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貞 廖義軍
?
地方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價值——以湘南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改革為例
袁秀貞廖義軍
(湘南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湘南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必要推進湘南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探索其實現的有效途徑。文章分析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困境,闡述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教學中的價值,指出其實現途徑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把地方紅色文化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
湘南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價值;實現途徑
湖南郴州是革命老區、湘南起義策源地,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革命熱土上,爆發了對中國革命有巨大影響的湘南起義,留下了許多紅軍轉戰湘南的戰斗遺址、湘南支隊轉戰湘南的英勇事跡,涌現出一大批革命先烈和前輩。這些紅色經典為湘南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
(一)遭到互聯網的強力沖擊
當今的大學生生活在信息飛速傳遞的網絡時代。隨著手機、電腦尤其是校園無線上網的普及,智能手機已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來源與手段。據統計,“70.3%的大學生平均每天用來上網的時間超過2小時。其中,上網3小時左右的占17.9%,上網4小時左右的占10.7%,上網5小時及以上的占13.1%”,“沒了網絡,生活都會錯亂”。[1]具有方便、隱蔽、快捷等特點智能手機的普及,一方面方便大學生與親人、朋友的溝通交流,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他們的視野。微博、微信、在線視頻、數字音樂、電子商務等成為大學生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大學課堂上出現了大量的“低頭族”。上課時,學生們不是在認真聽講、沉思,而是在講臺下全神貫注地用手機刷屏。嚴重地影響大學生的學習質量。據浙江在線2015年10月28日報道,浙江傳媒學院老師由于學生上課玩手機,老師當場怒摔了3臺iPhone6,引發社會熱議。大學課堂中“低頭族”蔚然成風,是大學校園的普遍存在的現象。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課程自身的性質、大班制授課等因素自然而然就成為“重災區”。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
(1)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和課程性質的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承載著意識形態教育功能,教學內容普遍存在枯燥、理論抽象的不足。有的課程的教學內容與中學存在相當多的重疊。由于大學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往往缺乏新穎性和好奇心,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加上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習慣依據教材內容進行單向灌輸的傳統授課模式。空洞、乏味的理論說教,機械的教學模式缺乏生動性、針對性與吸引力,往往不能激起思想活躍大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大班制授課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般是采取大班制上課,每個教學班在100人左右。由于課堂規模大,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的課堂管控能力顯得不足。表現為老師對學生個體關注不夠,學生也很少有機會與老師進行面對面地交流和深入探討,他們心中存在的困惑、疑慮往往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所學的不能與所想的、所需的達成一致。時間一長,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興趣明顯下降。
(3)實用價值相對較弱。在當前的高校,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盛行,大學生普遍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如專業課實用,走上社會找不到工作,不能直接應用,創造價值,學與不學沒什么區別,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生的心目中地位下降。
有鑒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必須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面進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教學的效果。把地方紅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就是有其中的效途徑之一。
作為中國先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紅色文化,既包括革命遺址、文物、展覽館、博物館、紀念館、名人故居舊址、烈士陵園等有形的紅色物質文化,也包括革命道德傳統和革命精神等無形的紅色精神文。由于地方紅色文化處在高校所在地及周邊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情感因素,是一種可持續利用的文化資源,對高校來說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
(一)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理想和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靈世界的核心。有無科學的理想信念,決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實,還是庸俗空虛。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就事業、開創未來的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2]15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在各種誘惑面前,大學生很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理想信念的缺失已成為嚴峻的現實問題。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言,“當下,思想文化激蕩碰撞,社會思潮跌宕起伏,大學生思維活躍,他們樹立怎樣的志向和信念,攸關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3]。對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地采取灌輸大道理、抽象而空洞說教的方式,而應結合高校所在地區地方紅色文化經典,以革命先烈和前輩光榮事跡為載體和依托,通過學習先輩們的高尚人格和光輝事跡,提升大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強化他們的行為。湘南學院所在的湘南這片熱土,孕育了大批優秀的中共黨人。如鄧中夏、曾中生、黃克誠、肖克等,他們的人生軌跡本身就是一部部生動形象、鮮活的理想信念教材。教師在講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章時,就可結合湘南紅色文化資源,穿插介紹本土人物如鄧中夏。鄧中夏出生于官宦地主家庭。新文化運動初期,他毅然走出湘南,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大。大學畢業時,他推掉了父親給他在北洋政府部門謀得的肥差,婉辭了胡適教授為他赴美留學的推薦,毅然踏上革命道路,并為此奉獻出自己的生命。用實際行動實踐了他的理想:“一個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的不是時候,不是地方。中國人很重視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為個人升官發財而活,那是茍且偷生的活,也可以叫做雖生猶死,真比鴻毛還輕,一個人能為了最大多數中國民眾的利益,為了勞苦大眾的利益而死,這是雖死猶生,比泰山還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在臨刑前兩天,他給黨寫下最后一封信:“同志們,我快要到雨花臺去了,你們繼續努力奮斗吧,最后的勝利是屬于我們的。”[4]205鄧中夏人短暫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他在由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之后,為了踐行自己崇高理想和信念,能毅然舍棄個人利益甚至生命,這種人格是何等的崇高、偉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鄧中夏等本土革命先輩這種高尚的品格對培育大學生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品質,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具有強有力示范和引領作用。在教育、學習過程中,對“大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應該把個人的理想融合于國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指導、規范個人理想,正確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實踐中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3]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
(二)豐富教學內容
湘南學院從2012年下期開始推進湘南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簡稱“三進”)工作,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改革之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組織編寫出版了《湘南紅色文化概述》,作為課程的教輔教材,書中具體而詳細講述了近現代以來發生在湘南這片熱土上的重大事件、革命變遷概貌、英雄人物。統編教材內容籠統、概括,缺乏個性特征,而輔助教材脈絡清晰,特色鮮明,史料詳細,情節有血有肉、有聲有色,所講事跡都發生在本土、人物都生長在本地,能極大地豐富課程的內容,鄉土氣息濃厚,能彌補現有教學資源的不足。授課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需要,靈活選取內容進行課堂講授,也可以設置問題,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統編教材中抽象而概括的理論得到具體而鮮活的鄉土事實印證,能讓學生感情上產生共鳴,思想上引起震撼: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原來涌現過如此多的優秀人物和可歌可泣英勇事跡,從情感方面拉近了大學生心靈的距離,喚醒了他們對于家鄉故土的情感共鳴,激發他們內心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對未來生活的熱情。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
價值觀能規范和指導人的行為。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其行為取向也不相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特別是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6]“三個倡導”構成了當前國家、社會、個人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信與文化自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3]。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紅色文化中蘊含的革命價值觀必須賦予新的內涵和意義,應該將紅色資源從過去的戰爭情境拓展到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場景,找到與時代精神結合的契合點,深化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及發展走向,拓展其時代意義。當前,我國處于和平發展和社會轉型時期,不再需要像鄧中夏等先烈那樣去拋頭顱、灑熱血,但正面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目標,仍需弘揚革命傳統,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貢獻。
(二)將地方紅色文化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課堂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充分利用課堂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在要求。以湘南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湘南紅色文化資源與本課程關聯性大、可用性強。在教學改革中,紅色文化“進課堂”往往是采取專題教學模式:開辟一、二個與教材緊密結合的專題,如選擇最富有地方特色、最為經典的湘南起義為專題。在已有輔助教材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革命新道路”這一著名理論來源于朱德和毛澤東井岡山會師這一偉大實踐來講。課前,布置學生思考:會師前朱德和毛澤東的隊伍各自在哪里活動,是如何上井岡山的,期間進行了怎樣的努力和探索?開辟湘南起義專題就填補這個空白。學生通過閱讀教輔資料得知:南昌起義失敗后,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轉戰湘南,在1928年12月發動宜章年關暴動,在湘南地區成立第一個紅色政權——宜章縣蘇維埃政府。之后,郴縣、資興、永興、耒陽等縣相繼起義,建立蘇維埃政府,革命烈火燃遍整個湘南。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湘南特委片面地執行盲動主義政策,起義軍被迫于1928年4月撤出湘南,向井岡山地區轉移。據《郴州地區志》記載:“湘南起義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黨、建軍、建政結合起來,為武裝斗爭與農民運動相結合提供了范例。”湘南起義不僅保留了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井岡山斗爭的豐功偉績。它是中共黨人在思考農民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問題,探索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過程中具有戰略意義的歷史豐碑。就如蕭克評價的那樣:“有了湘南起義,才有井岡山會師,才有鞏固的井岡山根據地。”設置這樣一個專題開展教學,既與教材相互銜接和補充,又充分發揮地方紅色資源的價值,教學內容更加真實、親切、感性,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創建地方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實踐教學充分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
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各有特色和優點,相互補充和促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實踐教學學生要走出教室,走入社會,操作難度較大,落實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湘南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就是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嚴格按照實踐教學的要求,實現實踐教學的常態化,教學活動覆蓋每位學生。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實踐教學來說,地方紅色文化基地的教學載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如湘南暴動舊址、湘南起義紀念館、鄧中夏故居、黃克誠故居等都已建成為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實踐教學,事先要求制定計劃,包括活動主題、時間、地點、班級、人數等。時間一般安排在周末,由任課老師帶隊。現場參觀、聽講解,學生自己體會和感知。參觀后,組織學生開展寓知識性、娛樂性與趣味性于一體非正式的相關內容知識搶答賽,獲勝方可以向另一方提要求,比如:與參觀主題相關的問題、才藝表演、猜謎語等。與課堂教學的嚴肅性和單調性不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彼此放松、自然、隨意。回到學校,每位同學要寫400字以上的心得體會或觀后感。這樣的實踐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參與積極性、參與性,現場氣氛活躍,寓教于樂,又能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在潛移默化的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禮,達到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的統一。
[1]王鐘.近75%的大學生閑暇時間用于上網,19.3%的人把網絡自媒體作為最可靠的信息來源[N].中國青年報,2015-04-30.
[2]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唐述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怎樣給高校學生作形勢報告課? [EB/OL]人民網,2015-08-07.
[4]劉功成.鄧中夏[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2.
[5]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郭建寧.充分認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N].人民日報,2013-12-30.
(責任編校:張京華)
2016-05-09
2014年湖南省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項目“湖南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模式研究”(項目編號湘教工委通[2014]83)成果之一。湘南學院 2015 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湘南學院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學科資助項目。
袁秀貞(1976-),女,湖南隆回人,湘南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廖義軍(1970-),男,湖南衡陽人,湘南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G413
A
1673-2219(2016)12-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