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康

瞧,火星遇上了神話
火星(Mars)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很早以前,人類就對我們頭頂的神秘星空充滿興趣,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人的長期觀察總結,人們發現,天體運行有一些明顯的特征或規律。由此,托勒密(古希臘人)等人建立了“地心說”,認為日、月、行星都以圓軌道繞地球運動,最外一層是恒星天(所有的恒星都鑲嵌在恒星天上)。“地心說”能初步解釋從地球上看到的常規天象,但無法合理解釋一些常見的奇異天象。遺憾的是它被宗教利用成了“神創世界”的理論依據,禁錮人類的思想進步長達1300多年。
直到16世紀,波蘭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繞太陽轉動。“日心說”解決了困擾人們的關于行星運動的一些難題,所以逐步為世人所接受。第谷、開普勒、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基于“日心說”,從觀測到理論幾乎解決了太陽系行星運動的所有問題。“日心說”最重要的意義是動搖了“神創論”的根基,而19世紀達爾文“進化論”的建立,則進一步埋葬了“神創論”。
當科學正式站上人類文明舞臺的中央,問題來了。如果世界不是神創的,那有沒有地外生命、地外文明呢?這真是個令人“腦洞大開”又嚴肅的科學問題……

? 改造并移民火星是人類的夢想
當地球人遇上“火星居民”
伽利略是第一個將望遠鏡望向浩瀚星空的人,他當時所看到的火星只是一個橘紅色的小點。隨著望遠鏡技術的發展,人們漸漸能分辨火星表面的明暗特征了。荷蘭人惠更斯還測出火星自轉周期約為24.6小時,并首次記錄了火星南極冠。
19世紀后期,意大利人喬瓦尼·斯加帕雷里根據自己的觀測,并結合前人的觀測數據,繪制了一份比較可信的火星地圖。他和同期觀測者幾乎同時發現,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冬季時縮小、夏季時擴張)延伸出的“水道”細線。
美國人珀西瓦爾·洛厄爾(Percival Lowell)是一個天文迷。他在遠離城市燈光、具有沙漠干燥空氣優點的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山上興建了一座私人天文臺。他廢寢忘食地研究了15年,拍攝了數千張火星照片,并宣稱斯加帕雷里等人看到的“水道”,其實是人工挖掘的“運河”,用來灌溉植物,因“水道”太細不可能看見,而前人看到的“細線”應是灌溉區長出的大片植物。洛厄爾還畫出了詳細的構想圖,包括500條以上的運河,他在運河相交處勾出了“綠洲”,并暢想了那里的季節性變化,它們似乎反映了莊稼的榮枯。

? 意大利科莫湖奧爾別墅花園里的戰神雕塑
雖然“水道”是天文學前輩基于當時的遠距離觀測條件,加以想象而得。然而這一設想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直接把地外生命、地外文明問題,從科學的角度真切地擺到了地球人的面前。可想而知,洛厄爾的結論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若真的能在火星上建造如此巨大的灌溉網,則可說明,“火星居民”的歷史更悠久、頭腦更聰明。
火星與科幻的結緣
同一時期,伴隨著珀西瓦爾·洛厄爾關于“火星居民”的科學性推斷,英國小說家赫伯特·威爾斯于1898年出版了科幻小說《世界大戰》。該小說講述了為統治地球,狀似章魚、體大如熊的火星人乘著圓筒形飛行器來到了地球,而地球人卻對此毫無防備。他們操縱著巨大的三腳金屬怪物,成批地絞殺人類。

? 電影《世界大戰》劇照
在威爾斯的筆下,火星人沒有生殖器官,以分裂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他們不飲、不食、不消化,靠捕獲的地球人的血液而生存。火星人使用的武器能發射威力無比的熱線和黑煙,熱線過處留下了死亡與毀滅,黑煙起處城市頓時化為廢墟。而地球上的槍炮、炸藥對火星人幾乎無濟于事。雖然人類奮起抵抗,但人類的武器難以同火星人的武器相匹敵,人類面臨著死亡和毀滅……

? 電影《世界大戰》海報(2005年)
1938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廣播劇,在美國的新澤西州電臺演播。由于小說的描寫太為逼真,當時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社會彌漫著緊張的氣氛,許多聽眾以為真有火星人入侵,紛紛收拾行李到鄉下避難。據統計,當時有超過百萬人離家出逃。這場大恐慌,使得當地政府不得不出動警力。此事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的一大離奇笑話。1953年,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影片獲得了空前成功。2005年,好萊塢著名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又以此為藍本,推出了轟動全球的電影《世界大戰》。
由此可見,當火星遇上科幻,火星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星了,它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世界—天堂,抑或地獄?地球人那種唯我獨尊的優越感頓時蕩然無存。這些精妙的科學暢想,確實震撼了人類的心靈,也著實激發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去探索火星,探索未知世界。
知識鏈接 洛厄爾的“火星”科普書
洛厄爾在那個年代,無疑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行星科學科普作家。他最有名的書包括《火星(Mars)》(1895)《火星及其運河(Mars and Its Canals)》(1906)和《火星,生命的居所(Mars As the Adobe of Life)》(1908)。“火星運河”一說,吸引了無數公眾的眼球,被眾多報紙和雜志爭相報道,也激發了科幻作家想象力的爆發。
火星成科幻“寵星”
縱觀科幻的發展歷程,天文元素一直是其關注的核心題材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雖然天文觀測技術水平還不高,但科學研究結果暗示著不排除存在地外生命、地外文明的可能性。火星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人們首選的幻想目標。
科幻工作者因這些觀測發現及暗示,而有了轟動性的創作素材和盡情想象的空間,所以火星人也閃亮登場了。一時間,由此產生的火星題材作品可謂數不勝數。從文學作品到影視、動漫、游戲,火星承載著人類關于“異域”最美好、最恐怖的想象,其情節更是充滿愛恨情仇,甚至刀光劍影。
火星在世界電影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是科幻電影中耀眼的明星。關于火星的科幻電影,從科學內核上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天文學家還沒有排除火星上存在智慧生命的階段。這時,科幻作家就常常幻想地球人去近鄰的火星串門,主動“拜訪”火星人。比如還是默片時代的1918年上映的《火星之旅》、1924年蘇聯出品的《火星女王艾莉塔》以及1960年的《憤怒的紅色星球》、1964年的《魯賓遜太空歷險》等。也有非常多的科幻作品講述科技發達的火星人對地球人懷有惡意、準備侵占地球的故事。如1990年的《全面回憶》、1996年的《火星人玩轉地球》等。

? 電影《火星人玩轉地球》劇照

? 電影《紅色星球》宣傳海報
第二個階段: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地基天文觀測水平顯著提高,人類發射了探測器近距離觀測太陽系內的天體,甚至有探測器著陸火星。但結果令地球人很失望,目前這些探測并未發現火星人及低等生物。據探測的證據,科學家們推測火星曾經有汪洋大海,曾繁衍過生命,甚至有觀點認為火星是地球生命的“親媽”,而地球是“后媽”。因此,人類前往火星“尋親”、探索是再自然不過了,所以在科幻作品中,人們依然可以大膽地幻想火星。如2000年的《火星任務》和《紅色星球》、2013年的《在火星上最后的日子》、2015年的《火星救援》等。
未來,火星科幻的走向
根據天文學研究,我們的太陽正處于“壯年”時期,再過50多億年才會膨脹死亡。到那時,地球會變成高溫的煉獄,甚至爆炸、碎裂、瓦解。到那時,如果地球人還存在,必然會遭遇滅絕的宿命。在地球末日真正來臨前,人類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另外,科學家又說了,根據目前地球環境惡化的速度,以及人類各種大規模沖突(包括核戰爭)的可能性,地球在未來很可能不再宜居,而火星將是地球人向外大規模移民的第一站或第二站。所以在這之前,人類肯定會在火星上建立基地,甚至改造火星,逐漸把火星變成人類的第二個家園。現在,民間已有“火星一號”這類計劃,有些國家也準備派人登陸火星,有的正緊鑼密鼓地實施著。
因此,未來火星探索以及把火星“地球化”這類科幻題材會非常引人注目。不是嗎?目前關于火星探索的另外一部科幻大片《生命》正在籌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