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韌
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在重癥醫學科的臨床應用
張韌
目的探討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在重癥醫學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95例需要接受氣管切開術救治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4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氣管切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則給予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中切口長度、術后創口愈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4.2%)與對照組患者(17.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在重癥醫學科患者搶救中有著良好的應用效果,患者手術時間更短且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值得臨床推廣。
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傳統氣管切開術;重癥醫學科;手術指標
重癥醫學科是醫院內接受急癥、重癥患者并給予相應搶救、治療措施的科室,患者多合并有多項器官功能障礙或者組織創傷現象,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同時,急需接受氣管切開術以維持患者穩定呼吸,確保患者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將探討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在重癥醫學科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選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本院重癥醫學科需要接受氣管切開術救治的患者95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4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24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5.2±8.7)歲;疾病類型:多發性創傷22例,腦出血14例,腦梗死10例,其他疾病2例,同時危重癥患者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2](APACHE Ⅱ評分)為(18.4±5.3)分。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23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5.5±8.6)歲;疾病類型:多發性創傷21例,腦出血15例,腦梗死10例,其他疾病1例,APACHEⅡ評分(18.5±5.6)分。兩組患者均符合氣管切開指征且無氣管切開禁忌證,同時本次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事前告知患者病情發展、手術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征得患者同意后簽訂責任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氣管切開術治療,依照傳統氣管切開術相關操作規范進行。觀察組患者則給予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治療,術者指導患者持仰臥位并于其肩下墊置枕頭,指導患者頸部充分伸展并頭部后仰。于患者第1、2或者第2、3氣管軟骨環節中間完成穿刺。本次研究中所用穿刺針為易心達公司生產的一次性氣管切開包,仍然保持清醒者注意于氣管切開術前給予患者丙泊酚50mg以維持鎮靜、麻醉效果。其余患者均給予0.5%~1.0%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并于穿刺位置行1.5~2.0cm切口,將穿刺針垂直負壓進針并在感覺到突破感后立刻回針,觀察針管內若有大量氣泡則表明針尖已經深入氣管。此時再次推注利多卡因2ml完成氣管麻醉后拔出注射器。術者沿穿刺針置入15~20cm的導絲并于置入成功后拔除穿刺針,使用擴張器沿著導絲對患者氣管前組織、前壁等進行擴張并由此置入擴張鉗,使用擴張鉗沿導絲對氣管前組織以及前壁繼續進行擴張并深入氣管,最后退出擴張鉗并拔出氣管、切開管內芯。術者確定導管位置正確后將導絲拔除,固定氣管并切開導管,對氣囊充氣后連接呼吸機給予持續吸氧[3]。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切口長度、術后創口愈合時間以及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手術指標并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中切口長度、術后創口愈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中切口長度(c m) 術后創口愈合時間(d)觀察組 4814.2±6.5a12.4±6.3a1.4±0.3a4.4±0.5a對照組 4728.6±9.652.4±12.43.7±0.89.1±1.7
2.2 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中出現甲狀腺損傷1例、切口感染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2%;對照組患者中出現甲狀腺損傷3例、切口感染3例、切口出血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氣管切開術是重癥醫學科中拯救急診、重癥患者的一項重要治療手段,其對減少患者呼吸無效腔、降低患者呼吸道阻力、提升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并降低患者呼吸衰竭引發的病死率等均有重要作用[4]。當前臨床針對重癥監護室患者治療常用的氣管切開術則包括傳統氣管切開術、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兩種類型。然而傳統氣管切開術實施過程中存在手術操作復雜、手術時間較長、創傷程度較大等多項缺點,因此其已經逐漸被當前日益發展的臨床醫學所拋棄,開始研究新的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廣泛應用的一項手術類型[5]。
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能夠由術者對患者進行直接穿刺置管,手術過程中無需切皮,對患者低氧血癥有良好的改善效果。術者穿刺過程中創口較小,能有效減少以往傳統氣管切開術中對患者血管、食管、甲狀腺等組織結構的損傷,對促進患者術后創口愈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均有重要意義。同時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能幫助患者更快的擺脫呼吸機的協助,更早轉入普通病房,對患者整體康復進程有重要促進作用。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與傳統氣管切開術相比,還具有手術操作較為簡單的優點,經驗豐富者單人就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在急重癥患者的搶救過程中應用廣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中切口長度、術后創口愈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4.2%)與對照組(17.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在重癥醫學科患者搶救中有著良好的應用效果,患者手術時間更短且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值得臨床推廣。
[1]胡成功,胡志,金曉東.經皮氣管切開術在神經重癥醫學科中的臨床應用.華西醫學,2014,29(1):91-92.
[2]劉曉剛.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在重癥醫學科的臨床應用.臨床醫學,2012,32(9):52-53.
[3]楊俊.改良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在重癥醫學科危重患者中的應用研究.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2):47-49.
[4]程相閣.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在重癥醫學科室中的臨床應用.河南醫學研究,2014,23(5):98-99.
[5]李小濤.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在重癥醫學科的臨床應用.中國處方藥,2016,14(7):108-10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072
2016-09-02]
457000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