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材講析
[事件概要]
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稱,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0%,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個百分點。與2013年相比,期刊和電子書的閱讀量均有所提升,紙質圖書和報紙的閱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56本,與2013年的4.77本相比,減少了0.21本。超四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近七成的成年國民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舉辦閱讀活動。
[深層解讀]
1.閱讀的真正危機。閱讀的危機不是書店倒閉,不是不看書。真正的危機,一是讀圖和娛樂時代讓讀者養成的思想惰性。就本質而言,高質量的閱讀是艱苦的勞動,科技的便捷與閱讀的苦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二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學會選取有效信息,換言之,分辨什么是好書什么是爛書。
2.時代氛圍決定了人們讀書的實用性目的。在現代化發展的起飛階段,工具性的不斷增強,讓人們為就業和升職不斷充電,拼命學習個人的實用性知識,比如外語、會計或者司法考試。有專家肯定地表示:“這實際上是現代化發展的悖論造成的,工具性急劇增強的另一面,是人文精神和終極價值的衰落。”
3.在市場化發展的道路上,為迎合某些人的享受需要,很多文化產業公司愈發強調視覺沖擊。比如人們常說的讀圖時代,這種方式的確讓人少費精力、感覺輕松。正是這種可視文化產品對傳統閱讀造成了主要的沖擊,而經典傳世的作品不可能都變成圖畫。伴隨時代和價值觀的變遷,現代人在閱讀中更傾向于娛樂和消遣,而系統、全面、充實精神世界的閱讀是少之又少。這就造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大的陷阱——人文精神的缺失。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和基礎,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閱讀息息相關。如果一個民族真正進入到讀圖時代,其抽象思維的能力肯定會有所退化。
(二)相關鏈接
1.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現在一些家長則認為“書籍是考生升學的階梯”。當我們把讀書的標準狹隘地定為“是否有利于發展孩子的考試能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考試經驗,是否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考試分數”這“三個有利于”時,讀書或許成了一場噩夢。于是,我們自然可以理解那些為考試而讀書的青年,為什么會在考試后就把教科書一燒了之,轉而又迅速地投入網絡的懷抱。
2.“閱讀調查”的結果讓我們擔憂,但另一項調查結果卻令我們臉紅——法國民調機構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網絡盛行的今天,法國仍有三分之二的圖書讀者年齡在35歲以下。在我國,則有半數左右的年輕人表示“沒時間”或“不習慣”讀書。
3.法國政府鼓勵這樣一種認識:閱讀并不僅僅是一種隱私行為,而是要和別人的思想相遇,把自己向世界展開。因此,法國行之經年的讀書節,成了傾國家之力去推動的文化盛典。同時,法國的出版系統也在盡力從技術層面增進青少年與書籍親近的可能性——據法國《閱讀周刊》的一項調查顯示,那些小巧玲瓏可裝人口袋的書,是深受15歲到19歲青少年喜愛的隨身良伴。
4.20世紀80年代是閱讀的黃金階段。那時由于信息渠道來源單一,大家除了閱讀,似乎也沒有其他可供休閑的東西。而今天,我們可以看電視,欣賞影碟,可以上網,甚至讀書、寫字都可以在電腦上用鍵盤快速地完成。寫一篇論文,我們不再需要去圖書館搬個梯子爬上爬下查閱資料,一切均可以在“關鍵詞”的檢索中完成,然后直接復制過來。這種快餐式、功利化的簡單勞動,讓現在的“創造”比從前的“糨糊+剪刀”更為簡捷。然而,如此制造出來的文字,幾乎成了千人一面的東西。我們幾十年后的閱讀會不會成為同一個模本的變形呢?
(三)素材運用
[應用點撥]
該組材料可以用于論述讀書的有用與無用,論述真正的閱讀與功利性閱讀,論述碎片式閱讀與經典閱讀;
可以闡述讀書的價值,讀書與人生,讀書與心靈的成長,讀書與國家、民族興旺的關系等;論述心靈的浮躁與沉靜等;
還可以由書產生聯想,寫有關書與讀書的故事、情感。
[作文示例]
1.作文題[2011年高考湖北卷]
以“舊書”為題,寫一篇作文,題材不限,主題不限,體裁不限,800字以上。
2.審題立意
“舊書”是一個偏正短語,由形容詞“舊”+名詞“書”構成。世間之書,林林總總,分類眾多。但也可以只分為兩種:“新書”與“舊書”。今日之新書,即是明日之舊書。每一本舊書可能會有一個與之相關的舊情或舊事。故行文之中,當把書之“舊”的特點寫出來。還須注意舊書不等于古書。什么意思?就是說作文時不能偷換概念,嶄新的《史記》《紅樓夢》不是舊書,而高一時用過的課本卻可以算作舊書。
若選擇寫人記事,可以把“舊書”作為行文的線索,通過“舊書”串聯起一段段珍藏久遠的故事。或波瀾起伏,或攝人心魄,或奇特絢爛。此時“舊書”之作用恰如巴金《小狗包弟》中的包弟、陸蠡《囚綠記》中綠色的常春藤、博爾赫斯《沙之書》中的圣書。
若選擇感懷抒情,可把“舊書”作為制文的觸情點,使“舊書”成為抒寫情感之源泉之依托。或睹之而憶昔,或因之寄所托,或借之而傷懷。此時“舊書”之作用又如斯特林堡《半張紙》中的那張紙,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中的樓閣,余秋雨《道士塔》中的王道士塔。
若選擇緣事析理,可以把“舊書”作為說理的導引,或闡發讀書治學“求新與守舊”之態度,或指喻“新書”“舊書”轉變之中包蘊的身邊事、身邊理,或歸納“舊書”所承載的符號意義與人文氣息。此時我們可借鑒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志賀直哉的《清兵衛與葫蘆》、魯迅的《戰士與蒼蠅》《夏三蟲》和林庚的《說“木葉”》。
3.作文
舊書
我喜歡新書,卻更喜歡舊書。
新書,封面平整,棱角分明,書卷之間有股好聞的、淡淡的油墨味道。一本新書捧在手中,仿佛一個等待開啟的秘密的大門,門背后到底有什么美麗風光,讓我遐想。閱讀前的猜測,閱讀時的快樂,閱讀后的陶醉——新書的好處很多。
舊書,邊角上已經有了折皺了,甚至可能挨上了一些油漬了。舊書不再像早上吸飽露水的花草一樣挺拔,更似黃昏有些蔫掉的葉子。
不過,我還是更喜歡舊書。
舊書中有我的思考,我的快樂,我的悲傷。
我喜歡做筆記,在書卷的天頭地角寫寫自己的感受。端午節為何與紀念屈原相關聯?趙子龍為何能在長坂坡脫身?賈母為何對薛寶琴寵愛有加?水滸世界唯一的大俠是誰?孫悟空為何前后表現相差懸殊?高力士竟然是大唐忠臣……
我還喜歡在書卷上胡亂寫些當天的事情。“天下雨了,今天送別同學,有些難過”“今天頭很疼,喝了很多酒”“看到初中的同學,竟然已經結婚了”……多年之后再看到這些文字,往往讓我墜入回憶之中。和友人的點點滴滴,生活的快樂悲傷,者5涌上心頭。歲月讓我們淡忘很多,卻又讓我們牢牢記住了一抹微笑、一個眼神、一個背影。
在書店里,我喜歡找書架的最下面一排或者最上面一排。中間幾排大都是一些熱銷圖書,一些速朽文字。我偶爾會買一些,免得自己落伍。但更喜歡翻找那些滿是灰塵的角落,常常能發現一些罕見的好書。我的很多豎版繁體的書,都是在那角落找到的。一些書,還是80年代出版的,從書架的中間一層層移動,變成了最高或者最低,成了邊緣的書,一如現在的純文學、純學術。
在書攤上,老板們大都會把書分出門類,標出不同的價格。干干凈凈的書貴一些,有前主人筆跡的書要便宜一些。我很喜歡買那些有前主人文字的書。在和作者精神交流的同時,我可以猜測當初的主人看書時候的姿態和容顏,于是,看書是一樂,遙想是一樂,同時獲得雙份的快樂,是多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