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霞 薛靜
·衛生論壇·
品管圈在急、危重患兒急救轉運中的應用效果
高紅霞 薛靜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急、危重患兒急救轉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80例急、危重患兒,按急救轉運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轉運措施進行診治搶救轉運,觀察組采用品管圈活動介入的整體化系統急救措施進行診治搶救轉運。對比兩組目標改善情況及急救轉運效果。結果觀察組病情變化發生率及安全轉運成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在急、危重患兒急救轉運中的應用,可有效降低急、危重患兒于急救轉運中的病情變化及相關問題發生率,提高急、危重患兒的安全轉運成功率,值得在急診臨床工作中推廣。
品管圈;急、危重患兒;急救;轉運
品管圈簡稱QC小組,是以自愿為原則,由工作性質相同的工作人員組成,由工作崗位上從事各種勞動的成員,圍繞單位的經營策略,方針目標和存在問題,以改進工作質量及效率,降低消耗,提高成員素質和經濟、工作效益為目的組織起來,運用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開展活動的小組[1]。本文對品管圈活動在急、危重患兒急救轉運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急、危重患兒28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144例,女136例;年齡<1個月56例,1個月~1歲59例,1~3歲60例,3~6歲51例,>6歲54例。新生兒58例(20.7%),病種為新生兒窒息、呼吸窘迫綜合征、缺血缺氧性腦病、呼吸暫停、胎糞吸入綜合征、寒冷損傷綜合征、肺炎、感染。嬰兒117例(41.8%),病種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氣管異物、重癥支氣管哮喘、重癥肺炎、毛細支氣管炎、腹瀉病。>3歲105例(37.5%),病種為重癥肺炎、腸炎、腦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按急救轉運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40例。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常規急救轉運措施、程序進行急救轉運。具體為:急診調度室接到120急救電話指令即急速派車,趕往患兒處即正確擺放其體位,快速評估其生命體征并監測體溫、呼吸、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視病情需要給予吸氧,暢通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建立靜脈通道,進行有效的急救診療及轉運措施,同時電話通知急診搶救室備應。
1.2.2 觀察組 采用品管圈活動介入進行整體化系統急救轉運措施:①從本院急診科選取12名有經驗的專業醫護人員組成品管圈小組,取名“急救圈”,寓義為急救團隊在院前急救轉運過程中爭分多秒,為患兒爭得最佳救治時機,保證急救的綠色通道暢通。②通過投票推選1名組織協調管理能力強的成員擔任圈長,負責策劃與管理。推選1名秘書負責對資料的整理與校對。③召開圈員會議,提出待選課題,從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確立活動主題為“提高急、危重患兒的急救安全轉運成功率”。④擬定工作內容為定期為急救轉運搶救工作進行全程監控,定期組織成員舉辦相關學術活動。⑤對140例急救轉運患兒進行現狀調查,對其基本資料和病情進行回顧、查閱、分析,了解患兒在急救轉運過程中的情況,找出相關問題,列出特性要因分析圖。⑥據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進行分類統計,用柏拉圖列出主次漏項,用關聯圖列出所有原因,對其可行性、效果性、自主性打分,找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點。⑦數據表明導致急救轉運過程中患兒病情發生變化,出現相關問題的原因為病情評估觀察、醫療物品的攜帶、急救轉運護送環節及交接環節等因素。⑧設定品管圈活動達標的目標值,采用PDCA循環對140例觀察組患兒擬定相應對策,預防病情變化及并發癥、相關問題的發生。⑨對“急救圈”成員定期培訓,對搶救器械設備包括車載醫用氧源、隨車心電、血氧飽和度監護儀、車載吸痰器、車載呼吸機等及時清潔更換維護保養,提高性能;掌握常見小兒急、危重病的專業知識、儀器的使用及急診搶救轉運技能,并能呼之即應、行動迅速、思維敏捷、操作嫻熟,提高對病情的觀察評估能力,安全防范意識,加強責任心及醫患溝通能力,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使急救轉運工作進一步人性化。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的病情變化及相關問題發生情況、安全轉運成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例發生病情變化,病情變化發生率2%;對照組16例發生病情變化,病情變化發生率11%;發生問題患兒均及時給予有創搶救措施轉運至搶救室。觀察組病情變化發生率及安全轉運成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病情變化及安全轉運成功率比較[n(%)]
院前急救醫療是急救醫療服務體系的非常重要的環節,院前急救醫療處理的正確迅速與否直接關系到患兒的生存率與致殘率[2]。通過對品管圈活動在急、危重患兒急救轉運中的應用效果分析,采用品管圈活動介入,可顯著提高急、危重患兒的急救安全轉運成功率。“急救圈”小組成員結合實際,全面、真實、客觀收集資料,從多角度發現問題,透徹、細致分析問題,目標統一。同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①對常見多發小兒急癥的搶救流程及各種應急預案進行業務學習、病例討論及考核,更新提高搶救急、危重患兒的專業技能知識,科學思維及醫患溝通能力[3]。②固定專人管理車載急救儀器設備,懸掛儀器使用簡明操作流程及養護標識,加強對儀器設備使用及操作流程的培訓考核,加強對儀器設備的養護維修及備用意識,及時登記使用、保養及維修記錄,保證完好率。③每周定期會議不斷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及時分析急救轉運工作中所遇問題,加強醫患溝通及安全意識,法律意識。共同學習,提高專業素質,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研究并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制定更好的急救轉運措施,提高責任榮譽和集體團隊精神[3]。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介入急、危重患兒的急救轉運工作,可有效提高急、危重患兒的急救安全轉運率,為患兒贏得寶貴的救治時機,提高搶救成功率,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姜紹芬.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實用心肺腦血管病雜志,2011,19(4):674-675.
[2]李春盛.急診醫學高級教程.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11-12.
[3]梁青,楊檸.品管圈活動在降低中心靜脈置管意外拔管中的探討.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3):95-97.
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銀屑病臨床對照研究的循證評價 …………………… 王昌郁 劉琦 田紹巍 273
中藥臨床藥學及臨床中藥師的作用探析 ……………………………………………………… 歐陽迎光 274
分析中藥金銀花的藥用成分與藥理作用 ………………………………………………………… 孟曉丹 276
自擬開胃飲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療效觀察 ………………………………………………………柯旭 277
經驗交流
慢性咳嗽病因調查分析 …………………………………………………………………… 韓李周 陳苗 279
6分鐘步行試驗在心血管患者心功能康復評價中的運用 ………………………… 蔡立慧 李廬 魏少君 280
初產婦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 …………………………………………………………… 曹清麗 281
老年癡呆患者發生院內感染因素分析及相應對策 …………………………………………………徐玉 283
高齡妊娠的合并癥、并發癥及圍生兒結局研究 ………………………………… 梁敏儀 張婷 羅健敏 284
高危妊娠篩查管理與妊娠結局分析 ……………………………………………………………… 韓玉華 285
會陰無保護接生技術在低危孕婦正常分娩中的應用價值 ………………………………章妙霞 劉二瑛 287
胎膜早破與新生兒合并癥關系分析 ……………………………………………… 羅健敏 張婷 李雪芬 288
康復醫療
系統康復訓練對腦癱致吞咽障礙的影響 …………………………………… 李和平 羅迷 張燕彬 等 290
衛生論壇
品管圈在急、危重患兒急救轉運中的應用效果 ………………………………………… 高紅霞 薛靜 29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211
2016-04-06]
475001 開封市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