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華 付天明
春秋分預防治療風寒濕痹癥186例臨床效果觀察
鄭洪華 付天明
目的觀察春秋分時節預防治療風寒濕痹癥臨床效果。方法186例痹癥患者在春秋分節氣采用中醫藥預防性治療,春分、秋分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結果186例患者經過春、秋分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5.48%、97.85%。結論通過在春秋分調節免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中醫藥發揮了中醫簡、便、廉、驗的優勢,具有預防風濕免疫性疾病復發,減輕臨床癥狀,控制病情活動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痹癥;預防治療;春分;秋分
痹證是指肢體經絡為風、寒、濕之邪閉塞,導致氣血不通,經絡痹阻,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臨床表現的病證[1]。春分、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節氣,利用春、秋分特殊節氣對痹癥進行預防性治療是與四季陰陽消長變化規律相符合。本研究中醫回顧性分析在春秋分時節對186例患者采用熏洗、雷火灸、穴位貼敷等療法預防治療的臨床資料,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86例痹癥患者,其中男76例,女110例;年齡18~76歲,平均年齡(45.23±25.28)歲;病程1~35年,平均病程(16.07± 14.39)年。其中行痹58例(31.18%);痛痹86例(46.24%);著痹42例(22.58%)。倫理審查:遵照赫爾辛基宣言以及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方案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全過程跟蹤。納入標準: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年齡18~60歲;自愿接受熏洗、雷火灸、穴位貼敷治療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除風、寒、濕痹的其他痹癥;嚴重肝腎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臟器功能衰竭;惡性腫瘤及疾病晚期;傳染?。蝗焉锖筒溉槠趮D女;嚴重過敏體質和瘢痕體質;不符合納入標準的。
1.2 病例剔除、脫落及中止試驗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或未按試驗方案規定接受治療的病例;②納入病例發生嚴重不良事件、出現并發癥不宜繼續接受試驗的病例,自行退出或未完成療程而影響療效的病例,均應視為脫落;③療程未結束而出現過敏反應或嚴重不良反應者,應中止試驗。
1.3 診斷標準
1.3.1 西醫診斷標準 ①晨僵至少1 h(病程≥6周);②3個或以上關節腫;③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④對稱性關節腫;⑤皮下結節;⑥手X線片改變;⑦類風濕因子(RF)陽性(滴度>1∶32)。凡具備以上≥4條標準者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RA)。
1.3.2 中醫診斷標準及分型 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痹癥的診斷依據診斷主癥:①行痹(風痹);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②痛痹(寒痹):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③著痹(濕痹):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1.4 預防治療方法
1.4.1 雷火灸治療 主要是手法灸療和擺陣療法,1次/d,自春、秋分開始,連灸15 d。
1.4.2 穴位貼敷 將煨姜、白芥子、細辛、肉桂、龍骨、穿山龍、乳香、血竭、威靈仙、花椒、雞血藤等藥物研粉備用。取外關、足三里、大椎、脾俞、腎俞、阿是穴等穴位。貼敷2~6 h/次,春秋分開始每5天1次,每個節氣貼3次。
1.4.3 中藥熏洗 將首烏、肉蓯蓉、苦參、紅花、澤蘭、川椒、細辛、艾葉等藥物浸泡于5 L水中30min,大火煮開,文火煮15min取汁。雙足置于藥液上熏5~10min,然后調節水溫,雙腳浸泡5~10min,搓揉足背、足心、足趾,熏洗20~30min,足浴15 d。
1.4.4 中藥飲片 ①行痹(風痹)治法:祛風除濕,散寒通絡。方藥:防風湯加減。②痛痹(寒痹)治法:散寒通絡止痛,祛風除濕。方藥:烏頭湯加減。③著痹(濕痹)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藥:薏苡仁湯加減。服法:每劑煎取汁300ml,1劑/d,早晚飯后30min服,春秋分開始連服15劑。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1.5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關節腫脹疼痛癥狀消失,無晨僵、無壓痛,復查血沉(ESR)、RF正常,隨訪半年無復發;顯效:關節腫脹疼痛癥狀明顯減輕,晨僵不明顯、略有壓痛,復查ESR有下降;有效:關節腫脹存在,疼痛癥狀有減輕,有晨僵壓痛,復查ESR、RF變化不大;無效:癥狀較治療前無改變,甚至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本組186例患者經過春、秋分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5.48%、97.85%。見表1。

表1 186例患者春分、秋分治療后療效情況(n,%)
雷火灸具有比傳統艾條灸藥力峻、火力猛、滲透性強、灸療面廣的特點。內含紅花、乳香、沒藥等多種藥物。有溫通局部氣血,祛濕散寒止痛作用,又可防治痹證日久者,有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浴,是熏洗療法的一種。人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用熱水熏洗足部,可使足部穴位受到刺激,起到類似針灸的作用,腧穴刺激可以起到調節機體免疫作用[2],從而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散寒止痛、扶助正氣。中藥免疫貼敷療法又稱外敷療法,是將藥物直接敷貼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
痹證是一種以正氣虧虛、肝腎不足為本,風寒濕邪痹阻關節、經絡,久則化痰成瘀、傷筋蝕骨為標的慢性反復發作性疾病。辨證的要點在于掌握體虛與邪實的孰輕孰重,臟腑氣血陰陽的虧耗,風寒濕痰瘀之偏勝,治療時還根據患者癥狀輕重、病程不同加以區別治療[3]。春秋分是風寒濕痹癥的好發季節。在春秋分對痹癥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可調節人體陰陽水平,扶助正氣,既能治療痹病,又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符合“未病先防,已病防變”中醫治病防病精髓。
綜上所述,通過在春秋分調節免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發揮中醫藥發揮了中醫簡、便、廉、驗的優勢具有預防風濕免疫性疾病復發,減輕臨床癥狀,控制病情活動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1]田德祿.中醫內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78-84.
[2]李虹.中醫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70例臨床觀察.醫學理論與實踐雜志,2014,27(20):2734-2735.
[3]楊明.中醫藥治療風寒濕痹癥的臨床分析.中外醫療雜志,2013(34):124-12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87
2016-09-06]
110013 沈陽市沈河區回民醫院(鄭洪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付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