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德陽市第五醫院 四川德陽 618200
超聲診斷胡桃夾綜合征合并腎臟器質性病變的臨床效果
劉俊
德陽市第五醫院 四川德陽 618200
目的:探析超聲診斷胡桃夾綜合征合并腎臟器質性病變的臨床效果。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間,本院共收治胡桃夾綜合征患者18例,以二維超聲、能量多普勒血流顯像以及頻譜多普勒對患者腹主動脈、左腎靜脈與腸系膜上動脈位置關系進行探查。以脊柱后伸位及平臥位對患者腹主動脈與腸系膜上動脈夾角、左腎靜脈受壓段管腔血流速度與前后徑、擴張段血管腔血流速度與前后徑進行測量。將上述檢查結果與 DSA(數字減影技術)檢查結果進行對比。結果:本次研究中,單純胡桃夾綜合征患者 4例,合并腎臟器質性病變者14例,其中膜性腎病2例,微小病變腎病3例,慢性腎小球腎炎4例,IgA腎病5例。結論:超聲診斷在胡桃夾綜合征合并腎臟器質性病變中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胡桃夾綜合征;腎臟器質性病變;超聲診斷
胡桃夾綜合征亦被稱之為左腎靜脈壓迫綜合征,其患者皆因左腎靜脈被壓迫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及血尿現象[1]。該癥就起因而言,可分為兩種,其一是前胡桃夾綜合征,由于患者左腎靜脈處于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因此受到夾角壓迫所致;其二則是后胡桃夾綜合征,由于患者左腎靜脈流入下腔靜脈時處于脊柱與腹主動脈之間而受到擠壓所致[2]。在臨床上,后胡桃夾綜合征相對較為少見,以前胡桃夾綜合征最為常見,且有關其臨床報道亦相對較多[3]。為進一步明確該病的超聲表現,為治療提供有效依據,特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間所收治的18例胡桃夾綜合征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以觀察超聲診斷胡桃夾綜合征合并腎臟器質性病變的臨床效果。以及超聲表現、漏誤診原因、并發癥和臨床診斷思路。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間所收治的18例胡桃夾綜合征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DSA(數字減影)確診為胡桃夾綜合征患者,在就診時均有不同程度血尿及蛋白尿,腰背部不適、精索經脈曲張等表現,排除結石、感染、外傷和腫瘤等疾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齡12-39歲,平均年齡(25.5±3.4)歲;其中前胡桃夾綜合征患者 15例,后胡桃夾綜合征患者3例。
1.2 方法
以飛利浦 iu22多普勒超生診斷儀對患者進行檢查,將凸陣探頭頻率設置為 3.5-5.5MHz之間,檢查前夜告知患者禁食,并確保空腹狀態8h以上。以晨起空腹檢查為宜,休息20min.取平臥位對患者進行檢查。將患者上腹部充分暴露,將探頭放置在患者上腹處,以縱橫多角度對患者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左腎靜脈進行掃查。在患者屏氣時為其測量受壓段與擴張段的管徑(a、b),同時測量腹主動脈與腸系膜上動脈的夾角。以能量多普勒血流顯像及CDFI顯示患者左腎靜脈、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血流情況,以頻譜多普勒對受壓段與擴張段的峰值速度(Va、Vb)進行測量。以脊柱后伸位對上述數據進行二次測量,以伯努利方程對患者左腎靜脈受壓段與擴張段的壓力差進行計算,公式如下:△P=4(Vb-Va)2。
為所有患者行肝腎功能、凝血功能、電解質、尿紅細胞位相、尿常規檢查,同時在患者運動狀態及靜息狀態下對其24h尿蛋白定量進行檢測。
1.3 指標觀察
二維超聲檢測:患者以平臥位,擴張段/受壓段的管徑比值在 3以上;患者以脊柱后伸位,擴張段/受壓段的管徑比值在 4以上,測量角度比值大于或等于15度。
頻譜多普勒:患者以平臥位,擴張段/受壓段的血流峰值速度比值在 3以上;患者以脊柱后伸位,擴張段/受壓段的血流峰值速度比值在6以上。
能量多普勒顯像:患者左腎靜脈擴張段與受壓段管徑變化明顯;腹主動脈、左腎靜脈、腸系膜上動脈相連緊密。
CDFI:患者左腎靜脈擴張段血液流動稍顯暗淡,受壓段血流束變窄、明亮,部分區域有重疊現象,在顯像上為五彩血流信號。
壓力差:患者左腎靜脈受壓段與擴張段的壓力差在5.3-7.9mmhg之間。
上述五條兼備,即可確診為胡桃夾綜合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 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以x2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經超聲檢測確診為胡桃夾綜合征者16例,確診率為88.89%,漏診2例,漏診率為11.11%。
患者平臥位夾角為(12.1±3.1)°,受壓段管徑為(1.7±0.5)mm,擴張段管徑為(13.2±4.9),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受壓段血流峰值速度為(1.7±0.5)m/s,擴張段血流峰值速度(0.5±0.2)m/s,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平臥位夾角為(9.8±2.2)°,受壓段管徑為(1.2±0.4)mm,擴張段管徑為(15.7±4.8),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受壓段血流峰值速度為(2.4±0.4)m/s,擴張段血流峰值速度(0.4±0.2)m/s,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在超聲引導下行腎臟穿刺活檢術,得知存在腎臟器質性病變者14例,其中膜性腎病2例,占14.29%,有明顯蛋白尿現象;微小病變腎病3例,占 21.43%,患者有大量蛋白尿且其家族伴有陽性遺傳史;慢性腎小球腎炎 4例,占28.57%,靜息狀態下24h尿蛋白含量在0.2-1.0g之間,IgA腎病5例,占35.71%,靜息狀態下24h尿蛋白含量在1.0g以上。
胡桃夾綜合征患者在就診時多伴有不同程度血尿或蛋白尿,其患者多為體形消瘦的青少年,其臨床表現為直立性蛋白尿或是男性左側精索靜脈曲張,在中老年患者中則表現為盆腔淤血綜合征或血尿,其出現皆因患者左腎靜脈受到壓迫所致[4]。一般情況下,人體左腎靜脈需要經過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夾角,并在跨越腹主動脈后進入下腔靜脈,期間所經夾角一般在45 °-60°之間,其中被神經纖維叢、腹膜、淋巴結以及腸系膜脂肪等所填充,因而能夠保證左腎靜脈不至于被擠壓[5]。而胡桃夾綜合征患者,其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夾角皆在16°以下, 因而其左腎靜脈會遭到嚴重擠壓[6]。正常情況下,腸系膜上動脈同腹主動脈之間有10-20mm的間距,而當該間距小于8mm時, 患者便會出現胡桃夾現象。導致胡桃夾現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內臟下垂、軀體過度后伸、腰椎過度前突以及身材消瘦等,此種情況下,人體內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間距與夾角將會因擠壓而縮小。當患者經超聲診斷確診為左腎靜脈受壓但卻無異常臨床表現時,則可視為胡桃夾現象。
左腎靜脈受壓將會導致患者左側腎臟出現淤血、體積增大等癥,其左側腰背部亦會有酸脹等不適感。當患者左側腰背部酸脹過于嚴重時,應當以超聲測量其腎臟大小并查看其腎臟有無增大、飽滿現象。若患者發生腎臟淤血,則會導致其腎臟與輸尿管之間出現不規則血塊,并且血塊在經過患者輸尿管時亦會導致其輸尿管出現痙攣現象。當患者尿常規檢測發現血尿并伴有左腎絞痛急腹癥時,超聲檢測人員應當優先考慮胡桃夾綜合征引發急腹癥的可能性,并探查患者體內是否存在胡桃夾結構。本次研究中,單純胡桃夾綜合征患者4例,合并腎臟器質性病變者14例,其中膜性腎病2例,微小病變腎病3例,慢性腎小球腎炎4例,IgA腎病5例。這一結果表明,超聲檢查不僅能夠準確判定胡桃夾綜合征,同時亦能夠對受壓血管與擴張血管的管徑及流速進行檢測,進而詳細獲知其合并腎臟器質性病變情況。
需注意的是,腹主動脈同腸系膜上動脈夾角處左腎靜脈容易受成像角度、左腎動脈搏動、腹主動脈以及呼吸等影響,使其血流信號不易以完整的形式顯露出來,進而影響診斷準確性。在本次研究中,存在2例超聲診斷胡桃夾綜合征為假陰性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測量左腎靜脈受壓段血流速度時未與血流方向保持平行,以致擴張段與受壓段峰值流速比值減小,繼而出現誤診。
綜上所述,超聲診斷在胡桃夾綜合征合并腎臟器質性病變中具有極高確診率,借助于超聲檢查能夠幫助醫務人員詳細了解患者體內的病變情況,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其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肯定。
[1]卜凡文, 陳慧霞, 姜莉.胡桃夾綜合征合并腎臟器質性病變的超聲診斷與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15, 13(5):518-520.
[2]白繼瓊, 張翥, 馬繼偉,等.胡桃夾綜合征合并腎臟器質性疾病的診治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2012, 13(10):899-900.
[3]任虹蓉, 張愛平, 姜曉宇,等.胡桃夾綜合征合并腎小球疾病患者臨床與病理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 2016, 29(4):79-83.
[4]解逸華.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胡桃夾綜合征臨床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 2013, 29(16):2765-2765.
[5]吳瑕, 張碧麗, 王文紅,等.胡桃夾現象與腎臟器質性疾病關系的探討[J].天津醫藥, 2011, 39(10):975-976.
[6]黃猛, 張超學, 陳慶,等.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胡桃夾綜合征的臨床價值[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12, 47(5):604-606.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nutcracker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renal organic disease.Methods: Between December 2014 and December 2015, 18 patients with nutcracker syndrome were treated with two-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 Doppler flow imaging and spectral Doppler imaging for abdominal aorta and left Renal vein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position relationship were investigated.The angle of anteroposterior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was measured in the posterior extension and supine position of the spine.The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left renal vein were measured, and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tests and DSA (digital subtraction imaging) were compared.Results: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4 patients with nutcracker syndrome, 14 patients with renal organic disease, 2 patients with membranous nephropathy,3patients with minimal change nephropathy, 4 patients with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IgA nephropathy example.Conclusion: Ultrasonography has a very high clinical value in the nutcracker syndrome with renal organic disease.
Nutcracker syndrome; renal organic disease; ultrasound diagnosis
R692;R445.1
A
1672-5018(2016)11-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