創造,能提高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從本質上看,行政權力與市場機制是對立的,行政權力強大且干預過多必然會抑制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這就是權力逼退市場,市場機制和作用萎縮,市場激發創新與創造的活力就受到抑制,這就不可能有所有社會主體的創造和創新,不可能有生產全要素的充分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社會全要素生產率就不可能實現。正如上面分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豐富內涵所指的那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生產領域提高優質供給,減少無效,擴大和增加有效供給,由此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使得供給更加滿足需求及其結構和變化,這個過程歸根結底還是要在政府推動和引導下,由市場來主導,這是市場機制和行為,市場是這一過程的最高效、最有效的機制。為此,要堅持破除壟斷,營造公平競爭、透明規范、法治高效的市場環境、市場規矩、市場機制。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反腐,腐敗會產生多種嚴重的后果,扭曲價格信息和供需關系,增加經濟交易的成本,直接制約優質高效的供給。這里要指出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要素不是僅僅指進行物質生產的要素、還包括制度、管理、文化等要素,市場機制能有效實現著這些要素的最佳、最優、最高效組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要求進行政府改革還與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相聯系,轉變政府職能是釋放市場活力的重要條件和機制。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國家的政策要綜合配套,打組合拳,突出重點,平衡好當前和長遠,注重整體效應和實際效果。首先,要從解決當前迫切的四個方面問題做起:化解過剩產能,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其次,從長遠戰略上來看,要進行經濟結構、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的改革創新和戰略調整,改革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以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這要從我國經濟結構、增長與發展方式、生產模式和方式改革創新轉型做起,這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做好、做足、做實其中的“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做好加法就是要補齊制約發展的短板,發展新興產業門類和高新技術產業,例如:互聯網+,海洋工程,生物工程,機器人產業等。做好減法就是要實現政府簡政放權消除制度制約和制度成本,實行關停并轉、堅決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品質、造成產能過剩的“五小企業”,去掉積壓庫存,減稅為企業降低成本和債務負擔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活力。做好乘法就是要發展科技、特別是高新科技與工藝,并努力使其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速科技向經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滲透、擴散和轉化,使其成為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杠桿。通過行業企業整合和科技改造實現產業科技升級改造、規模經營、產品升級換代來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做好除法就是要清除過剩產能,優化重組企業,堅決關停僵尸企業,實行市場化的企業淘汰機制,擠出房地產泡沫、消除房地產的暴利化。
[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5-12-22(01).
[2][7]習近平.聚焦發力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N].人民日報,2016-01-19(01).
[3]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6-03-06(01).
[4][8]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森林生態安全工作[N].人民日報,2016-01-27(01).
[5]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6-03-06(01).
[6][9]習近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發展理念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N].人民日報,2015-11-11(01).
責任編輯 許巍
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1.023
F121
A
1004-0544(2016)11-0129-05
河南工業大學校社科繁榮計劃項目(2013FRJH15)。
李本松(1969-),男,河南光山人,哲學博士,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