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菲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反復發作性的以痰鳴氣喘、氣道高反應性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癥性肺系疾患[1]。該病患者在病情發作時常伴有喉中哮鳴、呼吸困難等癥狀,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因喘息劇烈而無法平臥。中醫認為,支氣管哮喘屬于“哮證”、“喘證”的范疇,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失于表散、邪蘊于肺,導致肺氣塞阻、氣不布津、痰飲內停所致。當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夾痰飲侵犯肺臟時,肺臟的宣降功能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進而導致患者出現悶喘、咳嗽、咯黃白痰等癥狀。當患者患病日久,外來之邪會入里化熱,導致熱邪傷陰,進而使患者表現出咯吐黏痰、舌干、舌質暗、苔白膩而干、脈沉等寒飲夾熱的臨床癥狀。小青龍加石膏湯一方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篇》第14 條:“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在臨床上,此方主要用于治療寒飲夾熱型的肺脹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治外感風寒、內有痰飲郁熱之證候。此證候患者既伴有發熱、惡寒、頭痛等風寒表證的臨床表現,又存在咳嗽、胸悶、氣短、痰多而質稀等痰飲犯肺之里證的臨床表現。在臨床上,多數支氣管哮喘患者并沒有風寒表證的表現。但是,只要其病機符合痰飲郁熱,即可使用本方對其進行治療。這是因為麻黃與桂枝相配伍,可起到發散風寒、宣肺平喘、通陽化飲、清熱除煩的效果,主治因飲熱內郁、濕阻氣逆而表現出喘息、咳嗽、咯痰、煩躁、無汗、苔白、脈浮滑等癥狀的患者[2]。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平均小青龍湯之藥性, 當以熱論, 而外感痰喘之證又有熱者, 十之八九, 是以愚用小青龍湯三十余年, 未嘗一次不加生石膏。即所遇之證分毫不覺熱, 或脈象有熱者, 則必加生石膏五六錢, 使藥性之涼熱歸于平均。若遇證之覺熱, 或脈象有熱者, 則必加生石膏兩許或一兩錢。若因其脈虛用人參于湯中者, 即其脈分毫無熱, 亦必加生石膏兩許以輔之, 始能受人參溫補之力。至其證之或兼煩躁,或表里壯熱者, 又宜加生石膏至兩半或至二兩, 方能有效”。張仲景認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飲為陰濁之邪,非溫熱藥不能運化”。因此,在小青龍湯的基礎上加入石膏是小青龍加石膏湯遣方用藥之妙處所在。
王某某,女,62歲,于2015年9月4日來我院就診。患者的主訴是:悶喘伴咳嗽4年,加重1天。患者的現病史是:患者于2011年2月因外感風邪而出現悶喘、難以平臥、咳嗽、咯痰等癥狀,被確診患有支氣管哮喘。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靜息及活動后無悶喘的癥狀,偶有咳嗽、咳痰的癥狀。此后,患者每遇寒冷天氣或聞及異常氣味時,其病情就會發作。患者平日使用“舒利迭”控制癥狀。1天前,患者因受涼后再次出現悶喘、夜間難以平臥、咳嗽、咯白黏痰等癥狀,自服“頭孢氨芐膠囊”及“氨茶堿片”(具體用藥量不詳)后,效果不佳,遂來我院就診。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胸悶、氣短、夜間難以平臥、咳嗽、咯灰白黏痰、腹脹、便秘、舌質暗、苔白膩而干、脈沉。患者的中醫辨證診斷結果是:哮證(寒飲夾熱型)。治療原則及治法是:解表化飲、宣肺平喘、清熱化痰,可使用小青龍加石膏湯進行治療。小青龍加石膏湯(加減)的藥物組成是:麻黃6g、桂枝12g、白芍15 g、干姜10 g、細辛3g、半夏15g、五味子15g、紫苑20g、生石膏30g、杏仁10g、川貝15g、栝樓仁15g、桔梗10g、枳殼10g、厚樸15g、甘草6g。
在此方中,麻黃、桂枝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桂枝配伍白芍可起到調和營衛、顧護衛表的功效;干姜、細辛、半夏具有溫肺化飲的功效;白芍、五味子具有收斂肺氣、防止溫散太過的功效;杏仁、川貝、栝樓仁、桔梗具有清肺、化痰、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枳殼、厚樸具有行氣寬胸、降氣除滿的功效;生石膏具有清肺熱的功效,方中重用生石膏,可起到寒熱并用、溫而不燥、寒涼而不傷正的功效。將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解表化飲、宣肺平喘、清熱化痰之功效。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較難治愈的呼吸系統變態反應性疾病,屬于中醫“喘證”、“哮證”的范疇。該病的病因病機錯綜復雜,并且常會不斷演變。張仲景堅持“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治病原則,并抓住這一關鍵,在臨床實踐中靈活應用經方,辨證論治,體現了中醫治療疾病的奧妙。小青龍加石膏湯注重寒溫并用,是治療外感風寒、內兼痰飲化熱的經方,能使表里錯雜之邪得以速解。目前,臨床上使用該方治療支氣管哮喘(寒飲夾熱型)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JUSTICE J P,BORCHERS M T,CROSBY J R,et al.Ablation of eosinophils leads a reduction allergen induced pulm onary[J].Am J Ph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3,248(1):169-178.
[2] 郭章華.仲景經方治喘臨床應用述評[ J] .吉林中醫藥, 20 13.10(10):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