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霞
(華北電力大學 現代電力研究院, 北京 102206)
?
基于“育人”功能的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評價標準的思考
劉秋霞
(華北電力大學 現代電力研究院, 北京 102206)
高等學校的科技評價,對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教師發展、學科評估、學校發展目標的達成以至對數十年后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形似樂隊的“指揮棒”。強調高等學校的科研評價必須既包含有一般科研評價的標準,并且應該與學術研究成果相融合耦連的“育人“成果。而這一育人成果的標準如何合理與科學地構建是一個尚未明確提出和解決的難題,本文就此作了初步的探討。
高等學校;科研評價;“育人”標準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發展與改革的深入,高等學校科研評價的論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它不僅對科研工作本身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直接影響到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教師發展評價、學科建設評估、大學建設“排名”,并關聯到學校管理與國際交流等廣泛的層面,雖然上述的學校、學科、教師的評價單元有所不同,但評價的主調相近。為此,教育部在2013年11月專門頒發了“教育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的文件,對高等學校科技評價的成績和存在問題作了全面分析,對科研評價的指導思想和高校科研評價的分類評價和開放性評價的實施,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并在京、滬、粵等地分類實施不同重點改革的試點,開啟了高校科研評價改革的新階段。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所開展的科學研究必須與培養人才的第一使命相結合,大學的核心任務是育人。因此,高等學校科研評價體系必然要求與此核心任務相適應。本文在此基礎上,分析大學科研的特點和相關科研評價的教育學思想,從育人的視角討論適應于這一特點的科研評價標準,并提出相應的若干實施建議。目的在于拋磚引玉,期望這些思考對科研評價改革的討論有所裨益。
高等院校的科研評價是科研評價中的一個子集。它具有科研評價的共同性,又由于他是在從事人才培養的高等學校中進行的,所以又具有科研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特征。但以往大多數通行的科研評價中,經常將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院所的科研評價基本框架與評價標準移入高等學校的科研評價中來,而且科研評價卻是以行政主導、統一、量化為其主要特征,然而其評價結果直接影響及教師發展、學科評估和學校經費籌措等一系列的人事—財務—教育系統。
那么高校中的科研評價應該有哪些與一般科研評價不同的特征呢?
其一,學校要從事科研發展學科,但高等學校最主要的使命是培養人才。而培養人才,要和研究相結合,教師從研究中走向學術前沿,在和研究生和學生們一起研究中,探索科學的奧秘,研發新的技術,并將它貢獻給國家和社會并開展國際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精神,試問,有多少高等學校的科研成果沒有研究生和學生的參與?其科研成果獲獎項目、論文作者也離不了參與學生們的名字。如若釜底抽薪,高等院校沒有了研究生和學生,它的科研成果會變成什么樣?它自身還具有高等學校的性質么?
其二,高校科研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從事研究和創新的學生。他們就像種子一樣,撒向國內和國外的許多單位。高等學校科研的一個最重要隱性成就,就是校友們畢業以后對科技和社會的貢獻,而這些貢獻是他們在高校的培育下努力的結果,因此它在科研評價中應予以考慮,這就是高等學校科技貢獻中常常說的“出成果,出人才”。但以往高校科研評價中,只重成果,輕人才產出。嚴重的只講出科技成果,少講或不講結合科技研究的人才產出。其實高等學校的科技成果與人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
其三,再細說高校科研培養人才,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在工作崗位上出更多的成果,還在于研究型的學習和科研實踐中,引導學生學會了科研的方法論,以及尊重知識產權、實現團隊合作、秉持科研誠信、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求真務實的學風。
因此,誠如教育部文件所指出的:“科技評價對高等學校的辦學行為具有突出的導向作用”。在深化科技評價改革的指導原則中明確提出要科教結合,推進科教結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導向。高等學校中科研和教學是不可割裂的育人行為的兩個方面,不是可以分割的兩件事物。追溯歷史,德國的洪堡在倡導大學要進行研究,說的是在“大學”中要進行科學研究,不是撇開大學的任務只說要提倡研究。因為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源泉,是培養高質量學生的必由之路。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就任北大校長時的演說中所表明的:“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今諸君茍不于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任事,擔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其本意在于通過“研究高深學問”的途徑,達到“育才”的目的。因此高校的科研評價不應該離開這個基本出發點與落腳點,評價標準的制訂以及評價科研目標的達成,應該與一般的研究院所的科研評價有重要區別。這也是討論區別“科研評價”與“高校科研評價”的一個重要的特殊視角。
一般地說,科研具有多樣性:如果說對于基礎研究的科研工作,它的評價應該是重在揭示客觀事物運動的規律,通常人們稱之為“頂天”;對于從事應用性質的研究和開發,應該重在解決實際發生的造福于人民的工程問題和社會需求,稱之為“立地”。當然,這兩者之間還有廣闊的中間地帶,則應該兼顧兩者,對于一般意義的科研評價,其評價標準的樹立,即應當是要么“頂天”,要么“立地”或者能兼容兩者。
但是,對于在高等學校中的科研評價,高等學校有一個很核心的職能,就是“育人”。通過科研提高教師培養人才的質量,也通過研究來培養人。因此,在高等學校中進行科研評價,不能只要求“頂天”或“立地”,應該同時有“育人”的標準存在。這是大學的功能與性質決定的。這恰恰是當前流行的“大學評價”中,那些著名的排名榜如“泰晤士報”、“美國新聞”所竭力傳播而被國內大學所推崇的那些評價中所未曾被重視的。
在分類評價的標準中,對于基礎類研究的評價重在其創造與創新,對應用類科研評價重在應用成果和社會與市場的認可和增進人類福祉的貢獻。但對于科研“育人”的評價標準的內涵應該有哪些?當前科研評價中缺乏“育人”的評價標準,它的內涵尚須作更深入的研究與建構,但可舉出一些必須考慮的方面作為今后構建標準相關部分的參考:
1.結合科研,對教育過程和課程的反饋作用,如新方案、新教材、新實驗和新的實踐環節;
2.學校在推動科研與教學的結合與融合方面所做的努力;
3.結合科研培養的研究生的成果(數量和質量);
4.所培養的研究生對科研創新成果的貢獻度和對教師在科研育人、科研作風、科研倫理、科研方法的認可度;
5. 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以及用人單位對培養人才的質量反饋和相關信譽度;
6. 科研工作對培養人才在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的貢獻的達成度;
7. 教師在科研中對育人的投入度以及學校在吸引教師投入方面的政策努力,等等。
通過典型試點案例的分析與總結。還可以列舉一些“科研育人”的次級指標來。迄今為止,科研評價中涉及科研育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尚屬缺乏,這正是本文提出的應當鼓勵與加強研究的一個有意義的題目。
2014年開始,教育部通知實施以研究生質量為中心的學科自我評估和審核評估。如果高等學校的科研評價與學科評估合理地在“育人”方面能納入科學的評價與評估標準,實現科研與育人的實質多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則對國家的人才培養而言,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科研評價是一個“指揮棒”。而現實生活又使它成為高校運行管理的一個關鍵的“節點”。因為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它深層次關聯到教育的本質與教育價值觀。雖然科研評價的對象是項目,而教師職稱評價的對象是個人,但科研評價最直接地影響到教師的職稱評定和職務的評聘以及工資待遇的確定與升遷。因而,它從一個科研的“評價”變成社會學與管理學所面臨的系統性問題。
大學的科研評價應當以人為本,求真創新,促進教師發展,提高學生培養質量,肩負高等學校育人的根本任務。然而與大學教師職務評聘相關的標準,過分關注論文發表與獎項等級、項目層次和經費數量。因此,2013年教育部文件明確指出:“科技支撐教學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導向不夠”,明確大學科研評價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高等學校的科研項目是接受科研評價的主體。高等學校本身對建設符合學校育人根本任務和發展宗旨的科研評價體系,負有建議之責和使用之權。但人們恰恰發現,各類高等院校的科研評價均不同程度受國際流行的種種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的影響,有的甚至有巨大的影響。例如流行的國外泰晤士報和美國新聞的大學排名,其中論文發表和論文引用就占了總分65%有余,這些過時的舊式的科研評價、教師評價、大學評價已經相當程度地污染了大學校園內正常的科技發展、人際關系和人才培養的生態。我們不能僅僅關注評價大系統集合的一部分而忽略了有重要意義的另一部分。如果在評價基本的概念上,漏掉了許多重要的因素,則可能出現對正確導向的某種偏離。慶幸的是,覺醒的校園已經正面提出了正確進行科技評價的命題。教育部也于2013年底發文,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體制的改革。將“科教結合作為深化科技評價改革“的原則加以確定,把“創新人才培養”列為科技評價的重點之一并對多樣性分類評價、開放性評價、同行評價、代表作評價、引進第三方評價和國際評價,實現管、評、辦的分離等提出實施的條則,并指導有關單位開展高等學校科技評價的試點。應該說高等學校的科技評價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并期盼著改革的成功。
大學的科研評價是無形的“指揮棒”,其威力之強大足以影響及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師的發展路徑和大學本身的總體目標之達成,影響及整個高等教育系統并直接影響及國家數十年的未來發展。我們應當從明天的人才召喚來審視大學的科研評價。這不僅是理論上的需要,更是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意義。教育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從指導原則及實施框架上已作了全面的敘述。高等學校十分期望從明天發展的需要,加強對高等學校的投入,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關于教育改革特別是體制與機制改革的要求。在高等學校中,實現在科研評價中教育思想的轉變,組織隊伍深入研究科研評價中如何正確體現“育人”的要求,在試點的實踐基礎上,實行可操作的實施方案,使得在高等學校中,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融通耦合相得益彰。
[1] 王小梅. 高校科研評價應與自身使命相適應[N].人民日報, 2015-07-21(16).
[2] 周光禮,馬海泉.教學學術能力大學教師發展與評價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3] 藍勁松.致知窮理——大學發展的多維探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17-433.
(責任編輯:杜紅琴)
2016-04-30
劉秋霞,女,華北電力大學現代電力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
G526.3
A
1008-2603(2016)03-0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