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喜紅
摘 要:霧霾對國內旅游業的影響正在不斷顯現。文章在分析陜南生態旅游優勢后,針對霧霾態勢下陜南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突破發展的建議,為陜南生態旅游發展提供新視角。
關鍵詞:霧霾;陜南; 生態旅游
隨著國際、國內社會的廣泛關注及全球媒體的密集傳播,霧霾對我國旅游吸引力的削弱作用已初現端倪。
一、陜南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
陜南位于陜西南部,獨特的地域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秦巴山地是陜西生態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單元。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及地質遺跡保護點富集,高質量生態旅游資源區域集中連片,其中達到優良級的有121處,特品級的有16處[1]。境內還擁有豐富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如大熊貓、金絲猴、珙桐、紅豆杉等,是全國最豐富的生物資源庫,同時陜南還是我國“南水北調” 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國家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以上條件構成了陜南發展生態旅游的先天優勢。
與關中的人文勝跡、陜北的黃土風情相比,陜南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在環境危機的當下更具市場競爭力。除此以外,交通區位的明顯優勢、潛在市場群體數量巨大等特征也為陜南生態旅游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
二、霧霾背后陜南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梳理陜南霧霾態勢下的各類數據、信息,發現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缺乏危機事件信息發布平臺。利用各類搜素引擎,發現霧霾高關注階段,陜南既沒有針對游客安全出行的溫馨提示,也沒有陜南霧霾態勢分析報告。第二,缺乏特定情況下的旅游品牌營銷意識。霧霾局勢趨近階段,陜南僅有“遠離霧霾好去處,陜南青木川”一條針對霧霾進行的營銷宣傳。第三,缺乏網絡輿情風險規避意識。雖然陜南已經具備發展生態旅游的諸多優勢,且階段性的霧霾多出現在冬季,基本不會影響其它季節游客的出行,而且隨著“壓煤、抑塵、控車、禁燃”的落實,陜南霧霾將得到有效改善,但是霧霾及霧霾風險社會放大效應的廣泛存在,卻可能對陜南生態優勢形成遮蔽。因為PM2.5實時查詢讓各地空氣質量變得越來越透明、具體,而透過PM2.5數據,由于諸多因素的存在,某些階段暫看不到陜南發展生態旅游的絕對優勢,甚至AQI有連續突破200的記錄。第四,空氣質量監測點布局及個數不盡合理。目前,陜南三市共設置PM2.5監測點位9個,而且區位分布多集中于市區,自然生態旅游區幾乎沒有監測點。按歐美國際上監測點布局的選定標準,對于一個擁有839萬常住人口的陜南地域來講,應設置至少23個PM2.5監測點位。
三、陜南生態旅游突破發展建議
霧霾是生態旅游良性發展的一個挑戰,如果合理利用,將可能是陜南生態旅游突破發展的機遇。筆者以為,除了要貫徹國家、省、市環境治理的要求、加強立法、擴大宣傳、倡導公民綠色生活理念外,還要從以下幾點予以改進。
(一)建立應對輿情風險網絡平臺,及時維護陜南生態旅游形象
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是由Kasperson等人在1988年提出的。具體指的是信息在接收、處理和傳遞過程中,放大或弱化公眾對風險的認知,從而形成從個體到社會的漣漪效應,帶來各式各樣的社會影響。
微信、微博的廣泛使用表明我國已進入網絡新媒體時代。網絡新媒體是全新、快速和有力的風險社會放大站,相比傳統媒介更能促使社會反應漣漪效應的形成。柴靜拍攝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短短兩日內在互聯網上點擊率過億,就有力的證明了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快捷。在享受網絡新媒體便利的同時,還不能忽略由此伴隨的風險管理。特別是重特大自然災害面前。以陜南為例,氣候原因造成的,個別時段的霧霾,其實適當注意,沒有大礙,但如果被無端放大,將可能影響游客對陜南生態旅游的整體形象。建議陜南三市旅游官方網站,積極開通霧霾風險分析平臺,對陜南地域的霾情,第一時間為公眾及游客做客觀說明,并對不符實際的報道、猜疑予以制止,避免事件繼續擴大。甚至可以結合陜南各景點空氣質量,為游客出行制定參考計劃。
(二)多地區、多部門聯防聯控,提高霧霾監測、整治的實效性、科學性
霧霾的成因復雜。為陜南生態旅游的長遠發展,應有政府牽頭,旅游局、氣象局、環保局、交通局密切配合,協同治理。為盡快使2015政府工作報告中“治污防霾、保衛藍田”的行動落到實處,漢中、安康、商洛三市還應積極開展區域聯合,共同研究應對措施,尤其是可加強區域的協同治理,降低因空氣的流動性造成區域間空氣污染的相互影響。
檢測點個數及布局的不合理也會對監測結果有重要影響。目前人們利用PM2.5實時查詢系統得到的是一個市各站點AQI的平均值。不同站點,數據不同,甚至差距較大。建議加大監測投入,使監測點由城區向郊區甚至遠離市區的主要生態旅游區分布擴展,盡可能多的收集不同區位的空氣質量數據。
(三)及時從熱點事件發掘素材,豐富陜南旅游創意
“霧霾”作為事關民生的話題,近兩年一直被公眾熱議。如果能仔細研究焦點背后的公眾需求,然后將其運用到旅游紀念品設計或營銷宣傳,則可能贏得游客的青睞。以日本的“富士山空氣罐頭”為例,空氣對人來說本是司空見慣的存在,但伴隨全球空氣污染的加劇,開發商針對人們對清新空氣的渴求心理,將空氣用各種精美瓶罐儲存起來,讓人們在開瓶的一瞬間享受來自大自然最清新的氣息。這種瓶裝空氣既有趣又充滿創意,后來不僅成為各地游客競相購買的紀念品,還使我國目前的空氣罐頭熱在霧霾態勢的緊逼下愈演愈烈。不過筆者以為陜南真正應該借鑒的是開發商諾克善于從熱點事件背后挖掘創意素材并將其轉化為新的旅游紀念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馬耀峰,宋保平,趙振斌,等.陜南旅游資源評價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梁學成,邢盼盼.陜南生態旅游的多元化發展路徑探究[J].生態經濟,2014(7):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