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英
MRI在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中的應用
宋華英
目的探討磁共振成像(MRI)在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96例髖關節異常患者,均經CT、MRI檢驗,分析兩組檢查方法的影像學特征,然后對患者實施病理學檢查,并對比兩種檢查方法的敏感度、特異度。結果經MRI檢查可觀察到骨結構發生變化,顯示出急性炎癥反應;經病理診斷顯示陽性者62例;經MRI診斷顯示敏感度93.55%,特異度88.24%;經CT診斷顯示敏感度74.19%,特異度67.65%,兩種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MRI對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檢查能清楚觀察髖關節產生的炎癥反應,具有較高敏感性與特異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CT;磁共振成像;病理診斷
強直性脊柱髖關節病變導致人體健康受到嚴重危害,極有可能導致殘疾或發生畸形。常規診斷主要應用CT、MRI等影像學方法,經MRI診斷,對于骨骼關節組織、骨結構具有較高辨析度[1]。本文選取96例髖關節異常患者,分析MRI與CT的臨床診斷情況,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96例髖關節異常患者,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齡16~44歲,平均年齡(26.3±6.9)歲;病程28 d~10年,平均時間(1.8±3.5)年。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排除標準[2]風濕及類風濕疾病、外周性關節炎、其他感染疾病的患者;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者。
1.3方法 患者均經螺旋CT連續掃描后予以低場強MRI檢查,然后穿刺采集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經螺旋CT檢查時應用通用公司的設備DiscoveryCT750HD,患者仰臥,由頭到腿,掃描整個骶髂關節。診斷標準按照1984年美國紐約修訂標準執行,Ⅱ級及以上設定為陽性[3]。經MRI檢查時應用通用公司的GE1.0T超導掃描儀,患者仰臥,展平雙腿進行骶髂關節掃描,Ⅰ級及以上設定為陽性。觀察兩種檢查方法的靈敏度、特異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種方法影像學特征 經CT檢查診斷顯示0級有患者25例,關節病變均為不可見性;Ⅰ級有患者14例,均顯示骨小梁發生紊亂,其關節表面有毛糙感;Ⅱ級有患者24例,其關節面呈現模糊狀,間隙保持正常,顯示骨質出現硬化,軟骨發生微小馕變現象;Ⅲ級有患者19例,發生顯著骨質病變,大部分為蟲蝕形或鋸齒形,骨邊緣有毛躁感,關節間隙出現狹窄癥狀;Ⅳ級有患者14例,關節出現骨性融合現象。經MRI檢查診斷顯示0級有患者34例,關節病變均為不可見性;Ⅰ級有患者18例,有少量脂肪發生沉積,在軟骨下并未發生顯著硬化癥狀,但其軟骨較為毛糙且有扭曲感;Ⅱ級有患者20例,有大量脂肪出現沉積,軟骨發生顯著硬化現象或骨髓有水腫癥狀;Ⅲ級有患者18例,其骨關節受到破壞,脂肪發生沉積且累及到關節面下,并無較均勻的軟骨信號;Ⅳ級有患者6例,關節均有完全融合現象。
2.2兩種方法檢測效果對比 經病理診斷顯示陽性患者62例,經MRI診斷后敏感度為93.55%,診斷特異度為88.24%;CT診斷后敏感度為74.19%,診斷特異度為67.65%。MRI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均高于CT診斷,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85、4.191,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結果對比(%)
當前臨床中對強直性脊柱炎進行診斷時通常采取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進行判定,CT在強直性脊柱炎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及準確度。但有研究顯示,經CT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時,患者均發病時間較長,發生慢性累積性變化,在早期改變的診斷中通常無法發揮作用。采用MRI對強直性脊柱炎進行診斷,可以使得早期病變得到更為詳細的影像資料[4]。
MRI在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診斷中具有較為顯著優勢,最為明顯的表現為:①骨髓水腫:此為早期強直性脊柱炎發生炎癥變化的重要征象,經CT檢查無法觀察到骨髓水腫,經MRI檢測則對其具有較高敏感性。②軟骨異常:發生軟骨變化為強直性脊柱炎早期病變的一個重要征象,其為高場MRI檢查的一個明顯優勢。③關節囊腫脹及積液:積液為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炎病變的的一個早期變化,少量積液經MRI檢查可以觀察到,其優勢高于CT。④關節面骨質侵蝕破壞:經MRI、CT檢查均具有較好診斷結果,但經MRI檢查可以觀察到增生滑膜對關節面的侵蝕程度,其優勢更為明顯。⑤關節間隙改變:經MRI檢查顯示關節間隙增寬者均屬于早期改變,大部分是由于發生關節積液、滑膜增厚及早期軟骨增厚而導致,通常關節面未遭破壞,關節間隙狹窄均屬中后期改變,存在顯著關節面侵蝕破壞,關節軟骨有變薄、缺失現象。
經本文研究可知,經MRI診斷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異度,與CT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檢查能夠觀察到較小的炎癥型變化,優勢更為明顯。
總之,MRI可觀察到骨結構改變,顯示出急性炎癥反應,對于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患者具有較高早期診斷價值,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黃振國,張雪哲,胡立斌 ,等.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的 X線、CT 和MRI 對比研究.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46(1):65-69.
[2]吳俊華,李敏,歐陽書睿,等.低場MRI非增強掃描在強直性脊柱炎治療隨訪中的價值.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2,10(1):55-58.
[3]郭海燕,詹浩輝,李衛新.強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關節炎的磁共振診斷價值.中國CT和MRI雜志,2012,10(2):110-112.
[4]寇介麗,李偉雄,米存東,等.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軟骨病變的MRI表現.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2,28(5):990-9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24
2015-12-30]
474000 河南省鄧州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