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康 郭慶功 楊廣杰 肖亮 陳有 王永勝
后踝骨折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
周炳康 郭慶功 楊廣杰 肖亮 陳有 王永勝
目的探討后踝骨折采用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88例后踝骨折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4例。治療組給予鋼板內固定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開放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3.2%(41/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5%(31/4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鋼板內固定治療后踝骨折的效果顯著,能促使患者盡快康復,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鋼板內固定;后踝骨折;手術
踝關節作為人體最易出現骨折的部位之一,骨折發生率較高。后踝骨折多發于中、青壯年,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1]。而骨折處踝關節功能恢復的關鍵是踝關節解剖復位和早期功能鍛煉。同時,踝關節骨折復位及內固定也是踝關節手術治療的關鍵點和難點[2]。本研究以88例后踝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鋼板內固定手術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8例后踝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確診,并知情同意。將8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4例。治療組患者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55.8±6.3)歲;致傷原因:17例車禍傷,15例高處墜落傷,12例扭傷;6例為開放性骨折,38例為閉合性骨折。對照組44例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55.5±6.8)歲;致傷原因:18例車禍傷,16例高處墜落傷,10例扭傷;5例為開放性骨折,39例為閉合性骨折。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開放手術。同時給予治療組患者鋼板內固定治療:針對閉合性骨折患者,術前對其實施常規CT檢查和三維重建檢查,從而對患者后踝骨折塊位置進行明確,并以此決定手術切口。考慮到踝關節特殊的解剖結構及受傷機制,手術治療應按照內踝、外踝、后踝的順序進行。引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對患肢做驅血處理,直到大腿根部,隨后以氣囊止血帶進行止血。先進行后踝內固定復位,將一縱向手術切口作于腓骨遠端,充分暴露腓骨長短肌。切開肌鞘,向外側牽開腓骨肌,并進行鈍性分離,直到到達腓骨長短肌和長屈肌之間,切開脛骨后側遠端骨膜,充分暴露脛骨后側遠端及后踝骨折塊,徹底清除組織碎屑及骨折間凝血塊。按照患者具體骨折情況,為其選擇恰當的腓骨遠端異形板,固定采用2~3枚螺釘完成,擰入螺釘,并確保鋼板具有一定的活動范圍。手法復位骨折塊,緩慢擰緊螺釘,利用鋼板對骨折塊進行復位并加壓固定。在鋼板遠端,將1~2枚螺釘擰入螺釘孔,實施復位及加壓固定,骨折近端以1~2枚螺釘進行固定,后踝手術完成。將切口遠端向外踝尖處做弧形延長,對深筋膜進行鈍性分離,充分暴露外踝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固定。針對開放性骨折患者,先對創口進行清理,再實施骨折內固定治療,且確保手術順序為內踝、外踝、后踝。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
1.4療效評定標準[3]以治療后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可正常行走,骨折完全愈合,為臨床治愈;以治療后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基本能正常行走,骨折基本愈合,為有效;以治療后上述指標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臨床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組臨床有效率為93.2%,高于對照組的7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 骨折愈合時間治療組 44 11.6±2.4a6.3±1.5a72.4±2.2a對照組 44 17.6±3.2 9.8±2.5 96.9±2.6 t 12.554 11.554 12.658 P 0.000 0.000 0.000
內固定手術、解剖復位質量及早期功能鍛煉是影響后踝骨折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的關鍵性因素[4]。臨床上認為,內踝骨折與外踝骨折的骨折位置較為淺表,因此臨床治療較為簡便,且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后踝骨折因其特殊的解剖結構及發病機制,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有研究認為,若患者后踝骨折塊超過1/4可累及關節面時,需實施復位內固定治療;而當患者后踝骨折塊小于1/4累及關節面時,可能會導致距骨輕度向后半脫位,加大脛骨前方關節面的負重應力,促使軟骨面磨損速度加快,致使患者出現創傷性關節炎[5]。
鋼板內固定在治療后踝骨折中有著較好的臨床效果,能通過不斷擰入螺釘加壓拉攏后踝骨折塊,達到良好的復位效果。而且,鋼板內固定還能調整螺釘松緊,從而調節骨折塊的復位情況,最大限度減少對骨折塊造成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在患者骨折愈合后取出內固定物時,部分骨質會覆蓋后踝的單枚螺釘,加上一些患者局部組織會出現粘連,增加尋找難度,需要實施反復透視,加重對組織創傷的影響鋼板內固定能有效克服這一弊端,便于二次取出,減輕組織創傷。此外,鋼板內固定還有利于后踝骨折患者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促使其更好更快地恢復踝關節功能。結果顯示,治療組、對照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93.2%、70.5%,與文獻結果相符[3]。凸顯出鋼板內固定在后踝骨折治療中的優越性。此外,治療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后踝骨折患者采用鋼板內固定治療,能促使其術后盡快康復,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鋼板內固定治療后踝骨折的效果顯著,能促使患者盡快康復,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1]王紅.后踝骨折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分析.臨床醫學,2013,33(2):61-62.
[2]周建華.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后踝骨折38例.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2):181.
[3]王亞平.后踝骨折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分析.中國傷殘醫學,2014,22(2):57.
[4]孟小軍.T形鋼板內固定治療后踝骨折伴脫位32例臨床分析.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0):983 .
[5]胡建鋒.后踝骨折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吉林醫學,2015,36(15):335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49
2016-05-10]
475000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