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布拉德福德
自2014年2月以來,20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以下簡稱G20)國家里已有8位新的國家領導人上任。這也是繼G20成為國家領導人級別的會議之后,首次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出現如此多的新任國家領導人。這一現象將為中國即將主辦的2016年G20峰會注入新的活力,以進一步強化這一會議全球領導人論壇的新角色。
從2008年到2010年,在華盛頓、倫敦、匹茲堡、多倫多和首爾先后舉辦了五次G20峰會,為金融危機提供了所需的全球危機響應機制。隨著2011年歐洲債務危機發生及2012年前其他地區經濟的逐步復蘇,G20峰會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又回到了G20財長會議的種種經濟政策的語境之下,成為領導人級別G20峰會的一個基礎。
盡管G20峰會的作用明顯弱化,但各國領導人在G20峰會期間逐步開始處理安全問題。比如,在2013年圣彼得堡G20峰會上,敘利亞化學武器使用問題在僅有領導人出席的晚餐會上被提出,并持續討論到凌晨兩點半。在2014年布里斯班G20峰會上,烏克蘭問題雖不在正式議題之列,卻成為了當時討論的焦點。在2015年安塔利亞G20峰會上,各國領導人明確地共同商討了敘利亞問題以及移民帶來的安全問題,最終不僅有針對安全問題的聲明,并將這一問題視為全球性的經濟議題。
納入了安全問題的G20峰會已經開始逐漸由經濟會議轉變為全球領導人論壇,但仍有很多待完成之事。G20國家領導人需要將自己的參會議題與他們各自國內公眾關心的問題聯系起來,而不是忽視普通民眾,僅去關注市場、金融板塊及商界精英——后一種情況實際上一直是其主要模式。
這種改變正是2016年將要發生的。中國力圖抓住此次主辦G20峰會的契機,來推進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這個宏大的發展計劃先后在2015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峰會獲得批準并得到當年12月巴黎全球氣候變化框架的同意。如今,計劃的實施是中心問題,在人們所說的“2030議程”(2030年可持續發展計劃)的三大內容中,基礎設施投資至關重要。
2015年9月25日,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華盛頓的雙邊會晤后發布了一份聲明,詳述了更大范圍的國際經濟問題協議以及在現有國際體系內的合作模式,消除了早前的緊張關系。該協議的內容包括“美國支持中國主辦2016年G20峰會”。此外,“雙方支持G20峰會的重要角色……且致力于與其他G20成員國的緊密合作……以實施2030年可持續發展計劃。”
在其他G20成員國的領導人中,可能會為“2030議程”的實施提供支持,并與本國發展重點相適應的,正是在過去兩年內新上任的8位G20國家領導人,他們是:意大利總理倫齊、印度總理莫迪、印度尼西亞總統維多多、歐盟主席容克、沙特阿拉伯國王薩爾曼、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以及阿根廷總統馬克里。上述每一位領導人都有強烈的政治意愿,以采取整合的方式來處理經濟、金融、社會、政治與環境問題,治理好各自國家,同時符合“2030議程”中三大內容的要求。
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取得的出人意料的壓倒性勝利,他所領導的政黨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平臺,促進國有企業對基礎設施投入增加,刺激經濟增長,而把公共債務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這也是2014年布里斯班G20峰會中首次提出的增長策略。特魯多并非個例。多數領導人都面臨同樣的難題,即如何在縮減債務與通過基礎設施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之間取得平衡,這也是“2030議程”的重點。
英國首相卡梅倫可以為解決這個難題注入專業知識與領導力。他曾任聯合國秘書長2015年后發展議程高級別名人小組的共同主席。2013年5月,該小組發布了一份報告,列出了“五項重大改變……是整合2015后議程的基礎,以幫助人類實現這個愿景”,這也成為“2030議程”的關鍵內容?;谶@個經歷,卡梅倫可以就如何實施“2030議程”提供想法與領導力。
2016年,基于中國的動議,美、英、德的支持(德國將在2017年主辦G20峰會),以及8位新任國家領導人帶來的活力,G20峰會將在各方力量匯聚下,從專業型經濟會議轉型為真正的領導人論壇,其中“2030議程”中提出的問題也為將來領導人關注人民福祉與期望提供了戰略愿景。
2016年1月13~14日,G20協調人會議在北京召開,該會議將聚焦于“2030議程”與各方力量的巨大潛能,使2016年中國杭州G20峰會成為全球領導力強化進程中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