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最近,解放軍某部戰士劉偉兩度被誤解仍堅持救人的事跡引發關注。面對質疑誤解,劉偉始終堅守著道義良知和軍人本色,以沉默的方式放大了救死扶傷的正義光環,也使世人裹著防護層的正義感得以重新釋放。
新年元旦的傍晚,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裴武莊村村民武傳芳在回家的路上,被一輛小轎車撞翻在地,當場血流不止、陷入昏迷。回家探親的戰士劉偉恰巧目睹這一幕,立即叫停肇事車輛,護送傷者前往醫院搶救。面對圍觀群眾誤以為自己是肇事者的指點議論,劉偉沒有解釋,并墊付了1700元錢醫療費,幫助傷者轉危為安。
當武傳芳的親屬聞訊趕來時,劉偉又一次被誤解為肇事者。面對傷者親屬質問、責罵,他沒有過多解釋,直到交警查明真相、向大家澄清事實,誤會才得以消除,而劉偉毫無怨言,事后還抽空到醫院看望病人。武傳芳的親屬既為自己的莽撞和誤解愧疚不已,又為劉偉忍辱負重、以德報怨的正義良知所感動。
一名普通戰士樹立軍人好榜樣的同時,也在敲打我們每個人潛藏已久的正義初心。曾幾何時,因為流血又流淚的見義勇為一再上演,救死扶傷讓明哲保身的人避之不及,讓心懷善良的人需要找人或拍照為證,也讓心靈中的冷漠找到了存在的理由。無疑,是我們心中懷了一份很沉重的“跳進黃河洗不清”的心理戒備使然,滋生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情緒也必然萎縮本該張揚的正義壯舉。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的是,真正的正義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善良,從來不講求如何回饋,也不會畏懼任何中傷。不妨捫心自問一下,面對可能的誤解和傷害,你有沒有堅持做下去的勇氣?
“見義勇發,不計禍福。”蘇軾在《陳公弼傳》中的一語似乎解讀了見義勇為如何面對非議和后患的應有態度。如果我們為公平正義的理想瞻前顧后,就不可能為真誠善良的道德無私買單。當蘊涵友善互助的核心價值觀需要我們以真實有力的行動來詮釋時,對伸以援手的救助責任的回避就會使正義感重重摔在地上。因此,在遭受誤解時,或許無需辯解真相,抑或無需唾面自干,堅持做你的內心靈魂認為做得對的,就是對公平正義最有力的支持。
社會轉型的時代環境下,與人為善、救助他人不僅僅是一種善良本能,更意味著一種維系正義的共同責任。而正義是光明正大的無聲吶喊,只需堅守無需解釋。也許劉偉平靜的一句話是我們應有的共識:“我相信,只要堂堂正正、一心助人,任何誤會都能化解。”
責任編輯: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