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鋼
今天是信息時代,是用戶至上的時代,需要把營銷和產品完全打通。傳統的營銷,只是舉著充分了解用戶的旗號,把產品堆到顧客面前,說,來,把它買回去。但今天,這樣的邏輯已經行不通。今天,營銷從一個技能變成了一個橋梁。
很多人在說粉絲經濟。我認為,品牌的粉絲是靠不住的,企業也不可能靠粉絲存活。否則,黑莓不會倒,諾基亞也不會倒。那么最主要還是口碑。今天的企業做口碑,首先需要一個燈塔。這個燈塔,不是產品,不是服務,而是你的老板,是你的企業家。今天的80后、90后要想了解你的企業,除了體驗你的產品和服務之外,他們會上網查一下你們家老板是誰。如果老板長得太難看,也許他們就不喜歡你這個牌子了。所以在今天,不會講相聲的CEO都不是一個合格的CEO。
品牌需要儀式感來表達內涵與態度。儀式感讓產品成為品牌,而不是簡單的存在。為什么你的愛情不能長久?因為你缺乏儀式感。舉個例子:我們樂視在北京朝陽公園橋的東北角有個欄桿,每天我們的保安出去升國旗要走三個步驟——升旗、降旗、走人。北京天安門門口也升國旗,為什么那么多人看呢?因為在天安門,人家升國旗有100多個步驟。
今天的營銷是什么?正是把每一個細節儀式化。儀式感就是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看待看似無趣的事情。我以前在廣告公司的時候,做發布會只關心兩點:第一,領導坐得舒不舒服,領導的服務好不好;第二,記者請的多不多,會后發稿量夠不夠。但今天的科技公司,關心的遠不止這兩點。這三年來,幾乎沒有一家手機公司、電視公司,會提前告訴你這個發布會是什么內容,他們都在搞懸疑。其實大家早就知道謎底,他們還要裝。所以我說,營銷是一場表演。但在表演過程中,產品和用戶建立了橋梁,品牌通過持續儀式化來傳遞口碑。
很多人說Uber靠的是一鍵呼叫。我認為,Uber真正的殺手锏是“被人告”。別人家的公關,哪里有負面新聞,就第一時間把公關調過去鏟負面,不讓寫,不讓轉。但Uber是走到哪兒都被人告,然后他們總是說,來吧,你告我,我歡迎你,讓我們上頭條。廣州Uber被查的時候,總經理還對媒體說,來,拍張正臉。我只想說,每一個企業都有殺手锏,每個企業都要有自己的風格的東西,不能去模仿別家的公司,你做不到。你要把自己擅長的東西做到極致。
基于樂視生態,我們提倡“重度垂直的產品跨界思維”。我們不是把一堆產品賣給一群已有的“粉絲”,不斷塞給同一群人更多商品,而是力求每項服務都創造新的“信徒”,不斷擴展新的疆域,聚集人,匯聚人。
今天的產品核心的問題是什么?是如何找到你的后續。做電視機的必須要想到你后續的服務是什么。傳統產業鏈里,上游廣電控制電視臺,這些人只關心收視率,只關心廣告費,哪怕你70個頻道,40個頻道在放同一部電視劇,他也不關心。電視機廠家也恨不得你家里面堆滿了電視機。在這樣的產業里誰關注用戶?沒有人。
所以我們做電視的時候,干了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我們把PC和視頻網站打通接線,然后收有線費。當然廣電很不開心,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用戶過癮,這就是用戶利益最大化。這個時代,你得找到新的服務點然后去突破。好的互聯網硬件應該以用戶需求為反向定義。
樂視生態最終的目標一定會做共享。怎么共享呢?以后你不要再買電視機了,我租電視給你。為什么?富士康做出來的電視機都在十年的壽命,但是在座的基本上用個七年就把電視換了。但中國還有5億人,沒見過50寸及50寸以上的電視。所以我們設想:你可以一年換一臺電視,只要每年交一定的折舊費。
做硬件的人不會忘掉出貨量。我們真的要忘掉這件事。你出那么多貨干嘛?又收不到錢。如果你真的做到1000萬臺,剩下的電視機只要讓他每年再交400,這比你每年花更多的營銷費,更多的運營費,去賣那800萬臺電視機更有益。利用新的共享模式去讓用戶為使用權付費,這才是關鍵。在中國這樣廣袤的土地上,現在不是資源緊缺,而是資源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