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麗
小切口與超聲乳化術在硬核白內障治療中的臨床對照研究
張新麗
目的對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與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在硬核白內障中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方法88例硬核白內障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4例(58眼)與觀察組44例(60眼)。觀察組采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對照組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術后1 d及1周觀察組視力(0.51±0.21)、(0.68±0.19)優于對照組(0.41±0.12)、(0.57±0.14)(P<0.05),術后1、3個月兩組視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各時點角膜散光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2197.15±190.77)、(2086.85±250.37)cells/mm2均較術前(2358.83±294.72)、(2346.84±313.26)cells/mm2降低(P<0.05),觀察組術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硬核白內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能夠更快促進患者視力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白內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術;超聲乳化術
白內障為臨床常見性眼科疾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給患者的視力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臨床上治療該病一般采用超聲乳化吸出術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效果比較確切,但是硬核白內障因韌性與硬度大、乳化時間長,手術過程中能量釋放及熱效應導致眼部損傷增加,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1]。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有著手術切口小、手術時間短等優點,對于硬核白內障的治療效果比較理想。為了進一步對白內障的治療方法進行分析探討,作者對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8例硬核白內障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共收治88例硬核白內障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4例(58眼)與觀察組44例(60眼)。對照組中男27例(34眼),女17例(24眼);年齡43~81歲,平均年齡(66.3±5.1)歲;Ⅳ級核28例(37眼),Ⅴ級核16例(21眼)。觀察組中男29例(37眼),女15例(23眼);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7.1±5.5)歲;Ⅳ級核27例(36眼),Ⅴ級核17例(24眼)。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以NidexUS800型A型超聲儀與角膜曲率儀對患者的角膜曲率與眼軸長度進行測量,計算出人工晶體的度數。
1.2.1對照組 對照組行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與人工晶狀體植入術:于10點透明角膜緣行3.2 mm角膜隧道切口,將粘彈劑注入,在2點處用15°穿刺刀做角膜緣側切口,連續環形撕囊至囊袋口約5.5 mm,再進行水分離與分層。以四分法劈核,再以超聲乳化儀乳化碎核。超聲能量為30%~50%,超聲乳化持續30~300 s,將皮質吸出,然后將人工晶體植入囊袋內,置換粘彈劑,切口水化,人工晶體正位,眼壓正常。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治療:常規鋪巾、麻醉,然后做穹隆基底結膜瓣,對鞏膜表面進行燒灼止血,上方角膜緣后2 mm行鞏膜板層切口長約6~7 mm,于10點處行平行于虹膜表面的切口進入前房,注入粘彈劑,在2點處用15°穿刺刀做角膜緣側切口,連續環形撕囊,水分離,將晶體核娩出。將殘留皮質吸出,并于前房與囊袋內注入粘彈劑,將人工晶體植入囊袋內,置換粘彈劑,鞏膜切口呈水密狀,人工晶體正位,眼壓正常。
1.3觀察指標 對患者術后行3個月隨訪,對比兩組患者的裸眼視力、角膜散光及角膜內皮細胞密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術后視力恢復情況 術后1 d及1周觀察組視力優于對照組(P<0.05),術后1、3個月兩組視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術后角膜散光程度 兩組術后各時點角膜散光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 術前兩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均較術前降低(P<0.05),觀察組術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視力恢復狀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視力恢復狀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組別 例數 術后1 d 術后1周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觀察組 44 0.51±0.21a0.68±0.19a0.76±0.21b0.79±0.18b對照組 44 0.41±0.12 0.57±0.14 0.71±0.22 0.75±0.25 t 2.743 3.092 1.091 0.861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角膜散光程度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角膜散光程度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術后1 d 術后1周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觀察組 44 0.94±0.44a0.87±0.64a0.73±0.48a0.71±0.59a對照組 44 1.04±0.49 0.91±1.56 0.86±0.53 0.82±0.71 t 1.007 0.157 1.206 0.790 P>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比較(±s,cells/mm2)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比較(±s,cells/mm2)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bP>0.05,c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 t P觀察組 44 2358.83±294.72b2197.15±190.77ac3.055 <0.05對照組 44 2346.84±313.26 2086.85±250.37a4.300 <0.05 t 0.185 2.324 P>0.05 <0.05
白內障為眼科常見病,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張洪洋等[2]研究指出,我國現有的800萬盲人中,由白內障引起的占50%以上。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的不斷發展,白內障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升高。臨床上目前治療白內障多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與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等手術方式[3]。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因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患者術后視力恢復快的優點,在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4]。但是,對硬核白內障患者,特別是成熟期硬核白內障患者,因為晶體核的硬度大,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時間會變長,手術過程中的能量釋放及熱效應會加重眼部損害,給手術治療帶來困難,并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影響了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是在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手術方法,具有切口小、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等優點,治療硬核白內障效果較為確切。本研究結果表明,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患者術后視力恢復較快,且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對角膜內皮損傷程度更小。
總之,對硬核白內障患者開展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可有效促進患者視力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葉春華,李蘇婉,施天嚴.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和白內障.國際眼科雜志,2014,14(6):1140-1142.
[2]張洪洋,余敏斌,頓中軍.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與超聲乳化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Meta分析.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3,31(3):270-274.
[3]張翠麗.硬核白內障行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的效果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4,9(5):32-33.
[4]李勇,岳章顯,徐海龍,等.超聲乳化術與小切口囊外摘除術對老年白內障療效的比較.國際眼科雜志,2014,14(4):673-67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09
2016-05-25]
471009 洛陽市中心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