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麗
(山西省運城市同德醫院 彩超科 山西 運城 044000)
在神經內科常見的急癥中,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較高。此病多由顱內外血管病變引發。此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如何有效地提高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早期確診率一直是臨床上研究的重要課題[1]。為了探討分析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在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價值,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近期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4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頭顱CT檢查、病理檢查予以確診,其臨床癥狀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頒布的關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他們的年齡在41~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2±1.7)歲。其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7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有9例,有過度飲酒史的患者6例,有吸煙史的患者10例。本次研究排除有既往腦出血傾向及急性腦血管病史的患者,并排除近期腦部受創或進行過腦部手術的患者。
我院對這40例患者均進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進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的方法是:本次研究使用的儀器為SEQV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將探頭頻率設置為5~10MHz。醫護人員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將其頸部充分暴露出來,使其頭部偏向一側,取一軟枕墊在患者的頸下,沿著患者的頜下角、胸鎖乳突肌前緣對其頸動脈進行全方位的掃查。
觀察這些患者的頸動脈血管有無出現狹窄的情況,并計算其管腔的狹窄程度。管腔的狹窄程度=(正常-最狹窄)管腔的直徑/正常管腔的直徑×100%。
①閉塞:患者的頸動脈血管無彩色血流通過,其狹窄率為100%。②重度狹窄:患者頸動脈血管的狹窄程度為70%~99%。③中度狹窄:患者頸動脈血管的狹窄程度為30%~69%。④輕度狹窄:患者頸動脈的血流動力學無明顯改變,其頸動脈血管的狹窄程度為0~29%。
我們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兩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病理檢查的結果顯示,在這40例患者中,頸動脈閉塞或狹窄的患者有15例,椎動脈發育異常或狹窄的患者有9例。對這40例患者均進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其中,頸動脈閉塞或狹窄的患者有14例,其準確率為93.3%。在這14例患者中,頸內動脈起始部狹窄的患者有6例,頸總動脈竇部動脈狹窄的患者有6例,頸總動脈干部狹窄的患者有2例。椎動脈發育異常或狹窄的患者有8例,其準確率為88.9%,在這8例患者中,椎動脈起始部狹窄的患者有1例,椎動脈閉塞的患者有2例,椎動脈發育異常的患者有5例。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有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歐美國家,有8%的短暫性腦缺血及10%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頸內動脈閉塞性病變是誘發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在亞洲國家,有50%的短暫性腦缺血和30%~40%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由頸內動脈閉塞性病變誘發的。腦血管意外、短暫性腦缺血是頸內動脈閉塞性病變出現的危險信號[2, 3]。近年來,臨床上通常使用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診斷,效果不錯。有研究發現,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幾率為100%。由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機制較復雜,在臨床上公認的發病機制為末梢低灌注學說和血栓-栓塞學說。這兩種學說都認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破裂并形成血栓,造成患者頸動脈的遠端血管發生栓塞,進而出現斑塊潰瘍的情況。因患者頸動脈的管腔突然閉塞,其頸動脈出現嚴重狹窄的情況,使其頸動脈血管的血流呈低灌注表現。動脈粥樣硬化是發生于血管內膜的一種炎性反應,斑塊內的膠原蛋白因炎癥反應發生溶解,進而使斑塊出現破裂的風險增大[4]。
在對頸動脈閉塞性疾病和頸動脈狹窄性疾病的臨床診斷中,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有研究發現,頸動脈血管發生輕度狹窄的患者進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頸動脈血管的血流速度變化不明顯。但頸動脈血管發生中度、重度狹窄的患者,其頸動脈血管的血流速度在狹窄處的近端會明顯增快,在狹窄處的遠端會出現低灌注的表現,且血流的速度降低。進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是對顱內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進行探測的一種有效手段,該方法具有無創、簡單、費用低、無輻射的優點,可對患者頸動脈的血管有無出現閉塞、狹窄及血管內膜有無斑塊形成進行判斷,并對患者頸部血管存在的血流變化進行動態觀察。在臨床上,定期對此病的高危人群進行頸動脈彩超檢查,可發現其頸部動脈血管發生的早期病變,為對其進行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5]。
用頸動脈彩超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診斷的優點在于:①患者的頸部動脈血管在淺表位置分布,對彩超檢查造成的干擾較小。整個檢查在無創的條件下進行,可對患者的頸動脈進行觀察,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因素的干擾。與之相比,用CT血管造影檢查對此病患者進行診斷雖然具有分辨率較高,可通過曲面重建、容積再現、最大密度投影等技術對患者頸動脈斑塊的范圍、形態進行全景式掃查等優點,但是,該診斷方法在分辨斑塊的性質及斑塊檢出率方面的優勢并不明顯,且患者在進行檢查時接受的X線照射量較大,可引發患者出現造影劑過敏等不良反應。進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雖然可顯示患者頸部動脈及顱內動脈血管的具體情況,并且可多平面成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是,在進行此項檢查時儀器發出的噪音較大,檢查的時間較長,患者無法耐受,而且檢查結果也常出現假陽性的情況。②進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的空間分辨率較理想,可多方位地掃描患者頸動脈的血管,對其血管內斑塊的表面、形態、大小等情況進行觀察,并可有效地評估斑塊是否為易損斑塊。③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可以根據回聲的強度來判斷斑塊的種類。如果斑塊為鈣鹽沉積性斑塊,且呈穩定表現,聲像圖中會有類似鈣化表面的強回聲區。質地較軟的不穩定斑塊可出現脂質回聲,且回聲較弱。扁平斑塊由少許的鈣鹽及纖維組織組成,此類斑塊的回聲呈不均勻表現。④進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可以對患者頸部血管內膜-中膜的厚度進行測定,可有效地提高斑塊的早期檢出率。當患者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斑塊時,可損傷其血管內膜的功能,造成脂質堆積,使其血管內膜增厚。對于腦缺血癥狀較為明顯、進行血脂檢查的結果呈異常增高表現的患者,臨床上應測量其頸動脈血管內膜-中膜的厚度。對于內膜-中膜的厚度>1mm的患者,需警惕其發生動脈粥樣硬化。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可明確患者頸動脈狹窄、閉塞及微動脈發育異常的具體部位,為此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此診斷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韓景剛. 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意義[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6): 1027-1028.
[2]黃志志.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病變與糖代謝的相關性分析[J]. 海南醫學. 2012, 23(11): 23-25.
[3]佟麗媛,王田蔚,方樂,等. 缺血性腦血管病與頸部血管動脈硬化斑塊的相關性[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9): 2137-2138.
[4]韓景剛. 頸部血管彩超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意義[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6): 1027-1028.
[5]徐春影,陳簡慶. 血管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中的應用[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1, 19(8): 1352-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