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麗
探究康復護理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黃玉麗
目的分析探討康復護理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效果。方法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通過數字抽取奇偶數的方式進行分組,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康復護理,護理結束后對比兩組癥狀改善指數和護理滿意度評分。結果實驗組的癥狀改善指數為(0.48±0.03),高于對照組的(0.31±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康復護理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具有積極的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康復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滿意率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具有病程時間長、遷延不愈等臨床特點,患者常表現出腰部活動受限、下肢麻木、疼痛、行走困難等臨床表現[1],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給予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全面有效的臨床護理十分重要[2]。本文為進一步探究康復護理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效果,特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字抽取奇偶數的方式進行分組,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實驗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43歲,平均年齡(69.46±3.83)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9±1.57)年。
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41歲),平均年齡(68.47±3.85)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49±1.03)年。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椎間盤突出癥,且排除心、肝、腎功能嚴重受損及伴有其他病史、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精神系統(tǒng)異常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的各項體征變化進行監(jiān)測,并做好護理文書工作;給予患者藥物和運動指導,告知其堅持治療的重要性,出院后給予患者家庭護理,取得患者家屬的配合,告知患者不可從事重體力勞動。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康復護理,具體康復措施如下[3,4]。
1.2.1心理護理 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交流,及時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邀請治療成功或者療效顯著的患者現身說法,鼓勵患者積極面對治療,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鼓勵患者多參加公共娛樂活動,例如下棋、撲克等,以愉悅身心,轉移和改善焦慮情緒。
1.2.2飲食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易發(fā)生便秘,從而導致腹壓增高,加重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故應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告知患者多食水果、蔬菜等,并盡量多飲水,為進一步改善骨質疏松狀況,應多食牛奶、豬骨湯等富含鈣質的食物。
1.2.3腰背肌功能訓練 指導患者仰臥于硬板床上,使用雙肘及頭部撐起患者的全身,挺胸、挺腹盡力騰空后伸,維持5~10 s,休息10 s后,重復上述動作;指導患者兩腿直立,兩腳分開,雙手叉腰,軀干向后伸展,20~30 min/次,訓練原則以由少到多為主,且運動幅度不宜過大,不可過度疲勞。
1.2.4健康教育 通過口頭教育、書面教育及音視頻教育的方式,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屬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機制,進一步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護理結束后,對兩組癥狀改善指數和護理滿意度評分進行觀察,癥狀改善指數和護理滿意度評分與患者的護理效果均呈正比關系。
癥狀改善指數使用日本整形外科協(xié)會“腰椎疾患治療成績評分標準”進行評定,評定項目包括自覺癥狀、臨床檢查及日常生活動作等,滿分為29分,改善指數=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使用模糊數字評分法評定,總分在0~10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越高。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的癥狀改善指數為(0.48±0.03),高于對照組的(0.31±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護理效果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護理效果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相較,aP<0.05
組別 例數 癥狀改善指數 護理滿意度評分實驗組 30 0.48±0.03a90.36±10.27a對照組 30 0.31±0.01 76.49±10.59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以腰腿疼痛為主要特征的疾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且危害性較大,患者一般伴隨著下肢麻木、疼痛、行走困難等臨床癥狀,在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的前提下,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均會受到影響[5]。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給予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全面有效的康復護理十分的重要[6]。
康復護理是以患者的康復為中心,采取的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專業(yè)性的護理措施,與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相較,起效速度更為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通過心理護理可轉移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飲食護理可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癥,增強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腰背肌功能訓練可改善脊柱軀干肌的力量和耐力,改善關節(jié)活動的范圍,增強脊柱肌肉的協(xié)調性和柔韌性,進而穩(wěn)定脊柱,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健康教育可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7]。
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的癥狀改善指數為(0.48±0.03),高于對照組的(0.31±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康復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具有積極的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1]馮月鳳.針灸理療結合康復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應用效果.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6,7(9):62-63.
[2]陳波,付成華.辨證施護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中效果分析.河北中醫(yī),2015,37(3):450-452.
[3]吳東杰.康復護理措施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的影響.中國傷殘醫(yī)學,2016,24(10):116-117.
[4]高春蘭.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手術圍手術期康復護理的效果.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5,25(10):193.
[5]張意輝.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護理.中國傷殘醫(yī)學,2015,23(15):138-139.
[6]于文紅,龐克慧.疼痛和情緒管理結合康復路徑指引在微創(chuàng)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護士進修雜志,2016,31(8):708-710.
[7]黃玲.康復護理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效果觀察.醫(yī)藥前沿,2013(27):191-1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172
2016-06-24]
510405 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白云院區(qū)針康三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