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芳
院內護理轉運改良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應用
陳瑞芳
目的探討院內護理轉運改良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護理轉運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急診科2014年7月~2015年12月實施院內改良護理轉運流程的80例急性胸痛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院內改良流程管理前的80急性胸痛患者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轉運效果。結果對照組急診至住院時間為(15.4±3.7)min,短于觀察組的(11.8±4.2)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轉運成功率、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猝死發生率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結論院內轉運改良流程可提高急性胸痛患者轉運成功率,減少死亡率,縮短急診至住院時間。
院內護理;改良流程;急性胸痛
急性胸痛是急診科常見的急性危重癥,常見危及生命的胸痛包括急性冠狀動脈(冠脈)綜合征、急性肺栓塞,主動脈夾層、張力性氣胸等,常常在發病數小時內并發惡性心律失常、休克、心臟破裂、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是猝死的常見病因。有資料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40%~60%在起病后1h內死亡。這些危重癥患者在急救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大量的醫療安全隱患。因此,經過初步搶救處理后如何快速安全有效的轉運至相關科室如CT室、冠心病監護病房、導管室、手術室或呼吸監護病房等進一步搶救治療,對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具有重大意義。本文選取本院急診科2014年7月~2015年12月實施院內改良護理轉運流程的80例急性胸痛患者觀察其轉運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急診科2014年7月~2015年12月實施院內改良護理轉運流程的80例急性胸痛患者為觀察組,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齡(51.3±6.8)歲,其中急性冠脈綜合征63例,急性肺栓塞3例,主動脈夾層9例,張力性氣胸5例。另外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院內改良流程管理前的80急性胸痛患者為對照組,男47例,女33例,平均年齡(49.8±7.4)歲,其中急性冠脈綜合征68例,急性肺栓塞2例,主動脈夾層6例,張力性氣胸4例。均排除其它胸痛患者如胸膜炎、返流性食管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主動脈瓣狹窄或關閉不全等。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疾病構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轉運改良流程
1.2.1人員要求 轉運責任護士都接受過系統搶救技術的專業培訓,對體外除顫儀以及基本的無創氣道建立等技術具有熟練的掌握,且責任心強。護士都能夠單獨完成工作,并且能夠處理好應急問題。對伴有意識障礙、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不穩定、血氧飽和度低、心肺復蘇術后等危重情況的患者均安排1名醫師和至少1名護士及1名護工協作轉運。
1.2.2轉運前風險評估 所有需要轉運的患者均由醫護共同進行風險評估,在醫師下達轉運醫囑后正式進行轉運。風險評估的內容全面,包括患者生命體征現狀、是否有意識障礙,胸痛程度,心率、是否竇性心律、血氧飽和度情況,氧和指數情況,各種監護措施均要有效執行呼吸道及靜脈通道管理。醫師也應告知患者家屬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在家屬表示理解的情況下進行知情同意書的簽署。
1.2.3轉運前護理 準備充足急救藥品以及必需的搶救器材,做好急救預案,準備轉運前護士應當做到熟練操作,有序進行。出科前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精準測量并做好病歷記錄;再一次檢查患者各種管道及靜脈通道是否通暢,如有意識障礙或氣管插管患者再一次吸痰清除氣道內分泌物;攜帶儀器的電量是否充足;清空尿袋;再一次檢查急救藥品及搶救器材是否備齊,檢查搶救器材功能是否完好。出科時提前15 min打電話通知相關科室,向其報告患者病情,指出需要準備的某些儀器設備,例如心電監護儀、心電除顫儀、臨時起搏器、吸痰器、呼吸機等;進行心理護理,使患者及家屬能夠積極配合護理轉運。
1.2.4轉運途中護理 患者臥床進行轉運,對于出現心力衰竭、張力性氣胸患者抬高床頭,意識障礙患者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轉運過程勻速平穩,上下坡時避免患者大腦充血,也就是采取頭高足低位。途中對患者胸痛程度、神志、呼吸狀況、面色等進行密切觀察,檢查各種管道如氣管插管、尿管、靜脈管道等是否通暢,防止管道脫落、堵塞管道,對患者血壓、血氧飽和度、心率以及心律等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如途中患者心跳或者呼吸忽然停止,必須立刻進行搶救,同時尋求就近醫務人員的幫助,同時將搶救記錄工作做好。
1.2.5目的地交接 患者轉運至目的地后,護送人員和病區或導管室的接診護士一同幫助患者移床,有序進行床邊和病歷的交接,交接的內容應包括患者個人基本信息、診斷結果、胸痛時間、身體機能的各項指標、各種管道名稱及植入深度、尿量、特殊用藥等,交接后雙方科室交接人員簽名。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轉運成功率、患者滿意度、急診至住院時間和猝死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急診至住院時間比較 對照組急診至住院時間為(15.4±3.7)min,短于觀察組的(11.8±4.2)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的轉運成功率、患者滿意度和猝死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轉運成功率、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猝死發生率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轉運成功率、患者滿意度和猝死發生率比較[n(%)]
院內護理轉運對急診科搶救危重患者十分重要,對醫療救治成功而言不可或缺,如果缺乏科學的流程以及有效的管理,將增加轉運過程發生意外事件或患者猝死的風險,是產生醫療糾紛和出現醫療事故的關鍵環節。資料顯示,院內轉運可使危重癥患者出現更多的并發癥,轉運患者的死亡率明顯高于正常水準,死亡風險超出9.6%[1]。而急性胸痛是內科急診常見的危重癥,主要包括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肺栓塞、主動脈夾層[2,3]、張力性氣胸等,這些患者往往需要及早診斷,及時救治及安全快速轉運至目的地如重癥監護室、導管室等。
本院急診科結合急性胸痛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專門針對急性胸痛患者的院內護理轉運流程。從轉運前風險評估、轉運前護理、轉運途中護理、目的地交接等各個環節均結合急性胸痛患者病情變化快、猝死風險高等特點對護理轉運流程進行改良,并配合醫師加強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猝死風險的評估、強化對主動脈夾層患者的血壓、心率控制,對張力性氣胸患者均在急診科就地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急診至住院時間短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轉運成功率、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猝死發生率率低于對照組(P<0.05或0.01)。
降低院內護理轉運途中風險最關鍵的是正確把握轉運指征、精準評估轉運前患者病情及轉運途中可能發生的潛在安全隱患、配合醫師做好轉運前的急救處理[4],避免盲目或不合適宜的轉運。另外,該研究發現,轉運途中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猝死發生率高,觀察組及對照組發生猝死的7例患者均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導致該結果的可能原因是急性冠脈綜合征在急性胸痛患者的比例(81.9%)明顯高于其他患者如主動脈夾層、肺栓塞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本身心律不穩定,容易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等[5]。
隨著醫療矛盾的緊張化及人們對醫療安全意識的增強,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也更高,院內護理轉運工作也實現升級。其從簡單的護送,升級為對患者全面完善的護理過程。轉運護理流程的設計也要結合不同疾病種類及具體病情,加強醫護配合,對于急性胸痛患者的轉運,更要求護理轉運人員熟練掌握心肺復蘇、體外除顫儀、基本的無創氣道建立等技術。
[1]林涵真,危麗華,董馨.急診危重患者的院內轉運體會.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17(7):4027-4028.
[2]Giachino F,Loiacono M,Lucchiari M,et al.Rule out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with plasma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8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Crit Care,2013(17):R33.
[3]Strote J,Kohler P.Transfer of care is associated with longer unsuccessful resuscitations.Am J Emerg Med,2008(26):206-211.
[4]程寶珍,張小紅,牛娟.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2012,27(5):9-10.
[5]Goto Y,Maeda T,Nakatsu-Goto Y.Neurolog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transported to hospital without a prehospital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Crit Care,2013(17):R27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174
2016-07-22]
521000 潮州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