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華 周海云
蘄春縣第三人民醫院 湖北黃岡 435300
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髖關節置換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
王振華 周海云
蘄春縣第三人民醫院 湖北黃岡 435300
目的探討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高齡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給予內固定術治療)與觀察組(給予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對照組之間差異明顯,同時并發癥的發生率遠遠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應用治療,能夠明顯減少患者臥床時間,利于老年患者的恢復,值得在臨床進行廣泛應用。
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內固定治療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病理生理特點,骨質疏松明顯,其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率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1]。目前臨床上以內固定手術治療為主,且效果較顯著。但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較差,長時間臥床會引發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系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嚴重影響其治療效果[2]。因此,選擇一種效果好、恢復快、并發癥少的治療手段是目前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對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來我院行髖關節治療術的35例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高齡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齡在70-89歲范圍內,平均年齡為75.26±3.16歲。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給予內固定術治療)與觀察組(給予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每組各35例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情況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治療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囑患者取側臥位,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在髖關節外側做切口,根據患者的具體骨折情況選擇合適的水泥型假體或者生物型假體。生物型假體需要根據骨折對股骨間距及骨質情況適當延長翻修柄或者普通柄,應用鋼絲進行固定后,并恢復粗隆的解剖形狀。股骨假體柄的前傾角度由股骨額狀面以及復位小轉子決定。針對難以恢復的解剖位置,根據股骨進行確定,試模后將假體植入患者體內,放置引流管,并進行切口縫合。
1.2.2 對照組
給予內固定治療,患者全麻或硬膜外麻醉,11例患者采用鎖定鋼板治療,方法為選擇股骨外側做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端并進行復位。股骨近端與骨板連接,塑形后緊貼骨面放置,并擰入鎖定螺釘,常規放置負壓引流管后縫合傷口。另24例患者選擇PFNA固定治療,方法為患者麻醉后取仰臥位,在X線透視機的監視下進行復位,在大轉子處做一4~5cm 的切口,在引導針的引導下,將主釘釘入股骨中,在透視機下,打入螺旋刀片及遠端鎖釘,位置確定后,進行皮膚縫合。
1.3 療效評價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獲得的數據集中歸類,錄入數據庫。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為1.5±0.6h,術中平均出血量為498.8±95.7mL,平均臥床時間為7.1±1.2d。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為1.1±0.3h,術中平均出血量為325.3±81.5mL,平均臥床時間為26.1±3.3d。兩組之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有1例患者出現了肺部感染,1例患者出現了泌尿系感染,發生率為5.71%。對照組患者術后有3例患者出現了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壓瘡,1例內固定失效,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0.00%。兩組之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傳統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療[3],但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其肺炎、感染、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內固定,若患者早期負重可導致內固定失效、螺釘穿出等并發癥[4],嚴重影響其治療效果,并且患者術后仍需長時間臥床,也大大增加了并發癥的發生。髖關節置換術是近年來應用比較廣泛的治療手段,并且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本研究中,給予觀察組患者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其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但其臥床時間及術后并發癥均少于對照組(P<0.05),說明髖關節置換術能夠達到穩定的固定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促進其早期下床活動,從而減少了感染、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機體的正常恢復,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能夠明顯減少患者臥床時間,利于老年患者的恢復,值得在臨床進行廣泛應用。
[1]龐向華,歐兆強,歐陽建江等.半髖關節置換與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對比[J].重慶醫學,2013,42(10):1086-1088.
[2]熊健,佘遠舉,許永濤等.半髖關節置換與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0):1106-1108.
[3]杜向東,李濤,任飛等.髖關節置換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6):1135-1138.
[4]吳元勇,郭金偉.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42例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11):1243- 1244,1247.
R687.3
A
1672-5018(2016)07-060-01