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驅動·振興粵東”廣東省第六屆粵東僑博會今天在潮州市舉辦,計劃簽約項目超270億元
今天上午,主題為“創新驅動·振興粵東”的廣東省第六屆粵東僑博會在潮州市正式拉開帷幕,潮州、汕頭、汕尾和揭陽四市共上報簽約項目94個,投資總額591.6億人民幣,其中,有投資額超過270億元的20個項目在開幕式上簽約。本屆僑博會會期縮短為一天,卻濃縮了眾多“潮”味十足的精彩活動,涉及經濟、文化等領域,形式豐富、含金量高,可謂史上最“潮”的一屆粵東僑博會。
粵東僑博會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粵東四市輪流承辦的高規格區域性盛會,此前已成功舉辦了五屆。根據部署,本屆僑博會由潮州市委、市政府和省商務廳、省僑辦聯合承辦,汕頭、汕尾、揭陽三市市委、市政府協辦。
據了解,本屆僑博會參會人數約800人,除國家部委及省市部門領導、海內外潮人社團僑領、知名潮商和知名潮籍人士、海內外專家學者、青年企業家外,部分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也派員參加。大會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與海內外華僑、華人展開深入對話,希望通過推動商貿合作、信息互動、文化交流等領域的深度合作,不斷提升粵東地區投資吸引力、區域合作發展原動力、海內外潮人凝聚力和潮文化國際影響力。
柘林港到潮州港
再創“海絲”重要節點輝煌
饒平縣柘林鎮北郊1公里開外,風吹嶺西麓,建于元代的鎮風古塔仍巍然屹立,悠悠六百余載,訴說著古港的滄海桑田;一條蜿蜒的石板古道,盡頭連著古渡口遺址,昔時“粵東第一港”商賈云集、風檣如林的盛景如今已不復存在,唯有古道兩側散落的明清瓷器殘片,見證著那段潮人駕乘紅頭船投身海上絲綢路的艱辛與輝煌。
是的,這處柘林古港遺跡,正是潮州曾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粵東第一港的重要史證。“未有汕頭埠,先有柘林港”,據考證,數百年前,饒平柘林港便成為潮汕地區最早對外通商和海外移民的深水港口之一,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段港,潮州的瓷器等貨物在此由“紅頭船”、“大龜船”轉運北上津滬,南下呂宋、安南、馬來西亞等地。據當地老輩的口口相傳,鼎盛時期柘林當地居民多達兩萬多人,有百家之姓;各地商賈往來,時有南北行街千米長,開設行鋪客棧百余家。
時至今日,在古港遺址南側的柘林灣,已成為廣東十大漁港之一、國內數得著的水產網箱養殖基地、著名的“海上牧場”,而一座正在加緊推進建設的現代化深水港區潮州港,逐漸向世人展露潮州向海洋再出發的雄心。潮州港距離高雄港僅177海里,是廣東省距離臺灣最近的港口,區位優勢明顯。正基于此,廣東省港口布局規劃給了潮州港“地區性重要港口和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潮州市及周邊地區發展外源性經濟和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重要依托,粵東地區與臺灣經濟交往的重要窗口”的鮮明定位。1994年,潮州港被列為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2008年被交通運輸部列為對臺直航港口,作為海西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州港具有深水區多,避風條件好,不易淤積,且腹地資源豐富,集疏運便利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緣優勢,是具備建設大型深水泊位條件的天然良港。
在潮州港區,除了大唐三百門發電廠、華豐石化工業園、華能大埕所城風電場等大型能源、石化項目已建成之外,貨運碼頭擴建及新港區綜合開發項目、廣東海潤冷鏈物流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還有一批石化項目前期工作正有序開展,臨港經濟新格局漸成。
肩負著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平臺的使命,由廣東潮州市的饒平縣與福建漳州市的詔安縣跨省際合作的閩粵經濟合作區,將讓曾為“省尾國角”的潮州華麗轉身,建成為廣東省融入閩粵臺融合發展的“橋頭堡”,潮州港也將成為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粵東北組團推進海陸聯動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古時舟楫通四海,今朝鵬翼聯九州。潮州如今正在構建立體化大交通格局,近年大力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也為該市帶來區位優勢的提升:經過兩年多的運營與開發,廈深高鐵潮汕站目前已成為廈深高鐵沿線最大的樞紐站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今年7月份調研粵東時強調,潮州要以潮汕站升級為區域樞紐中心站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謀劃與規劃。隨后,潮州與揭陽兩市攜手磋商,將依托高鐵潮汕站和揭陽潮汕國際機場共同構建“雙港聯動”的發展格局,強化區域合作,努力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
振興粵東西北戰略的加快實施,讓潮州交通迎來史上最好的發展期。寧莞高速潮州段項目建設高效報批、提前開工、全部完成征地拆遷工作,創造了全省高速公路建設的“寧莞速度”;潮惠高速潮州段已全部完成征地拆遷工作,廣梅汕鐵路增建二線及廈深聯絡線項目東里特大橋等聯絡線先行開工點已開工建設,潮汕環線高速和大潮高速前期工作也加緊推進……到目前為止,潮州基本形成“省際聯通、市際貫通、城際暢通”的立體交通網絡,一改以往公路建設密度低、高速公路總里程短的欠發達境地。
海上絲路“三樣寶”
潮人精細工夫遠播海外
絲綢、陶瓷、茶葉,是“海上絲路”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產品或者商品。讓史學專家驚嘆的是,在潮州本土,自古以來這三種重要元素竟一應俱全并且得到茁壯發展,這是國內其他許多“海絲”節點城市所未必具備的特點。潮州刺繡(粵繡)名列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發源始于唐代,至清代已大規模出口海外市場,如今晉升為“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潮州陶瓷更是為潮州爭得“中國瓷都”美譽,成為國內重要的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躋身“中國烏龍茶之鄉”,年產值達40多億元,令潮州工夫茶飽蘊鄉情的味道,香飄海內外……在這種種以“潮州”冠名的特色產品、產業內涵中,唯有潮州的文化精神,足以當其“靈魂”。
頤陶軒潮州窯博物館坐落于潮州古城牌坊街景區的北段,與牌坊街中段和南段游人如鯽的景象相比,這條古街的北段顯得靜謐許多,與“紅磚樓”、二目古井、宋代遺跡太平橋等一眾漸被淡忘的風景悄然為鄰。這是潮州乃至全國第一家“潮州窯”私人博物館,總面積逾千平方米。館主人李炳炎用了十數年時間研究考證,搜集精選了3000件陶瓷文物,用最直觀的形式向人們展示潮州窯的前世今生,藏品幾乎涵蓋了潮州陶瓷發展史上的所有重要品種。
潮州雖有“中國瓷都”之稱,但絕大多數潮州人對潮州瓷的歷史其實所知寥寥。學術圈中也是直到上世紀50年代,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的《潮瓷說略》將宋代筆架山窯與中國其他名窯進行比較,才將潮州窯帶入了研究者的視野。
李炳炎堪稱潮州窯的超級“發燒友”。他放棄了安逸生活,投身枯寂的學究之路,用了十多年時間完成從生意人到業余陶瓷愛好者,再到癡迷者、收藏家的角色轉變,成為當今潮瓷研究學術領域的“墾荒者”。多年里,李炳炎尋訪家鄉粵東各歷史時期窯址,追尋潮州瓷參與“海上絲路”的航跡,學術觸角遍及東南亞、歐洲地區,為潮州作為“海絲文化重鎮”提供了大量重要佐證。不過,李炳炎卻總是自謙地表示,他只是做了些關于文化的有意義的事。如李炳炎這般,生活在這座1600多年古城里的潮州人,早已經將文化的精髓深深地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更懂得如何推陳出新。在潮州,文化遺珠俯拾皆是,木雕、潮繡、潮劇、鐵枝木偶、抽紗、彩瓷……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便有15項之多,名列廣東省內前茅;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更是大放異彩:陶瓷和燈飾結合,延伸了產品內涵,走俏家居市場;家具刻上鏤空木雕后,附加值成倍增加;潮繡注入新內涵,成為了歐美時尚達人的婚紗禮服,享譽全球。
在2015年1月召開的潮州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上,“海絲文化重鎮、潮人精神家園”首次被列為潮州的城市形象寫進全會報告,也正是該次會議首次提出了“文化+”的新思路,意味著特色文化將在潮州未來的主打產業中“唱主角”,“文化反哺城市”或將成為潮州推動城市轉型的新常態。
在潮州市委書記李水華看來,作為全球潮文化發祥地,在進一步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潮州將依托海外僑胞資源,做大做強特色工藝品的海外貿易,充分發揮世界潮文化發祥地的文化地位,積極探索“互聯網+”、“文化+”兩輪驅動方法,推動潮州新一輪經濟發展。
“全域規劃”造新境
撬動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
“火輪升處路初分,擂鼓風潮腳底聞。”北宋詩人筆下的潮州,正進入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關鍵歷史時期,潮州先輩改造大自然、大開發,豐碩民族文化,也正是自此而始,古潮州寫下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濃墨一筆。倏忽千年史如鏡,今天的潮州同樣面臨著新形勢下轉型升級的重大變革,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巨大機遇。當此棋局,掌政潮州的執子者將如何謀篇布局?
潮州邁出了創新性的一步。今年年初,潮州市委首次把科學規劃提升到市委市政府戰略層面,在廣東省內率先提出編制地級市層面的“全域規劃”。市委書記李水華要求圍繞“一中心三片區”的發展格局,認真摸清潮州全域情況,綜合考慮全市功能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提升。截至目前,由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承擔編制的《潮州市全域規劃》已完成草案。
《潮州市全域規劃》提出了城市“潮人家園”、“海絲重鎮”、“綠色之鳳”、“創業之都”四大發展定位。其中,根據該市提出的潮州作為“海絲文化重鎮、潮人精神家園”的定位,制定兩大對應的發展戰略——人文引領戰略和協同發展戰略。
到潮州城里走走,一定能真切感受到潮州市為創建“潮人家園”、“海絲重鎮”的用心和誠意。潮州市委、市政府啟動了為期3年的“治水、治氣、治臟”生態環境整治工作,突出抓好各鎮(場、街)“一街一路一河”整治,大力開展交通秩序、占道經營整治等專項行動,完善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建設,使中心城區區域水體更加潔凈,全市城鄉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老城區改造提升工程也在同步進行。僅去年一年便投入1950多萬元對潮州古城區進行改造整治,全面完成十大名巷路面改造工程及牌坊街鋪面改造整修工程等,今年計劃投資2.34億元改造整修義安路及沿街文物景點,推進古城文化旅游區創建5A景區的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據了解,近年來圍繞建成“粵東特色旅游目的地”、“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等目標,潮州逐步打造出以古城文化旅游區為核心、環古城生態文化景區為配套的旅游格局,文化旅游資源數量和品質均居全國前茅,目前已成為潮汕文化旅游的地標、國內外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潮州市文物旅游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潮州全市現有9處“國保”單位,其中包括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廣濟橋、牌坊街、開元寺、宋代筆架山“潮州窯”遺址等,文化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與日俱增;同時還擁有大批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文物景點多達1345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5項。2014年,潮州接待海內外游客758.13萬人次,旅游收入115.93億元,分別實現增長28.47%和29%。目前,旅游業已成為全市支柱產業之一,是撬動潮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潮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旅游產業潛力巨大。近年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著力在體制機制創新、開發整合旅游資源、市場培育等方面尋求突破。目前,潮州旅游綜合改革工作已列入該市今年全面深化改革重點工作之一。
【文化盛事】
潮人翹楚饒宗頤大師喜迎百歲華誕
潮人盛事喜相逢,在潮州上下精心籌備、喜迎第六屆僑博會再次花落潮州之時,適逢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來自海絲沿線的國家和地區代表,以及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等120多人今明兩天將齊聚韓山師范學院,圍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潮州大開放格局的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潮州文化在海外的傳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陶瓷經濟和發展”、“饒學與華學研究”等四個議題展開研討,論道“海絲”、研究饒學,共商發展、共慶華誕。
首倡“海上絲路”概念
被列入國家戰略思想
讓海內外潮人倍感自豪的是,被列為國家戰略思想的“海上絲綢之路”,潮人翹楚、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竟是首倡之人。
早在1974年6月,饒宗頤先生在中國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本4分冊上,就發表過一篇題為“海上絲綢之路與昆侖舶”的文章,正式提出了“海上絲路”的名稱,這比日本學者三杉隆敏提出這一概念要早了5年時間。復旦大學胡曉明教授在《饒宗頤學記》中概括了饒老在學術研究上的50個“世界第一”,其中之一便是首次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概念。
據文史專家曾楚楠介紹,饒宗頤先生關于“海上絲路”的概念一提出,很快得到國內和國際眾多專家、學者的認同和贊揚。因為它是研究中國海上交通史、進出口貿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諸多領域的指導思想,現在又被列入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思想,確實具有十分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弘文是道”題勉
潮州文化公益基金會
潮州文化源遠流長,以潮州音樂、潮州工夫茶、潮劇、潮繡等為代表的“潮”字品牌文化,更是特色鮮明,影響深遠,廣受贊譽。1917年出生于潮州一個大戶人家的饒宗頤先生,正是在這濃郁的潮文化和深厚的“家學”影響下,奠定了扎實的國學根底,并通過長年累月的潛心研究,成為了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學術界將他和季羨林合稱為“北季南饒”。
值得一提的是,饒宗頤先生對于潮州文化事業的貢獻并不局限于“獨善其身”,他在加強潮文化的傳承、創新和扶植文化人才、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同樣樹起了一面大旗。今年5月份下旬,潮州文化公益基金會宣告成立。饒公雖已是百歲高齡,卻仍欣然題寫“弘文是道”四個大字贈予基金會,在嘉勉潮州市對傳承和弘揚潮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的同時,也發揮自己在學術界的號召力,廣泛匯聚社會力量,多方籌集文化公益資金,為潮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搶救瀕危文化,助力潮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僑會潮味】
四市非遺精品亮相盛會
本屆盛會以“創新驅動、振興粵東”為主題,在突出經貿合作、創新驅動兩大特色的同時,主辦方還為八方來客準備了一系列潮文化精彩薈萃,在濃濃的潮味中體現聯情睦誼。
27日下午3點鐘,粵東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將在人民廣場文化長廊一二樓正式開幕。來自潮州、汕頭、揭陽和汕尾四市的各種非遺精品,包括手拉壺、潮繡、潮州木雕、麥稈畫、嵌瓷、剪紙、玉雕、風箏、竹絲編畫、內畫、皮影、金屬雕等,將帶你領略有著幾千年歷史沉淀的粵東地區所孕育出來的最璀璨的潮汕文化。
而在潮州市博物館一樓的第五展廳,“潮人下南洋”創業史展也將同時開幕。屆時,展覽將以實物陳列、圖片展示和文字解說等方式,展示近現代潮人“下南洋”的創業史,包括《漂洋過番,開枝散葉》、《創業維艱,貢獻卓著》、《華社永續,落地生根》、《心系故園,桑梓情深》四個主體部分,以及潮汕四市榮譽市民芳名榜等內容,讓你在觸摸到實實在在的歷史的同時,也可以感受潮人漂洋過海艱難創業后仍不忘桑梓的情真意切。
與厚重的潮文化相比,“風情萬種”的潮汕美食同樣讓海內外游客聞香而來。本屆盛會期間,主辦方還將在潮州體育館舉行為期5天(10月27日至31日)的“2015潮汕旅游美食嘉年華”。屆時,將有來自潮汕四市制作精細的特色名菜、各式各樣的名小食、豐富多彩的特色旅游手信、旅游商品和傳統工藝品等同場展示展銷。活動現場共設展位攤位85個,其中潮州市企業展位攤位70個,汕頭、揭陽、汕尾市企業展位攤位各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