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宇
·康復醫療·
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54例的療效觀察
張曉宇
目的觀察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方法54例確診為中風偏癱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27例。兩組均給予康復訓練和普通針刺治療,治療組同時配合針刺后溪、申脈治療,觀察比較兩組療效。結果治療后治療組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良9例,中13例,差5例;對照組分別為8、10、9例,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普通針刺加后溪、申脈和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療效更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針刺;康復訓練;中風偏癱
中風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語言不利為主癥的病證。病輕者可無昏仆而僅見半身不遂及口角歪斜等癥狀。中風病名源于《內經》,其名有大厥、薄厥、仆擊、偏枯、風痱等[1]。奇經八脈在經絡系統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具有調節十二經氣血,主導、溝通、聯系十二正經的作用,八脈交會穴是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穴位,督脈屬“陽脈之海”,陽蹺脈是人行走之機要。后溪、申脈相合可通調陽氣,疏通經絡,主治頭面、頸項、四肢等病癥。配合局部對癥取穴,諸穴合用可全面改善肢體偏癱,加快肢體功能恢復。中風引起的肢體偏癱主要是指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現今主要以提高肢體運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為主要治療目標,本文觀察54例中風偏癱患者的對照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的54例中風偏癱患者,年齡34~82歲。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27例。治療組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齡62歲,其中左側偏癱20例,右側偏癱7例;對照組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齡60歲,其中左側偏癱22例,右側偏癱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病情穩定后,治療組采取針刺后溪、申脈配合康復訓練和普通針刺治療,對照組采取康復訓練和普通針刺治療,平均治療3個月。
1.2.1 治療組 常規消毒后,針刺選穴:后溪、申脈,配合局部對癥取穴,上肢取極泉、尺澤、合谷、肩骨禺、曲池、外關、通里;下肢取風市、血海、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委中、三陰交、解溪、沖陽;口眼歪斜者取風池、頰車、地倉、水溝。留針20min,1次/d,10次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3 d。治療時患者取仰臥位,下肢伸直。取后溪穴用30號毫針,針尖緊靠第5掌骨掌側緣向合谷方向透刺0.5~0.8寸,施強刺激的提插捻轉瀉法,以手指抽動及患者感覺酸、麻、脹、重、沉至整個手掌為度,留針20min,每隔10min行強刺激的提插捻轉瀉法1次,起針后不按針孔。取申脈用30號毫針,針尖向足尖方向平刺0.5~0.8寸,施平補平瀉法,留針20min。余穴常規刺法,施平補平瀉法,留針20min。10 d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配合康復訓練。康復訓練主要采用Bobath技術,Rood技術,運動再學習技術等康復訓練方法。主要為主動或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以保持關節活動度,防止肩手綜合征,肩關節半脫位等并發癥。從近段關節向遠端關節依次活動,髖、膝、踝、肩、肘、腕關節等,活動遠端關節時近端關節必須固定,各關節在各個運動方向上都應訓練,動作輕柔,防止疼痛,如Bobath舉手訓練;橋式運動,訓練軀干及核心肌群肌力,不斷提高下肢肌力及骨盆控制能力,同時促進下肢易化分離運動為獨立步行做準備;體位轉移訓練:如床上翻身,臥坐轉移,坐站轉移,患肢負重及重心轉移、平地步行,上下樓梯訓練等,必要時可借助拐棍、助行器等。40min/次,1次/d,10次1個療程。
1.2.2 對照組 采取普通針刺,并配合康復訓練,方法同治療組。
1.3 評定標準 療效評定選取Brunnstrom分期量表和ADL量表進行療效觀察,ADL評分良≥60分,中59~41分,差≤40分。每4個療程評定1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4個療程的治療后,兩組患者均有明顯療效。但治療組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及ADL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runnstrom分期和ADL評分比較(n)
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以通,八脈交會穴是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穴位,督脈屬“陽脈之海”,陽蹺脈是人行走之機要[2]。后溪穴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后尺側的近端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小腸經穴位,主治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通督脈;申脈穴位于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主治腰腿酸痛、腰肌勞損、下肢癱瘓、頭痛、眩暈、失眠等,通陽蹺脈。兩穴相合可通調陽氣,疏通經絡,主治頭面、頸、肩、脊中、四肢等病癥。配合局部取穴,諸穴合用可加快肢體功能恢復,再加上康復訓練療法訓練,療效更為顯著,普通針刺加后溪、申脈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患者療效佳,值得推廣。
中風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及多發病,大多數患者都會遺留癱瘓、言語不清等后遺癥,給社會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普通針刺加后溪、申脈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可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對中風偏癱的治療有較好的效果。急性期后3個月內是最佳治療時期,須及早治療,應不斷鼓勵患者及家屬保持積極情緒,堅持鍛煉,配合醫生治療,會收到比較滿意的康復效果。當然,在現代醫學飛躍發展的今天,中醫針灸在治療中風方面仍須繼續進一步努力研究,以使中醫針灸在治療中風方面更加科學化、標準化,更好的為中風偏癱患者服務,為社會作貢獻。
[1]石學敏.針灸治療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07-219.
[2]何二帆,湯繼芹,張永臣.八脈交會穴后溪與申脈主治分析.遼寧中醫雜志,2015(2):270-27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91
2016-09-07]
137000 吉林省白城中心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