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媛媛 權帥
摘 要:拾得遺失物制度由來已久,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遺失物品和拾得物品的情況頻繁出現,遺失物的價值愈來愈貴重,遺失物的歸屬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雖然助人為樂、拾金不昧是我國傳統美德,但現實生活中拾得人對遺失物的不法處置依然存在。遺失物歸屬的待定狀態使得“物盡其用”的物權法基本原則大打折扣,嚴重浪費了社會資源。本文從實踐的角度出發,結合我國關于遺失物的法律規定,探討我國遺失物轉讓兩年后受讓人可以取得所有權的法律依據。
關鍵詞:遺失物;先占;取得時效
關于遺失物的歸屬問題,我國采取了羅馬法的立法例,即拾得人不取得所有權主義。在此情況下,如果拾得人對遺失物加以轉讓,關于遺失物的歸屬又會發生怎樣的法律效力呢?我國《物權法》第107條規定,原所有權人只在兩年內有權追回遺失物。二年期滿后,實際占有遺失物的受讓人能否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呢?其法律依據又是什么呢?
一、取得時效
(一)取得時效的概念
我國的民事時效制度包括取得時效制度和訴訟時效制度。我國民法中僅規定了訴訟時效制度,確定了財產在一定期限內的權利歸屬。為了解決財產在期限屆滿后的權利歸屬,就有必要探討取得時效制度。目前我國通說認為,取得時效又稱占有時效,它是指公然、和平、持續地占有他人的動產、不動產或者其他財產權的事實狀態經過一定法律規定的期限后,將取得該動產、不動產的所有權或者其他財產權的法律事實。
(二)取得時效的構成
關于取得時效的構成要件,各國民法對不同種類的取得時效規定的不同的要素。德國民法中取得時效的規定分為動產的取得時效和不動產的取得時效,法國民法中的取得時效分為普通取得時效和短期取得時效,其占有標的物主要適用于不動產。在我國,對取得時效的構成也有論述,有學者認為,主要包括主觀要件、客觀要件、客體范圍和時間要素。
主觀要件即是占有人須有為自己所有的主觀意思,自主占有財產。客觀要件即是公然、和平、持續地占有,占有人對財產具有事實上的占有狀態。客體要件即是他人財產或財產權利,占有人對自己財產的占有是基于所有權的效力,談不上取得時效。時間要素即是占有或權利行使得事實狀態須經過一定的期間,只有這樣才能懲罰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保護占有人的權利,實現物的價值。
二、先占
(一)先占的概念
先占制度作為一種最為古老的取得財產的“自然方式”之一,最早起源于羅馬法,繼羅馬法之后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也相繼確立了先占制度。《德國民法典》第958條第1款規定:“自主占有無主動產者,取得其物之所有權。”《意大利民法典》第923條規定:“可以通過先占取得不屬于任何人所有的動產。”《日本民法典》第239條第1款規定:“無所有人的動產,因為所有的意思占有而取得其所有權。”我國臺灣民法第802條規定:“以所有的意思,占有無主之動產者,取得所有權。”目前我國通說認為,先占是指以自己所有的意思,先于他人占有無主物。
(二)先占的構成要件
關于先占的構成要件,學說上大致相同。我國贊成傳統的先占構成要件的“三要素說”,即先占的標的須為無主物;先占的標的須為動產;須以所有的意思占有無主物。
先占只有在無主物上才會產生權利。史尚寬先生認為:“先占之物體,以客觀的無主之動產為已足,先占人誤以為非無主物而為先占,亦不妨礙取得其所有權。”即不管先占人主觀上如何認為,只要物在客觀上是無主物,都不影響先占取得的效力。動產就是地上定著物以外的物,可以移動并不減少其價值,在經濟生活中流動普遍,故以占有為其公示方法。各國法律一般都規定,不屬于個人的不動產歸國家所有,我國法律更是規定無主動產的所有權屬于國家,可見先占的標的只能是動產。所謂“所有的意思”即是說標的必須為先占有人事實占有,先占有人事實上處于和所有人一樣的支配狀態,但是不是取得所有權的意思。
三、受讓人基于先占制度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
取得時效制度和先占制度都能解決所有權的不確定狀態,確定財產的歸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實現物的價值,維護社會穩定。但是取得時效制度適用范圍廣,包括了動產和不動產,并且很有可能涉及國有財產。在社會主義社會,國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如果不對取得時效進行限制,國有財產將會面臨流失的危險,否則,又不能真正發揮取得時效的作用。與取得時效制度相比,先占制度似乎有一些優點。先占制度的適用范圍僅限于動產,涉及面窄,不利影響小,并且我國《澳門民法典》又有先占取得的先例。因此,我認為,遺失物轉讓兩年后,基于先占制度取得所有權比較合理。
參考文獻:
[1]彭興洪.從主體的角度看拾得遺失物制度的立法目的[J].法制博覽,2012(10).
[2]沈寧.從大陸法系的立法論我國遺失物法律規定的完善[J].理論觀察,2006(1).
[3]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王澤鑒.民法物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