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劉艷紅
不同按壓方式在新生兒PICC置管術后的效果觀察
李哲 劉艷紅
目的探討新生兒經外周插管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后不同的按壓方式產生的效果。方法100例PICC置管患兒,按置管先后順序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1cm× 1cm的紗塊按壓穿刺點,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2個棉簽棉花段(1cm長)按壓于穿刺處。觀察兩組患者穿刺點滲血情況及PICC移動情況。結果實驗組穿刺點出現滲血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未發生導管移動,對照組有9例患者發生導管移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2個棉簽棉花段(1cm長)按壓于穿刺處能達到快速止血的效果,且防止PICC導管移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新生兒;經外周插管的中心靜脈導管;棉簽棉花段;止血
PICC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深靜脈穿刺技術,其優點是操作簡便、安全、可靠、耐高滲、并發癥少,可減輕患兒的痛苦,為需要中長期輸液及輸注刺激性藥物的危重新生兒及極低出生體質量患兒提供靜脈通道[1]。但作為一項侵入性操作及導管在血管內的異物特性,PICC置管24h內會發生明顯局部滲血的情況,因導管過細,穿刺點過大,常會引起PICC移動,最終嚴重者不得不縮短PICC的留置時間[2]。由于新生兒自身發育特點,其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常有穿刺點滲血,加之新生兒的無意識活動較頻繁,手臂的屈伸動作易使導管與血管內膜發生摩擦而出現滲血[3]。采取何種方式既能止血又能減少PICC移動,是新生兒科醫務人員比較關心的問題,本科采用2個棉簽棉花段(1cm長)按壓于穿刺處作為置管后穿刺點按壓的工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科行PICC置管的100例患兒,按置管先后順序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實驗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胎齡(30.61±1.24)周,均為早產兒;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胎齡(30.11±1.53)周,均為早產兒。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 由固定的3名具有PICC資質認證的操作者進行置管,采用BD公司1.8F r的PICC,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為患兒進行PICC置管。
1.2.2 加壓方法 對照組在置管成功后,常規清潔消毒穿刺點周圍皮膚,使用紗塊(約1c m×1cm大小)覆蓋在穿刺點上,然后外部固定3M透明敷貼,起到止血的作用;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將2個棉簽棉花段(1c m長)置于敷貼外穿刺點上,并給予一定的壓力用膠布固定。在加壓止血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穿刺部位止血情況及PICC移動情況,24h后再放松加壓并更換敷料,根據穿刺點滲血情況及導管位置決定是否繼續加壓止血,如需要則按照原方法繼續加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局部滲血及PICC導管移動情況。將局部滲血情況分級[4],0級:24h內少量滲血,僅滲濕紗塊的50%以內,屬于正常現象;Ⅰ級:患者活動時穿刺點滲血,滲濕敷料;Ⅱ級:患者平臥時滲血,滲濕敷料;Ⅲ級:患者平臥,穿刺點朝上,肢體平放,穿刺點滲血,滲濕敷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止血方法穿刺點滲血情況比較 實驗組穿刺點出現滲血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血方法穿刺點滲血情況比較(n)
2.2 兩組PICC導管移動情況比較 實驗組未發生導管移動,對照組有9例患者發生導管移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新生兒PICC置管后穿刺點滲血是較常見的護理問題,并且常會引起導管移位,因為穿刺鞘的型號為20Ga,導管為1.9Fr,穿刺針對新生兒局部血管損傷較大,且穿刺點大,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血管細小,彈性較差,皮膚松弛,因此置管后少量血液沿導管邊緣滲出,而且新生兒的無意識活動相對較多,常加重穿刺部位的出血,導管移動[5]。因此,在PICC成功置入后選擇實施科學、有效、方便、經濟實惠的止血措施是減少PICC置管穿刺局部滲血的關鍵[6]。
本文研究中,對照組采用紗塊按壓穿刺點,并覆蓋透明敷貼,然而紗塊與皮膚接觸面積較大,穿刺點壓力不集中,止血效果也較差。實驗組采用2個棉簽棉花段(1cm長)置于敷貼外穿刺點上,并給予一定的壓力用膠布固定。因為棉簽棉花段(1cm長)體積較小,其按壓止血時受力集中,能夠對穿刺點起到很好的止血效果,并且能給予導管一定壓力,防止移動,而且體積小,容易觀察到穿刺點的情況,且不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情況。本組50例患兒在使用此方法后,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并防止導管移動。
綜上所述,采用2個棉簽棉花段(1cm長)按壓于穿刺處能達到快速止血的效果,且防止PICC導管移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1]陳曉春,周蔥聰,陳贏贏,等.水膠體敷料在早產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14,29(20):1837-1839.
[2]陳玉瑛.紀平,唐玲,等.極低體重兒PICC導管定位的臨床處理.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1):86-87.
[3]劉莉,辛明珠,李金波,等.兩種加壓方法應用于PICC穿刺點止血的效果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1):1028-1029.
[4]肖艾青,沈萍,吳玉,等.早產兒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原因與處理對策.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4):106-108.
[5]韓敏,張愛紅,張娟,等.早產兒PICC穿刺止血方法的探討.基層醫學論壇,2015,31(19):4342-4343.
[6]王明明.不同止血方式在新生兒PICC置管后的效果觀察.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22):3483-348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173
2016-08-31]
450000鄭州人民醫院新生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