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吳曦
對比分析不同方法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效果
吳鵬 吳曦
目的對比分析不同方法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鎮痛效果。方法82例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先后分為術后持續切口鎮痛裝置給藥鎮痛組(Ⅱ組)和術后靜脈鎮痛泵給藥鎮痛組(Ⅰ組),每組41例。Ⅱ組實施生理鹽水與鹽酸丁哌卡因注射液混合治療,Ⅰ組實施生理鹽水與曲馬多注射液混合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鎮痛效果。結果Ⅰ組患者在圍手術期輔助口服鎮痛藥劑量為(1546.9±256.1)mg,Ⅱ組為(470.9±125.1)mg,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圍手術期不同觀察時間點兩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Ⅰ組17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占41.46%;Ⅱ組5例患者發生不良事件,占12.20%;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946,P=0.003<0.05)。結論和傳統靜脈泵給藥途徑相比,實施術后持續切口鎮痛裝置給藥鎮痛相對較好,能使不良時間發生率及藥物的使用量降低,讓鎮痛靶向性更具安全性。
靶向性鎮痛;術后切口持續鎮痛裝置;全膝關節置換術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是術后圍手術期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當下已有許多專業學者對此關注及重視[1]。因圍手術期手術區域在術后會發生疼痛現象,從而能延遲早期康復訓練,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使手術療效與功能修復效果不佳。為手術期手術區域疼痛良好,能使患者的疼痛不適減輕,促進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訓練,防止發生并發癥現象。本研究采用不同鎮痛方法治療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產生的疼痛,為進一步探究其鎮痛效果,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3年4月~2015年3月接收治療的行人工全膝關節置管術82例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先后分為術后持續切口鎮痛裝置給藥鎮痛組(Ⅱ組)和術后靜脈鎮痛泵給藥鎮痛組(Ⅰ組),每組41例。Ⅰ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71.5±2.6)歲。Ⅱ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53~80歲,平均年齡(72.4±2.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1.2.1 疼痛控制有關技術與控制方案 由同組麻醉師和醫師共同完成手術,對全膝關節置換予以持續硬膜外麻醉,麻醉方案要做到標準化,不得實施額外長效麻醉藥物。手術期間假體采用高屈曲后穩定型膝關節假體,所有假體均由進口公司提供。按照手術常規方法,將假體安裝好,對切口予以仔細沖洗,并對關節囊進行縫合。在鄰近膝關節切口位置,對鎮痛者實施施局部鎮痛裝置(Ⅱ組術后持續切口鎮痛裝置給藥鎮痛,實施生理鹽水與鹽酸丁哌卡因注射液混合治療),便于對其穿刺位置選擇。在各層組織內以斜形方式留置鎮痛裝置緩釋藥物導管,能起到多層被滲透的效果。對切口予以逐層縫合,并用彈力繃帶將切口加壓包扎。將局部麻醉藥物加入局部鎮痛裝置儲藥囊內后,與前端藥物緩釋導管裝置相連接。對實施靜脈鎮痛泵鎮痛者(Ⅰ組術后靜脈鎮痛泵給藥鎮痛,實施生理鹽水與曲馬多注射液混合治療)予以靜脈輸液通道連接。
1.2.2 圍手術期處理和術后鎮痛方案 兩組鎮痛裝置均存在可控按鍵,醫護人員可指導患者依照疼痛部位可自主進行鎮痛控制。如果患者自訴疼痛加重,則需要按照口服的方式,予以患者200mg塞來昔布輔助鎮痛,同時還要給予患者持續冰袋干敷。在同組醫師指導下,術后對患者漸進性早期膝關節功能訓練。術后即刻-術后72h,為處理術后圍手術期鎮痛時間,待評估相關鎮痛療效后,將兩種鎮痛裝置撤除。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口服鎮痛藥量、圍手術期VAS評分及不良反應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輔助口服鎮痛藥量及圍手術期VAS評分比較Ⅰ組患者圍手術期輔助口服鎮痛藥劑量為(1546.9±256.1)mg,Ⅱ組為(470.9±125.1)mg,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圍手術期不同觀察時間點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輔助口服鎮痛藥量及VAS評分比較 (±s)

表1 兩組輔助口服鎮痛藥量及VAS評分比較 (±s)
注:與Ⅱ組比較,aP<0.05,bP>0.05
組別例數 輔助口服鎮痛藥劑量(mg) 圍手術期VAS評分(分)術前1d 術后1d 術后2d 術后3dⅠ組 411546.9±256.14.7±1.84.1±2.03.4±1.42.3±1.2Ⅱ組 41470.9±125.1a4.4±2.1b4.2±2.2b2.8±1.6b2.4±1.4bt 22.1510.6850.2151.8070.347P 0.0000.4880.8300.0750.729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經治療,Ⅰ組17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占41.46%;Ⅱ組5例患者發生不良事件,占12.20%;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846,P=0.003<0.05)。
由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需要予以早期功能鍛煉,因此,處理術后疼痛現象已成為目前處理圍手術期不可避免的主要問題之一。疼痛改善方法有多種,但近年來比較新興的給藥方式則是局部鎮痛裝置[2-4]。對膝關節四周組織進行局部麻醉藥物浸潤,不但其治療效果顯著,而且毒副作用也相對較小,能使術后有關副作用與鎮痛藥物劑量的應用降低。滲透用藥時實施局部關節四周組織,可使術后圍手術期藥物的使用顯著減少,對其疼痛也能有良好的控制。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治療的骨性關節炎患者以疾病困擾時間長、體質較弱及老年人為主,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其中包括假體位置不當、肌肉痙攣和下肢靜脈血栓等。應用圍手術期早期疼痛控制,并以漸進性方式對患者予以功能訓練,能加快肢體功能恢復。實施局部鎮痛裝置便于提供多模式鎮痛新途徑,防治全身用藥不良事件發生,從而能證實其靶向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優點。
[1]姜儷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康復鍛煉期鎮痛方式對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4,20(2):90.
[2]范子寒.關節周圍注射雞尾酒式藥物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研究.中國臨床醫生,2014,42(2):8.
[3]徐海棟.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不同給藥途徑鎮痛方式對比研究.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4):344.
[4]孫揚.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圍術期鎮痛方法:多模式方案及最佳疼痛管理.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44):718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142
2016-08-12]
462000河南省漯河市中心醫院麻醉疼痛科(吳鵬);漯河市中醫院麻醉科 (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