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瀚 陳松波 吳華紅 蔡錦楠
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
楊時瀚 陳松波 吳華紅 蔡錦楠
目的觀察分析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方法96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地氯雷他定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高于對照組的70.83%(P<0.05);觀察組患者起效時間、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慢性蕁麻疹治療過程中,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少,療效安全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慢性蕁麻疹;復方甘草酸苷;地氯雷他定;臨床效果
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臨床常見病之一,指各種原因導致皮膚、黏膜、血管出現暫時性炎性充血、組織內水腫,病程≥6周可稱為慢性蕁麻疹[1]。慢性蕁麻疹發病原因和機制十分復雜,與飲食、藥物、感染、物理、生物因素有關,主要癥狀為皮疹、食欲降低、頭痛、發熱等,部分患者發熱可達40℃,血壓降低引起暈厥或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由于慢性蕁麻疹病程長、反復發作,大大增加了治療難度。本文收集了96例慢性蕁麻疹患者資料,分析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的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男41例,女55例,年齡15~58歲,平均年齡(38.81±7.88)歲;病程2個月~6年,平均病程(2.27±1.36)年。入組標準[2]:表現為皮膚瘙癢、反復發作的風團癥狀,病程≥6周,確診為慢性蕁麻疹;無藥物過敏史;近2周未服用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排除心腦肝腎臟器嚴重疾病、低血鉀癥、醛固酮癥、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均征求患者同意,簽署同意書。遵循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5mg地氯雷他定片(商品名:信敏汀,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092)治療,1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復方甘草酸苷片50mg[商品名:美能,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80]治療,3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根據風團大小、數目、瘙癢程度分為4級(0~3分),0分:風團大小0,風團數目0,無瘙癢;1分:風團直徑<0.5cm,數目1~6個,輕微瘙癢;2分:風團直徑0.5~2.5cm,數目7~12個,中度瘙癢;3分:風團直徑>2.5cm,數目≥12個,重度瘙癢,難以忍受。積分下降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積分下降率為100.00%;顯效:皮損基本消退,積分下降率≥70%;好轉:積分下降率≥30%;無效:積分下降率<30%。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好轉率[3]。②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藥物起效時間、癥狀消失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起效時間和癥狀消失時間 觀察組患者藥物治療起效時間、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n(%)]
表2 兩組患者起效時間和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起效時間和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 起效時間 癥狀消失時間觀察組 482.01±0.34a12.80±3.23a對照組 482.89±0.8817.59±5.71t 6.38835.05866P <0.05<0.05
2.3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出現2例口干,1例乏力,1例嗜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3%。對照組患者出現3例心慌,2例嗜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4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26,P>0.05)。不良反應癥狀輕微,未影響臨床治療。
慢性蕁麻疹為常見皮膚疾病,多數為Ⅰ型變態反應,少部分為Ⅱ、Ⅲ型變態反應,其病理基礎為機體自身免疫產生抗體,引起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及血管活性物質,從而引起皮膚紅腫、瘙癢,形成風團,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皮膚血管上H1和H2組胺受體和蕁麻疹的發生、發展有關,H1受體與風團數目、大小、瘙癢程度有關,H2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參與皮膚紅潮反應過程。臨床治療慢性蕁麻疹以藥物為主,地氯雷他定、復方甘草酸苷為常見藥物,在臨床廣泛應用。
地氯雷他定是第三代抗組胺藥物[4],是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謝物,選擇性拮抗外周H1受體,有效緩解蕁麻疹臨床癥狀;同時對肥大細胞釋放組胺過程進行抑制,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鎮靜作用。地氯雷他定常規用量為氯雷他定的50%,抗組胺效果更強,不良反應少。復方甘草酸苷主要成分為甘草酸苷、甘氨酸、鹽酸半胱氨酸[5],對肥大細胞釋放組胺進行有效阻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酶作用,充分發揮出抗炎效果。甘草次酸為甘草酸衍生物,對11β-HSD酶具有較強的抑制效果,可提高血漿中氫化可的松水平,達到抗炎、抗過敏、解毒的效果。郝蕾[6]研究顯示,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67.09%,高于對照組的86.08%,不良反應輕微,未影響繼續治療,說明慢性蕁麻疹患者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與地氯雷他定聯合療法,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少。
此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較對照組的70.83%顯著提高(P<0.05),說明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觀察組患者治療起效時間、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聯合療法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地氯雷他定單獨給藥,可加快癥狀消失,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同時研究結果顯示不良反應少且輕微。
綜上所述,在慢性蕁麻疹治療過程中,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少,療效安全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瞿艷紅.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4):80.
[2]王海燕.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4):184-185.
[3]李國邦,薛強東,唐祁平,等.地氯雷他定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觀察.醫學研究雜志,2015,44(1):150-153.
[4]劉磊吉.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65例臨床觀察.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2012,29(3):143-145.
[5]楊雪松,付彧,王艷東,等.枸地氯雷他定片聯合復方甘草酸苷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14(18):2708-2710.
[6]郝蕾.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129-13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101
2016-08-17]
515000汕頭市中心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