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守勤 劉敏
背景:接連發生的電梯事故給人們帶來強烈的心理沖擊,有人甚至患上“電梯恐懼癥”。手扶梯這一日常生活中經常乘坐的工具,沒想到竟成為了“殺人工具”,“吞人”不眨眼。這種悲劇事件讓人們在乘坐電梯時不免擔心安全問題,有的人甚至恐慌不已。一時間,各種防止被電梯卷入的所謂“正確”姿勢出現在網絡上、微信朋友圈。從心理視角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這種彌漫性的心理恐懼如何消除?
專家點評: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教授介紹說,“電梯恐懼癥”一般是在直梯的窄小空間中產生的恐懼癥。一般來說,對手扶梯產生恐懼的人較少,在“電梯吃人”事件發生后,在社會上引起對于扶梯的恐懼,其實是一種焦慮情緒的蔓延。他分析說,雖然“電梯吃人”事件是極其偶然的悲劇事件,但是經過反復渲染,成為一種反復的心理暗示的形式讓事件的影響擴大化,以致產生群體性的恐慌。
“電梯吃人”等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后,容易誘發公眾的廣泛性焦慮,隨著事件的淡出,絕大部分人的焦慮癥狀會有所減輕,直至完全消失。畢竟,“電梯吃人”事件發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一般情況下電梯是比較安全的,不需要過度恐懼。
但也有小部分情緒敏感、心理耐受力比較弱的人,可能產生較為嚴重的焦慮,如果持續時間過長且影響到生活時,就要注意了。
專家建議:當產生焦慮癥狀的時候,首先要認識產生焦慮的來源,進而自我緩解,尋求自我放松的方法,比如,通過調整呼吸,可讓自己安定下來。如果自己沒有辦法調節好心理狀態,就需要到醫院看心理醫生,進行系統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