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選珍?鄧建平
摘 要:在偏遠民族地區文化是旅游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是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但隨著鄉村旅游、村寨旅游等休閑旅游方式的快速發展,在地方政府追求經濟增長率、經營者追求眼前利益的驅使下,對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出現了盲目性和不可持續性,導致部分特色文化旅游資源面臨難以恢復的破壞,甚至可能造成少數民族文化的失真或消亡。本文在分析涼山州彝族文化資源運用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合理利用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的對策。
關鍵詞:涼山州;文化資源;利用
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民族歷史、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本文中的彝族文化旅游資源是指由當地的社會環境、生活條件和當地彝民從奴隸社會一步夸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所構成的人文景觀,并可成為旅游者游覽欣賞的對象,強調這部分文化因素能夠為旅游業所利用, 能夠產生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的特色文化資源總和。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下轄17個縣(市)、境內有14個世居民族,其中,彝族人口約占全州總人口的43.53%,占全國彝族總人口的23%。近年來,涼山州政府抓住彝族文化這一特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村寨式鄉村旅游,不斷改善當地彝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讓“旅游助推偏遠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快速發展”的理論得到實踐,不斷縮小地區經濟差距。
一、涼山州彝族文化資源簡介
在涼山州豐富多彩的彝族文化資源中能給當地社會帶來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的典型旅游資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飲食文化旅游資源
飲食是旅游六要素之一,他包含著豐富的禮儀、習俗、時尚等文化內容。涼山彝族飲食規矩繁多但不缺乏文化韻味,涼山彝族飲食文化獨具特色,內容豐富,首先是蕎麥文化資源。涼山彝族人民以蕎麥為主食,蕎麥有甜喬苦喬之分,兩者都是高寒植物,是純天然綠色無污染食物,蕎麥被譽為“五谷之王”,天然“三降食品”,彝族人民將蕎麥做成饃后,可蒸、可烤、可煮、可炸,其味無窮;其次是酒文化資源。酒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幾乎一切事情都少不了酒,彝族酒文化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與眾不同的類別、制作方法和飲酒方式;再次是肉文化資源。彝族待客有自己獨特的習俗,一般情況下,可根據宰殺牲畜腳的多少來判斷客人的尊貴程度(殺“四只腳”的牲畜,表明貴客到來)。彝族百姓善于烹制“砣砣肉”,他們將牛、羊、豬、雞等砍成砣砣狀,下水煮二十多分鐘后,撈出砣砣肉,拌上辣椒、花椒、鹽、蒜、木姜子等佐料即可食用。
(二)彝族服飾文化資源
由于涼山州彝族長期生活在奴隸制社會,居住地貧瘠,交通通達性差,與外界交流較少。所以在彝族歷史上,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和羊皮披氈。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涼山州彝族服飾按語言、地域不同主要分成依諾、什扎和所地3個主要樣式。彝族服飾的質料、款式及色彩等方面都有嚴格的區分,并從中體現家支等級制度和尊卑貴賤。彝族是一個非常愛美并崇拜自然的民族,他們服飾上的圖案取材于大自然,同時這些圖案記載著彝族古老歷史、神話和傳說等大量的文化信息,曾經被稱為“穿在身上的歷史”,為人們研究彝族歷史文化提供翔實的實物佐證。目前地方政府已經把彝族服飾文化作為發展旅游業的重要內容之一進行開發。
(三)節慶文化資源
彝族節慶凸顯民族特色,因其具有參與性高、規模大、氣氛熱烈等特點,倍受旅游者青睞,目前已成為涼山州旅游熱點之一。
談到彝族節慶,首先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應該是“火把節”。彝人自稱是火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火的傳說。每年農歷六日二十四日是涼山彝族火把節,一般情況下,在外謀生的彝族人都得趕回家吃團圓飯,飯前宰殺牲畜祭祖,飯后舉行點火把儀式。由一家之主點燃用干苦蒿桿扎成的火把,從屋里的上方照亮每一個角落,祝愿全家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其次是彝族年。彝族年是涼山彝族傳統的重大祭祀兼慶賀性節日,相傳是彝人的祖先之一倭布柯薩興起的,意在慶祝豐收,祭奠祖先,辭舊迎新。彝家的“春節”特有味道,讓游客感受彝家風情,體驗彝家民俗的最佳時機。
二、涼山州彝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中面臨的問題
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最重要的環節是提煉和濃縮特色文化,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財力來打造有吸引力的文化景觀,這本身就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再加上文化的發展變遷有其獨特的客觀規律,一旦開發不當,會導致部分特色文化旅游資源面臨難以恢復的破壞,甚至可能造成少數民族文化的失真或消亡。
近年來,涼山州彝文化旅游的開發利用有蓬勃發展的態勢,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彝族文化旅游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面臨的諸多矛盾,也不得不引起地方政府和學術界的重視。
(一)文化資源生存的原始環境在開發利用中遭到破環
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魅力不僅在于文化的獨特性,還在于這種文化生存的特殊人文環境。只有把特色文化放置在恰當的人文環境中,才能讓游客品味到某種文化的深厚內涵,如果文化生存的人文環境一旦遭到破環,文化旅游的價值將大打折扣。今年來涼山州政府及旅游投資者在城鎮規劃建設中一些無視歷史遺跡的文物價值和旅游價值的舉措,致使不少珍貴的彝族古跡遭到破壞,如涼山州美姑縣古拖村彝族傳統瓦板房聚落的建筑藝術特色和景觀意象特征的完整性逐漸在消失。
(二)外來文化的侵蝕程度不斷加深,特色文化被異化現象嚴重
旅游是一種跨文化的交融和異化過程。鄉村旅游、村寨旅游的開發,改變了旅游地的傳統面貌,致使旅游接待地的原住民無論從生產生活方式還是思想價值觀念都會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而文化旅游只有保持民族特色和民族個性,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價值。對于像涼山彝族自治州這樣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群體,一旦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文化個性,它的旅游價值也將逐漸貶值。例如,在觀賞畢摩儀式時,游客不顧涼山彝族畢摩習慣的禁忌,任意跨越火堂,隨意踩踏祭祀時插用的神枝等等。這一方面說明了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侵蝕程度加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相關旅游開發者沒有處理好彝族傳統原生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傳承的關系。像這類神秘的文化資源,應該是在保護中適度開發,在開發中適度保密秘,來維護它的神秘性。
(三)特色文化資源過度商品化導致文化失真
文化旅游的深層內涵就是將某種特色文化包裝成商品,對這種特殊商品科學定價后,通過旅游渠道銷售給游客。同時強調經過包裝后的特殊商品應滿足原生性和真實性。但在實踐中保持包裝后文化商品的原生性對包裝者極具挑戰性,如果包裝適度能讓一些已經瀕臨消亡的傳統文化得以復興,能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同時能給文化所在地帶來可觀的旅游經濟收益;如果包裝過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喪失文化的真實內涵,造成文化浮夸或失真,破壞應有的文化氛圍,影響游客的對文化的體驗感,最終導致文化旅游的不可持續發展。但隨著鄉村旅游、村寨旅游等休閑旅游方式的快速發展,在地方政府追求經濟增長率、經營者追求眼前利益的驅使下,為滿足旅游者的消費需求,一些原生的文化已經脫離了彝族人的生產生活領域,被修改為舞臺表演,最終,降低了彝族文化的品位,很難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譬如涼山州的大型彝家酒樓幾乎都能看見專業的表演人員身著彝族服飾,唱著彝族山歌,跳著彝族舞蹈,但其身份是否是彝族同胞還有待查證。
三、涼山州彝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策略
針對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退化現象,相關部門和學術界應該有所覺悟。筆者認為,偏遠少數民族聚居區為改變當地落后的經濟現狀,引入無煙工業“旅游業”無可厚非,但村寨式鄉村旅游的開發,對村寨傳統文化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地方政府和相關旅游企業應該明白“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唇齒關系,缺少特色文化談旅游業,那一定是空中樓閣——長久不了的。為讓偏遠民族地區的旅游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相關部門必須將旅游開發對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做到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的和諧共存。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文化資源評估機制,還原彝文化生存所需環境
為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文化旅游資源,確保旅游開發項目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能確保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存續環境不受影響,地方政府應發揮作用,引導建立健全旅游項目生態開發評估機制,通過這種機制的建立,讓專家學者們能夠以正式身份介入彝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去,對各種開發的項目是否符合彝族文化發展、變遷的客觀規律及是否會破壞彝族生存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進行評估,并事先預測開發活動可能會帶來的各種可能性后果,然后再有針對性地提出各種解決方案和措施,為旅游開發活動的提供技術保障,為文化旅游資源生存環境的完好性創造條件。
(二)加強保護涼山州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強化保護彝族本土文化意識
涼山州彝族民風民俗,是涼山彝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傳留下來的特有文化現象,因此,開發利用涼山州文化旅游資源時,必須把涼山彝族文化資源的保護放在首位。在實踐中,地方政府應通過各種媒體告知各彝族人民、旅游從業者、旅游開發者和旅游規劃者,保護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性,不斷強化他們的保護本土文化的意識。
(三)文化旅游資源產品化過程中,注重文化真實性
首先,在挖掘有厚重文化旅游產品時,一定要把特色文化內涵貫穿到旅游六要素中去,且每個要素融入的都應該是特色文化精品,杜絕低俗化、虛假化。其次,了解旅游市場,抓住游客需求,求同存異,開發出髙品質的彝族文化表演活動,注重開發的真實性,要在保存真實性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對彝族歌舞、節慶等文化形式在被搬上舞臺的時候,應當保持其固有特征,不能失去具有本真性的要素和地域色彩,表演者應當是當地彝族原住民而不是專業演員,因為彝族居民身上那種與生俱來的淳樸品質是很難被模仿的。
總之,在涼山州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應注重開發與保護的和諧性,期望與旅游相關的彝族原住民、旅游從業者、旅游開發者和旅游規劃者能在開發利用和保護傳承彝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動態過程中尋找到最佳平衡點,讓涼山州的旅游業健康持續有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