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思玉 程嬡嬡 毛晶晶 王亞祥 孫林森
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療效觀察
盛思玉 程嬡嬡 毛晶晶 王亞祥 孫林森
目的探究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療效。方法84例進行上肢手術治療的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患兒使用傳統的解剖定位阻滯法,觀察組患兒采用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的麻醉阻滯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兒雖然麻醉完成時間要稍微長于對照組,但麻醉阻滯起效時間卻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無一例發生并發癥,而對照組患兒6例發生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要明顯優于傳統的解剖定位阻滯法,且安全性更高,對患兒造成的損傷更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小兒上肢手術;麻醉效果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一種較為常規的手術麻醉方式,在上肢手術麻醉中應用較為廣泛。在臨床實踐中為了使得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起到良好的效果,需要確保麻醉藥物能夠在臂叢神經四周得以擴散[1]。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相對于傳統的阻滯法精準度和安全性更高,但是在操作過程中需要麻醉醫師具備更高的專業能力和較強的心理素質。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2]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其麻醉效果要遠遠高于傳統的解剖定位阻滯法,在臨床上更具優勢。本文研究中將本院收治的進行上肢手術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8月在本院進行上肢手術治療的患兒8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患兒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2~9歲,平均年齡(4.74±1.42)歲。觀察組患兒中男28例,女14例,年齡2~11歲,平均年齡(4.81±2.06)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使用傳統的解剖定位阻滯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①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麻醉醫師對患兒的前中斜角肌間隙進行準確的區分和識別。②將穿刺針在C6位置水平垂直刺入到皮膚中,緩慢的向腳側推移,待發現突觸或者有異物感時停止操作[3]。將針頭固定后,進行回抽。若在回抽的過程中未發現腦脊液或者血液,將事先配置好的局部麻醉(局麻)藥混合液(由0.25%的羅呱卡因+1%的利多卡因)對患兒緩慢注射[4]。觀察組患兒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方法,所選用的超聲儀器由索諾聲公司生產。具體操作流程如下:①對超聲探頭接觸部位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將超生膠涂抹到超聲探頭上。隨后對探頭使用無菌封套裝,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對探頭的掃描深度以及角度重新進行設置[5]。經過不斷地調整和改善,以期獲得更為清晰的圖像。②使用一次性神經阻滯針在距離探頭外側0.5cm處沿著探頭的長軸緩慢進針[6]。及時觀察和了解進針的動態變化情況,根據觀察情況對穿刺針的角度以及深度及時進行調整。當穿刺針到達目標位置后,在不同位置的臂叢神經束旁邊將混合液緩慢注入。在注入的過程中要對混合液的擴散和分布情況進行實時觀察,確認局麻藥是否已經將目標神經全部包裹[7]。注意兩組患兒所使用的麻醉混合液的濃度以及用量均相同。在對患兒實施麻醉之后,要對患兒麻醉完成時間、麻醉阻滯起效時間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和記錄。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的麻醉阻滯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麻醉阻滯療效評定標準[8]:①完全阻滯:患兒在手術過程中比較安靜,完全感覺不到疼痛;②不完全阻滯:患兒在術中痛感明顯減少,但術中仍需要其他鎮痛藥物配合;③阻滯失敗:患兒疼痛較為劇烈,需要采用其他方法進行麻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麻醉阻滯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雖然麻醉完成時間要稍微長于對照組,但麻醉阻滯起效時間卻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麻醉阻滯效果比較(±s,min)

表1 兩組患兒的麻醉阻滯效果比較(±s,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 麻醉完成時間 麻醉阻滯起效時間對照組 426.72±2.145.17±2.05觀察組 4210.15±3.12a3.15±1.31a
2.2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無一例發生并發癥,而對照組患兒6例發生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傳統的麻醉方法解剖定位法往往在穿刺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了巨大的損傷。采用該種方法穿刺成功率較低,局部麻醉難以起到預期的效果。而臂叢神經阻滯則主要借助于神經刺激器進行定位,使得阻滯成功率得以提高。但是盡管如此,還是難以避免重復定位給患兒帶來的痛苦以及給神經造成的損傷。經過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克服了以往重復定位對患兒所帶來的種種弊端。采用該種方法所使用的麻醉劑量較小,但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但是在選用該種方法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麻醉醫師必須熟練掌握患兒各個部位的神經、血管以及肌肉組織分布,確保準確定位;②對臂叢神經超聲影像能夠準確而全面的分析;③對穿刺回聲保持高度敏感,以便獲得更好的麻醉效果。在本文的研究中對進行上肢手術的患兒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且術后無并發癥產生。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要明顯優于傳統的解剖定位阻滯法,且安全性更高,對患兒造成的損傷更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朱彩艷,譚愉明,吳宇思,等.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手術麻醉中的應用.中國當代醫藥,2014(17):93-95.
[2]方建勤.神經阻滯麻醉在小兒上肢手術中應用觀察.中國醫學工程,2015(1):52-53.
[3]李德科,王世英,游浩,等.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在兒童上肢手術中的應用.山東醫藥,2015(2):82-84.
[4]王麗.臂叢神經阻滯用于小兒上肢手術麻醉的療效觀察.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3):198-199.
[5]周納武,彭濤華,林樺填,等.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輔助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應用.廣東醫學院學報,2015(2): 211-213.
[6]祁運敏,王賢裕.神經刺激儀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臨床應用.中國醫刊,2016,51(7):104-106.
[7]董敏,張萍英,吳文春,等.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聯合丙泊酚鎮靜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應用.臨床醫學工程,2016,23(4):419-420.
[8]馮衛華.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在兒童上肢手術中的作用.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20):179-18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114
2016-08-15]
223300江蘇省淮安市淮陰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