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立德
“亡國奴”少年的航空強國夢
“我是做過亡國奴的人?!泵慨敾貞浧鹜陼r代,戚發軔常會這樣說。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而后迅速占領東北全境,開始了長達14年的法西斯殘暴統治。他的童年就在這片淪陷的土地上度過。
1938年,5歲的戚發軔隨父母從故鄉遼寧省復縣遷到金州(大連附近)生活。在這座有不少古跡且盛產水果的小城里,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統治和奴化教育在他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痛苦印記。在日本控制下的東北地區,青少年被強迫學習日語并向天皇宣誓效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隨著日本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東北地區的青少年還被視為潛在兵員。
在戚發軔看來,日本侵略軍能在中國肆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掌握了(相對于中國而言)比較先進的科技,其戰機至少在亞洲相當出色。這使日本能經常對中國的大城市和交通線發起空襲,且多數情況下不會受到有效抵抗。

? ?神舟一號發射時戚發軔(左二)在指揮現場
到20世紀50年代初,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東北也被戰亂波及。戰爭初期,美軍飛機時常越境飛入中國領空,偵察甚至襲擊。當時,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的空軍,技術水平處于領先地位,很多飛行員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磨煉,因此不把新中國放在眼里。
已經升入中學的戚發軔發現,美國的飛機經常在東北各地轟炸,但從未到過大連,這是因為當時大連有蘇聯的駐軍。蘇聯當時的空軍也不弱,這也令美國不敢隨意去挑釁。戚發軔在念中學時,曾親自把被美國空軍轟炸掃射的志愿軍傷員從輪船上抬到碼頭,并分別送到醫院醫治,這些慘狀令他非常震驚和痛心。
“航空強國”的種子
受日美空軍侵略欺凌的時局,在他心里播下了“航空強國”的種子,讓他想要為中國打造強有力的空軍盡一份力,結束這種任人欺凌的歷史。高考時他一門心思要學航空,所有3個志愿全填的是與飛機有關的學校和專業。他成功考入了清華大學航空系,又隨著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

從航空“轉行”投身航天
隨著美、蘇、英等國吸收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火箭技術的成果,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導彈成為一種實用武器,與之同源的技術則為人類敲開了進軍宇宙的大門。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將人類帶入航天時代。鑒于此,新中國領導人也決定發展人造衛星技術追趕世界科技潮流,研發核武器與導彈技術也被納入議事日程,以提升解放軍的戰斗力,保衛國家的獨立和尊嚴。
戚發軔“航空強國”的理想也因時局而發生了一些改變。1957年他畢業后據所學專業被分配到剛成立的國防部五院,成為解放軍的技術人才。這是新中國首個為研制導彈、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有航空基礎知識的人才是他們急需的。神秘的色彩包裹了這一群特選而來的研究者,但即使是對他們而言導彈也是更神秘的存在。由于外國技術封鎖和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底子,整個研究院里除了院長錢學森外沒人知道導彈究竟為何物。
1957年年底到1958年年初,中國決定派技術人才到莫斯科的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進修導彈技術,戚發軔也被選中參與此次留學。但在突擊學習了兩個月俄語后,蘇聯又拒絕中國軍人前往進修。為了學習當時最前沿的導彈知識,上級命令戚發軔他們轉業,再以平民留學生的身份前往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因蘇聯在提供援助的同時,擔心中國將導彈技術完全學到手。又因戚發軔是在總體設計部工作,他們不希望中國誕生導彈、火箭的總設計師,戚發軔的留學申請恰好是導彈與火箭總體設計專業,故而被蘇聯以“涉及本國機密”的理由拒絕了。
留學之路走不通,戚發軔卻并不氣餒,而是立刻開始向國內的蘇聯援華專家請教。但到了1960年,由于意識形態分歧和蘇聯對中國主權的覬覦,中蘇關系全面破裂,蘇聯撤走了所有專家和技術資料,最后一條求學之路也徹底斷絕。但3次求學不成的曲折和變故,反而堅定了他繼續這一事業的決心。

? ?飛船發射前戚發軔(左一)為宇航員準備座椅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意氣風發的戚發軔參與了中國第一枚仿制導彈東風一號的研制工作。他搞過導彈后又進入一個近似的領域,參與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結構和總體設計,提出了簡單可靠的火箭三級與二級分離方案,在飛行試驗中得到了驗證。正當他打算在火箭研制的天地大干一番時,主管軍事科技的聶榮臻元帥親自批準把他和另外17位航天領域的專業人才,調往新成立的研制衛星的研究院,即后來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他們也被后人稱為“航天18勇士”,成了中國走進航天時代的重要骨干。
戚發軔小傳
戚發軔(1933年4月26日-),遼寧省復縣人。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57年畢業于北京航空學院。1976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飛船的研制,擔任過多顆衛星和飛船的總設計師,曾任研究院副院長、院長。他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關鍵人物。
錢學森院長親自授課
“為了揭開導彈神秘的面紗,錢學森院長親自給我們主講了《導彈概論》。我上大學時就對錢學森崇拜已久。終于能當面聆聽他講課,領略他的風采和智慧是最讓我興奮的體驗。我這個‘門外漢第一次走進了一個全新領域,見識了導彈的神奇與威力。這讓我暗下決心要為祖國的國防科技事業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乃至生命!”戚發軔說。
從此,他就成了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塊“磚”,親歷了中國導彈研發和航天領域的一系列重要歷史瞬間。
衛星緣
1967年,戚發軔的工作從火箭轉向衛星研制,并成為中國自行研制的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之一。此后,他又主持了東方紅二號、風云二號、東方紅三號等6種衛星的研制。
“神舟”飛船的幕后“舵手”
1992年,已59歲的戚發軔接受了一項新任命:中國“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總設計師。他從擔任總設計師開始,一刻也未停止對飛船研制工作的高標準、嚴要求。從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到被稱為“最后一次彩排”的神舟四號飛船,凡是能被預想出的、在航天飛行時萬一會出現的問題,他都要求設計人員千方百計去發現和尋找。

?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后戚發軔(左一)在航天城與楊利偉會面
按照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爭八保九”的時間表,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需要在1999年里進入太空,如果能在1998年試飛則更好。當時間進入1999年,“神舟”首飛又被列入當年中央提名的澳門回歸、新中國成立50周年閱兵慶典這三件大事之一。面對緊迫的時間和當時薄弱的技術儲備,戚發軔與飛船研發團隊選擇了既穩妥又“冒險”的方案,保留了確保飛船返回中國境內的分系統,去掉了與此無關的分系統,一個簡化的方案。
但就在神舟一號試飛前夕,飛船上一個關鍵的定向陀螺被卡住了,要修復這個組件唯一的方法就是拆開飛船的“大底”,也就是返回艙的“底盤”。那里有上萬根線路盤根錯節,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讓飛船徹底報廢,延誤整個試飛進度。經過復雜的討論和磋商,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指揮決定拆開飛船檢修。
為了做好這個宇宙飛船的“開胸手術”,戚發軔從頭至尾守候在工程現場,關注著每一個細節。飛船的“大底”被小心翼翼地拆開,“五臟六腑”都呈現在維修團隊面前。經過檢查發現,陀螺的電源部分出現了故障,連接航天員系統儀器的一根信號線的絕緣層也被壓壞了。經過檢修后“大底”又被完整地安裝回去,飛船再也沒有發生大的故障。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順利“起飛”。第二天凌晨飛船順利降落到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落點與理論值僅相距約11千米,首飛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系列飛船的研發過程中像這種緊急技術攻關發生過不止一次。在神舟二號飛船發射后,有專家又發現一個不安全因素:如果發射后需進行大氣層外救生,由于運載火箭燃料未用盡,而火箭與飛船的分離速度又不夠,有可能造成空中“追尾”事故,萬一爆炸,可能直接危及飛船與航天員的安全。為了避免這種事故發生就要增加火箭與飛船的分離速度。戚發軔立即組織科技人員對飛行程序、飛行軟件等進行修改,竭力阻止火箭與飛船在空中“接吻”。

? 從“航空強國”的理想到與 “神舟”結緣
幾年來,戚發軔和同事們為增強飛船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絞盡了腦汁,只要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半點不敢懈怠。這種致力于排除所有疑問的嚴謹態度,使航天員出征有了更平安的保證。令戚發軔深感欣慰的是四艘飛船都順利經受了太空的洗禮,而每一次發射都是一次新跨越。航天員“一步登天”的天梯,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搭建完成。
我們國家的飛船真棒!
2003年10月15日,在神舟一號首飛僅僅4年后,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著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進入了太空,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時至今日,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越發成熟,并且擁有了自己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但讓戚發軔印象最深的,還是神舟五號凱旋之后,楊利偉在機場對他說的那句話:“我們國家的飛船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