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惠菊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的價值探討
許惠菊
目的探討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的臨床價值。方法164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均進行超聲彈性技術檢查,選擇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分析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結果164例患者共計176個肝臟腫塊,病理結果證實為良性病灶78例(44.32%),惡性病灶98例(55.68%)。78例良性腫塊中肝血管瘤56例,局限性結節增生9例,肝膿腫6例,肝血管平滑肌瘤3例,肝血管內皮細胞瘤4例。98例惡性病灶中肝細胞性肝癌65例,膽管細胞癌14例,轉移性肝癌12例,混合型肝癌7例。超聲彈性成像對于肝臟惡性腫塊評分為(4.15±0.62)分,明顯高于良性腫塊的(2.20±0.7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惡性腫瘤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88.78%(87/98)、88.46%(69/78)和88.64%(156/176)。結論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準確性高,可行性強,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肝臟腫瘤;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準確性;價值
超聲檢查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輔助檢查手段,因為其簡單、無創、經濟的優勢被廣泛用于眾多疾病的篩查手段。對于肝臟實質性臟器尤其適合使用超聲檢查。對于肝臟腫瘤性疾病,除了常規的超聲檢查以外超聲造影也獨具優勢,但是由于造影劑比較昂貴且部分患者有過敏風險,因此在臨床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1]。超聲彈性技術是近年來超聲醫學發展過程中研發出來的新技術,主要利用人體內肌肉組織、脂肪組織、纖維組織以及浸潤性和非浸潤性癌變組織具有不同的彈性系數從而獲取常規成像不能模擬的信息,不但可以實現對病灶的定量診斷,還可以實現定性診斷[2]。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的臨床價值,為臨床上更好的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提供依據。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接受治療的164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4例,女50例;年齡29~72歲,平均年齡(52.8±7.2)歲;病灶直徑0.6~13.8 cm,平均直徑(3.4±2.7)cm。以病理結果證實良惡性為金標準。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超聲檢查,具體如下:患者分別取仰臥位和左側臥位進行檢查,將二維超聲探頭置于劍突下和肋間對肝臟區域進行掃描,注意測量病灶數目、位置、大小、內部回聲及血流情況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采用日立公司生產的HIVI-SON900彩色超聲診斷儀,將探頭頻率設置為4~8 MHz,選擇彈性成像模式,將ROI調解之區域面積的2~3倍即可。抖動探頭并保持2~3倍的壓力與釋放頻率,保存圖像后進行分析,根據包塊周圍的顏色分布判斷其硬度。
1.3圖像評分方法[3]根據彩超顯示,組織平均硬度顯示為綠色,平均硬度軟和平均硬度硬分別顯示為紅色和藍色。肝臟腫瘤在超聲彈性圖像上評分標準如下:1分:腫瘤完全變形;2分:腫瘤大部分變形,顏色為綠色為主的藍綠混雜;3分:邊界變形而中心區域無變化,病變部位以藍色為主;4分:腫瘤無變形但病變部位為藍色;5分:腫瘤及周圍組織無變化,病變部位和周圍部分組織顯示為藍色。其中≥3分為惡性,≤2分為良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病理結果 164例患者共計176個肝臟腫塊,病理結果證實為良性病灶78例(44.32%),惡性病灶98例(55.68%)。78例良性腫塊中肝血管瘤56例,局限性結節增生9例,肝膿腫6例,肝血管平滑肌瘤3例,肝血管內皮細胞瘤4例。98例惡性病灶中肝細胞性肝癌65例,膽管細胞癌14例,轉移性肝癌12例,混合型肝癌7例。
2.2肝臟良惡性腫塊評分 超聲彈性成像對于肝臟惡性腫塊評分為(4.15±0.62)分,明顯高于良性腫塊的(2.20±0.7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的價值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惡性腫瘤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88.78%(87/98)、88.46%(69/78)和88.64%(156/176)。見表1。

表1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的價值
我國是肝癌的高發區,其中以乙型病毒性肝炎導致的原發性肝癌最為常見。對于肝癌的治療來說早期發現和診斷對于后期的治療效果具有決定性的意義[4]。目前臨床上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的金標準依然是病理結果,但是無論是術中取組織或診斷性肝穿對于機體來說都是一種創傷,并且有一定的轉移風險[5]。因此臨床醫生一直在尋找一種即無創準確性又較高的輔助診斷方法。
超聲造影技術是應用較多的一項超聲技術,對于鑒別肝臟腫塊的性質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但是存在著價格昂貴、造影劑腎損傷及需要長時間觀察的缺點,在臨床上應用收到局限。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是近幾年超聲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主要通過不同組織的硬度差別來形成一定的成像,進而評估腫塊的性質。惡性腫瘤大多由致密組織構成而且容易和周圍組織形成粘連,從而導致腫塊活動度減少、彈性減少而硬度增加[6,7]。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證實利用這一特點對肝臟的腫塊進行成像和分析。本研究中164例患者共計176個肝臟腫塊,病理結果證實為良性病灶78例(44.32%),惡性病灶98例(55.68%),與劉利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對于腫塊評分來說超聲彈性成像對于肝臟惡性腫塊評分為(4.15±0.62)分,明顯高于良性腫塊的(2.20±0.7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惡性腫瘤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88.78%(87/98)、88.46%(69/78)和88.64%(156/176);這種準確性與超聲造影結果相仿[3]。再次證實,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于鑒別肝臟良惡性腫塊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診斷肝臟良惡性腫瘤準確性高,可行性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方玲,周曉東,何光彬,等.超聲彈性成像對肝腫瘤良惡性的鑒別診斷價值.現代腫瘤醫學,2010,18(11):2190-2192.
[2]周艷賢,郭曉東,馮卉,等.超聲彈性成像評價肝纖維化程度的探討.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26):5072-5074.
[3]叢淑珍,馮占武,甘科紅,等.甲狀腺良、惡性結節超聲彈性成像特征分析.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9):1682-1684.
[4]冀劍鋒,周巍,郭佳,等.超聲彈性成像鑒別肝臟 良惡性腫瘤的價值評估.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1,27(3):243-245.
[5]時彩虹.超聲造影與超聲彈性成像在肝臟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安徽醫學,2014,35(9):1282-1283.
[6]劉利,洪睿霞,黃澤君,等.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肝臟腫塊良惡性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5,17(9): 590-593.
[7]蘭文勝.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肝臟腫瘤的鑒別診斷價值.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3(9):752-75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64
2016-05-16]
451100 河南省新鄭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