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靈龍
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全麻在食管癌手術中的臨床研究
韓靈龍
目的研究分析食管癌手術中應用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全麻)的臨床效果。方法70例行食管癌手術患者,按照雙盲法分成研究組和參照組,各35例。研究組患者全麻后行胸椎旁神經阻滯,參照組患者僅行全麻操作。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術中30min和術后10min研究組患者平均動脈壓、心率、收縮壓及舒張壓指標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清醒拔管即刻、術后12h、術后24h視覺模擬評分分別為(0.30±0.30)、(0.60±0.50)、(1.00±0.60)分,均優于對照組的(3.00±0.70)、(2.83±0.57)、(2.70±0.67)分(P<0.05)。結論在食管癌手術中應用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全麻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應激反應,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胸椎旁神經阻滯;全身麻醉 ;食管癌手術
根據臨床調查發現[1],行食管癌手術的患者多需要進行全麻操作,但是臨床效果及預后質量一般,患者活動受限嚴重,這種麻醉方式存在一定缺陷。近年來,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全麻應用于食管癌手術中,臨床效果較好,具有操作簡單、臨床效果、手術風險低等優點[2]。本實驗對35例患者應用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全麻,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0例行食管癌手術患者,按照雙盲法分成研究組和參照組,各35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49.5±7.5)歲;參照組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26~71歲,平均年齡(48.5±7.3)歲。對于本次實驗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曉,并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操作,達到一定藥效后行食管癌根治術。醫護人員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情況,先對其行麻醉誘導,主要應用的藥物有丙泊酚、咪唑侖、順阿曲庫銨和舒芬太尼,具體藥物劑量分別為1~2、3~5、1.5mg/kg,0.5μg/kg。完成上述操作后,醫護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指標變化情況,在對其行術中麻醉時,主要應用丙泊酚血漿靶,采取靶控輸注的方式給藥,具體給藥劑量控制在2.0~3.5μg/kg即可,同時參考患者的腦電雙頻指數(BIS)值,適當調整血漿靶濃度,確保BIS在50~55。術畢20min內,確定血漿靶濃度,保證其處于1.2μg/kg左右。采取縫皮操作時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行靜脈自控鎮痛,主要應用藥物包括布托啡諾、生理鹽水(稀釋)、舒芬太尼和甲氧氯普胺,具體的藥物劑量分別為5mg、100ml、100μg和20mg。通常情況下,自控鎮痛時間以15min最適宜,同時醫護人員需要進行背景輸注及單次自控量設定,一般將兩者分別設定為2ml/h和0.5ml。完成上述操作后,研究組患者需行胸椎旁神經阻滯,選取的進針規格為20號,首先找到患者的胸椎棘突位置,在其最高點進針,保證針頭與針身處于垂直狀態,通常進針長短處于2~4c m即可,進針>4c m時一般會觸碰到椎體橫突,隨即將針頭方向轉為橫突上緣,具體進針長度為1.5c m左右,與此同時對患者注入0.25%羅帕卡因,注入的劑量≤5ml/次,觀察患者臨床表現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術前、術中和術后各指標及不同時間段視覺模擬評分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中30min和術后10min研究組患者平均動脈壓、心率、收縮壓及舒張壓指標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 研究組患者清醒拔管即刻、術后12h、術后24h視覺模擬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中和術后各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中和術后各指標比較(±s)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1m mHg=0.133kPa
組別例數 時間 平均動脈壓(m mHg) 心率(次/min) 收縮壓(m mHg) 舒張壓(m mHg)研究組 35術前10min 81±875±8130±1076±5術中30min 78±12a76±11a116±12a66±13a術后10min 80±11a84±11a121±13a76±10a參照組 35術前10min 83±876±11130±1077±6術中30min 123±886±14161±1386±14術后10min 101±884±14136±1181±7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視覺模擬評分指標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視覺模擬評分指標比較(±s,分)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 清醒拔管即刻 術后12h 術后24h研究組 350.30±0.30a0.60±0.50a1.00±0.60a參照組 353.00±0.702.83±0.572.70±0.67t 20.87417.40011.182P <0.05<0.05<0.05
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消化道腫瘤是食管癌,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在我國,男性發生食管癌數量多于女性,多發于40歲以上人群,多種因素均可引發食管癌,如年齡、職業、種族、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生活環境以及遺傳易感性等[3]。發病早期以胸骨后針刺樣、燒灼樣,咽下食物哽噎感為主要表現。中晚期以進行性吞咽困難為主要表現。
臨床治療方式包括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療法及手術治療,其中最常用的為手術治療方式,尤其是開胸食管癌手術。然而在開胸食管癌手術中,需要采取全麻手術措施,以起到較好效果。但由于全麻復合硬膜外麻醉具有較高的麻醉操作難度,在圍手術期出現低血壓,加之引發多種并發癥,因此,尋找全新的麻醉方式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一項問題。胸椎旁神經阻滯起源于1905年,具有失敗率低、操作簡便特征。其作用機理是藥物在椎旁間隙之間可經過相鄰肋骨頭頸部,形成相互連接的上、下端,藥物在此間隙中可進入相鄰的椎旁間隙,以對背支、交感鏈、單側肋間神經進行麻醉,阻滯對應內臟與一側胸壁疼痛感。
綜上所述,在食管癌手術中應用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全麻能夠達到預期臨床效果,同時保證手術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陳冀衡,范志毅,張云霄,等.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全麻與全麻下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病人腫瘤侵襲和轉移風險的比較:VEGF和MMP-9血濃度.中華麻醉學雜志,2015,35(1):23.
[2]劉淑彬,徐康.全身麻醉與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在食管癌手術中的比較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4):47.
[3]李明川,李毅海,丁素春,等.霧化吸入小劑量氨溴索對開胸食道手術患者單肺通氣時炎性反應的影響.中華麻醉學雜志,2011,31(4):401-4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125
2016-09-02]
461000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